李传真:苦难带来的艺术更有感染力

来源 :TA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angk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传真的画和她本人带给人感觉是相同的——冷静而理性。那些农民工题材的作品一改常人对工笔画精细甜俗的观念,其现实性冷峻笔法也许会让观者产生些许不快,“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童年时的艰辛,青少年时期曲折的求学经历,让李传真对苦难的意义有这更深层的理解,同时也明晰了她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走向和思考。
  初期的磨砺
  李传真绘画或多或少受到家庭的影响。因为父亲画画,李传真自小也对笔墨耳濡目染。写字绘画,都是自己天然形成的爱好,几乎不用刻意去培养。“文革时期,父亲被打成反革命,下放至荆州的三湖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全家的生活完全陷入了不一样的境地。”童年时期的艰苦生活,李传真和当地农村孩子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学习根本得不到重视,劳动是第一位的。“我又是家里的老大,所有的农场和家里的活计顺理成章地就被我担负起来。”李传真仅5岁的时候就可以像大人一样烧火做饭,几乎是幼儿的她搭着脚凳才勉强够到高高的灶台,农活她也上手得异常熟练。
  因这段异常艰苦的童年经历,李传真自幼就养成了勤劳刻苦的性格。她12岁的时候,父亲的反革命身份平反回城。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李传真在返城后的生活很快步入正轨,成绩一跃成为学校里的优等生。“比起在农田里干活,光坐着读书简直是太轻松不过的事情了!”现在整天待在画室里创作达17,8个小时的体力,都是幼时的基础。回忆起自己这段经历,李传真视之为难能的财富,“以至人生中遇到的任何事情,都会有幸福感。因之前吃的苦太多,人特别容易满足,这种心态在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的时候其实是很有优势的。”
  回城之后,李传真才知道城市里还有专门的美术专业。自幼从骨子里对艺术的热情得到激发,她决定去走专业的道路。李传真考上了黄冈师专的美术专业,“那时候学艺术的统共就只有几十个人,学生甚至比老师的数目都要少,是真正的精英教育。”毕业后被分配至仙桃师范学校教授美术,成家生子,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人生的道路貌似就这样安稳下来了。那时候,她并不知道,也未曾考虑到自己会在不久的将来去湖北美术学院学习专门的中国画专业,并走上职业画家这条看似荣耀却充满艰辛的道路。
  重返校园的高龄生
  最早的美术教育让李传真接触到不同种类的艺术,但她唯独对工笔国画情有独钟。为了弥补通识美育没有细分到学习工笔国画的遗憾,直到30岁,李传真才拖家带口地从仙桃回到武汉,计划考湖北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踏实从本科开始读起。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在仙桃的学校熬出头,能做个校长是绰绰有余的,抛弃一切从头来过的行径未免过于冒险。但李传真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妥协的人:“很多人只看见眼前的那一点利益,于我而言则会尽全力寻找最大的发展可能,为了能达到这个目的,不存在所谓的冒险。”
  在高于同级学生的时期踏入校园,李传真异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其实还是会有压力,毕竟年龄比自己的同学都要大,学习起来到底会吃力一些,记忆力和思考力还是不及人学生最黄金的年龄段,所以要格外的努力。自卑感或多或少也是会有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李传真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学习自己之前想要探索的一切,假期她是必须要去写生的,之前的工笔画都是自己自学琢磨,现在利用学校的资源多方面汲取。
  有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李传真很快就崭露头角。入校不久,她的创作就获得全省大学生二等奖,更在不久后的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取得奖项。李传真说,在仙桃师范学校教书7年学术基础对她未来的专业有非常重要的规整。从基础素描到艺术设计,所有的学科李传真全部的梳理一遍,“就如同金字塔的底座,只有自己各方面的学识基础都打好了,才能在专门的学科上有更长远的发展。现在单纯的国画系的学生只攻克自己的专门学科,范围其实很窄了。各个门类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知识也都是靠经验积累起来的。”
  李传真本科毕业作品《梦的空间》深受当年美院院长唐小禾的喜爱。他极力劝说李传真考研继续深造。在90年代末期,考研的风头已经盛起,但远没达到今年这样的盛况空前,对李传真来说,也许还要继续付出更多。“我没正经学过英文,那时候并不像现在这么重视英语,我为了考研简直就是一切从零开始。”李传真说,院长唐小禾当时做了非常有魄力的决定:只要英语分数能达到30分,即可破格录取。“对我来说,这机遇就像一个大馅饼。”
  1999年末,李传真从头开始啃英文。她能把握的就是背单词和阅读理解,抓紧生活中一切空档时间去学习。一年后的入学考试,李传真在英语统考里考取40多分,和国家线无异。努力没有白费,她获得了在美院跟随陈孟盺学习工笔重彩的机会,继续深造。
  “苦难题材”的萌发
  3年的研究生生涯也很快结束,李传真的毕业作品《远方》又一次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这样级别的奖项,成果斐然的她顺理成章地留在了湖北美院国画系从事教职工作。美院的氛围一直是她所喜欢的,每学期有5周的课集中上,余下大量的时间都给老师们自由支配创作。李传真潜心研究绘画技法,她的生活也是简单的学校和画室两点一线,专心创作。李传真说,自己的生活已经简化到非常单纯的境地。她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安静到完全不受干扰,“我都要我父母不要来家里看我,因为我要创作,我没时间接应。”李传真每天会安排好周密的时间在画室中,但她并不与世隔绝。她会上街,以画家的敏锐捕捉观察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创作的灵感。”
  出于童年印象的感同身受,李传真选取了农民工的形象作为自己作品的创作题材。“传统的工笔画主题都是古典美女,多半也都是甜俗的表达方式,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的人毕竟更乐意表现轻松一点的题材。我当初考虑的是,为什么不画别人没画过的题材?美女是大家都喜欢看的,但是中年男人农民工也自有他的独特的美。”2004到2005年,李传真开始尝试这些带有苦难意味的主题。她称,自己选择这种题材并不是刻意关注新闻事件和国家政策,凭借对经历苦难的本能选择了这样的题材,“直面心灵的作品都是能够打动人的。”   农民工作为创作的主体,之前并非没有人画过。但多半作画者带有嘲讽和戏谑的态度将他们描绘成各种夸张的造型,大头小身,无非是展现了他们的懦弱,面对开放式新环境的胆怯和无知。“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错。每个人的身份不同,生存环境不同,都是站在自身的出发点来揣度他人,为什么不能以真挚的善意来解读呢?”李传真说,可能还是个人的经历相关,她对这些为了讨生活的泥瓦工和建筑工人充满认同感,“我在描绘他们的时候都会用纪念碑一般的高大形象,他们都是正直的普通人,社会属性的身份设定并不能证明高低贵贱。”在选择这样主题时,李传真注重一线的写生经验,跟他们打成一片。“我会给他们照相,买东西去工棚里看望他们,和他们拉家常。你必须放下身段贴近他们,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也才能在创作中表现最真诚的情感。”在创作《工棚》的时候,李传真摈弃了工笔画传统轻飘飘的线条表现,在技法有全新的探索,改变质感肌理,描绘他们的沧桑和苦涩。《工棚》是李传真最具代表的成名作之一,在2009年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获银奖,湖北省省金奖。
  2011年,中国美术馆群展,李传真的农民工主题工笔画也在其间。当年的北京文化部部长在观展之时,一眼看中了李传真的作品。他找到李传真,问她是否乐意到北京的艺术研究院工作。而在那时候,李传正考虑离开武汉去北京,计划通过考博取得改善自己际遇的机会。这次的经历,用她本人的话来说,“又一个馅饼掉下来砸中自己了。”
  李传真对自己人生中几次大的转折取得的机遇获得的提升并未感到意外,她更认为这是之前她所付诸努力的一种回报。“机遇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对于我过去在画室里付出的诸多努力,我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在武汉教书的日子,她坦言学校环境很好,和学生在一起也很开心,但却认为武汉并不适合真正想做事情的人久留。“太多的人离开武汉去一线城市发展,是因为很多人在武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北京到底聚集了全国的精英,机制相对最为科学,让有才华的人真正找到存在感。李传真到了北京,在研究院下属的国画院创作,不用再像在武汉那样坐班教画,“北京和武汉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可提供很好的环境让你专务创作。武汉并不重视学术,差不多就行了。在北京如果几年没出成果,就会调走。学术不好的人是无法在北京生存的,这样一个平台天生提供给有能力的人,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武汉留不住人的缘故。”
  因作品尺幅巨大,气势逼人,加上颇为中性化的名字,很多人都误认为是出自男性艺术家的手笔。某次在展厅里,李传真还遇到热心的观众小心翼翼地求证:“请问您是否是画家李传真的夫人?” 提起此事,她笑称自己也会画一些轻松的题材,去尼泊尔、印度、埃及走了一道,在自己的作品中涉及了青年学生的形象,带有异域的风情。“在画工人时候多半是苦涩的色调,颜色不能很漂亮;而换了这种比较轻松的学生题材,那些很敏锐的色彩就能够得到发展了。” 李传真采用西方色彩改变中国水墨的路子,工笔出身再画写意,会把工笔的严谨和理性和写意的宽松融合在一起,具备独特的个人风格。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艺术家的这种寂寞,李传真说,等50,60岁后眼睛不行就不能画大的画了,需要在年轻的时候投入诸多精力。她并不特别计较所谓的利益,“在我看来,作品好自然一切都会来,自己若不去做的话,什么都是虚的。”
  在未来,李传真还是期待自己能够继续表现底层生活的题材,“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柯勒惠支式的画家,展现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的那种苦难。”她说,自己生活中没有小女人的琐碎纷扰,那些小情调的东西画不来,每个人的选择到底不一样。“清甜的题材,和我这种骨子里过惯苦日子的到底是不同。年轻人生活太优越甜美了,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追求不同而已。”李传真说,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现实,艺术家本身的社会使命感其实就是一种选择,主动选择了下层题材,就会持续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他文献
在繁荣热闹的光谷资本大厦背面,一条僻静的小巷子里,经营着一家与众不同的咖啡店,说其与众不同是因为,它并不以卖咖啡为主,进出这里的绝大多数客人也并不是为了来喝杯咖啡吃份牛扒,悠闲的消磨时光,这是聚集着一群充满能量、有使命感和梦想的人们。这里就是帮助有创业梦想的人实现梦想的地方——光谷创业咖啡。  创业咖啡在武汉也已并非新鲜事物,但相比其他,这家创业咖啡还有一张“王牌”——它的主人来头不小、能量十足。
期刊
编辑/徐彦  2013年春拍已相继落下帷幕。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北京华辰、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等拍卖行纷纷落槌,从今年的整个拍卖市场形势来看,中低档价位精品备受追捧,亿元拍品难入拍场,艺术品拍卖呈谨慎状态。虽然艺术品交易市场在时间上跨过了2012年的市场调整大坎,但不管是从前期的拍品征集还是最终的成交总额抑或是市场的购买信心而言,“市场调整后遗症”依旧是困扰2013年拍卖市场
期刊
自古汉江就流传着汉水女神的美丽故事,我们都知道汉水边并没有什么女神,但却有一个老奶奶,运建立,她像传说中的汉水女神一样守护着我们的汉江。  她所创立的环保组织绿色汉江成为国内水资源环保最专业的民间组织,在海内外环保界都获得很高的赞誉。她还赢得罗伯特·肯尼迪(著名肯尼迪家族成员)的青睐和敬重,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接见。  抠门的老太太  采访地点约在一个居民大院里,这里是老式的筒子楼,红砖灰墙,狭
期刊
作为最早年代那一批的美院毕业生,夏金钟学习的还是当年颇为新潮的设计专业。1983年,他毕业于还挂牌为湖北艺术学院的美院工艺绘画专业。对那些77、78、79届毕业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艺术学院的专业性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无论是学习的纯绘画还是设计性的专业,都是专业性极强的精英艺术。  每个设计师都有一个画家梦  虽然夏金钟出身于工艺设计类,一直从事的也是相关的教学工作,但他做艺术家的念头从来未曾变过。“
期刊
明亮宽敞地教室,干净整洁地桌椅,崭新齐全地书籍,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学习环境。但是在甘肃、宁夏、河北、四川、贵州等偏远贫苦地区,孩子们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他们大多很早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知识匮乏,甚至与时代脱轨。这让新浪网创始人、民建中央委员汪延萌生了组织夏令营、拓宽孩子们知识面的想法。  2006年,汪延发起了公益助学项目“扬帆计划”,相较于商业,公益更能激发他的热情。他开着自己的越野车跑遍了大
期刊
提起大楚艺术,湖北艺术界的圈内人士没有不知道的。这间专业的艺术机构位于武昌中山路368号的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内,是美术馆的运营管理机构,馆内咖啡厅与展厅比肩邻。作为大楚艺术机构的总经理,卓霜致力于将艺术机构和美术馆运作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向更国际化的区域拓展,能给艺术家们提供更好的平台。这不仅能够让他们得到最适合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艺术机构自身的良性发展。”  艺术家与
期刊
在娱乐商业领域,周杰伦绝对是个天才顽童。从2000年11月推出他的《Jay》专辑开始,他就以超前的品味称霸华语乐坛,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其实,周杰伦的超前并不是指在音乐领域有足够的才华引领世界音乐的潮流,而是他有独特的眼光,他很懂得刷新自己的风格。在这个夏天,周杰伦又推出了他独树一帜的歌舞片《天台》。  害怕热情跑掉  和许多艺术天才一样,周杰伦在拍摄这部《天台》时,不仅在现场即兴创作歌曲,而且新趣
期刊
探幽  出发,是为了回家旅行,让我们离家更近  呈坎古镇位于黄山脚下,约半小时车程35公里,5元公交可直达;距九华山约171.0公里/2小时37分钟;距查济全程约133.5公里/2小时17分钟;距武汉538.2公里/6小时34分钟。  1000个行业的人来看呈坎,有1000种感悟,呈坎,可以来1000次,不信你试试,看看会不会出现第1001种感悟?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
期刊
2013年度TA杰出女性评选系列报道之六  人物介绍:武汉汇丰投资有限公司行政人事总监 李小玲  采访过程中,李小玲一直让我想起杜拉拉,只是相比电影里徐静蕾扮演的角色张扬,李小玲的气质更为柔和。在武汉汇丰投资有限公司宽大的接待室,她款款走来,她穿一件红色的连衣裙,平底鞋,笑起来的时候嘴角会浮现一对甜美的梨涡,实在与杜拉拉扮演的尖锐高管形象相去甚远,只是在言辞间,李小玲清晰的思维逻辑,对事物的准确看
期刊
Michael O'Brien(以下简称OB),美国人,中文名欧楚江,曾经营3家公司,总资产数千万美金,卖掉公司后开始享受生活,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受邀来到武汉教书,不想在这里,他的人生却发生了逆转:拿出所有积蓄帮助中国的弱势群体,用尽一切资源助力武汉发展,而他自己却租住在小房子里,座驾是辆电动摩托。  采访之前,我一直很好奇,OB来中国之后遇见了什么?是什么让一个外国人心甘情愿在异国他乡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