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看李清照的生命世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zh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以“酒”为线,感知其情,通过知人论世、体会声韵之美、把握意象意境等方式,理解李清照三首词的不同情感,感知其人生轨迹与人生境态。(重点)
  2.学习诗词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掌握抓情感关键词、抓意象意境、抓事件典故、抓修辞手法、抓节奏韵律等读懂诗歌的技巧方法。(难点)
  3.体会不同时期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感知其因时代和命运而脉动的生命。(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写酒之作确实很多,对于诗人来说,一杯美酒下肚,经过反复酝酿,便可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比如……然而,作为一个女性,反反复复写酒的,恐怕唯有李清照一个人,我们初中就学过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因游玩儿得开心而饮酒,内心愉悦,所以大家读得比较欢快)
  那么,她的酒词是不是都像《如梦令》一样,是她闲极无聊、饮酒作乐之作呢?今天我们通过她的两首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一起走进李清照的诗酒人生。
  二、初读:初尝感知酒之情
  1.自由读《醉花阴》和《声声慢》。初步感知节奏、音调和基调,并画出词中关于“酒”和情感的字眼。
  明确:把酒、淡酒。愁。
  2.大家觉得读这两首词,速度和声调应该如何把握?为什么?
  明确:速度缓慢,声音低沉。因为表达的都是“愁”,也就是说词人是借酒消愁。(引导学生抓住“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怎一个愁字了得”)
  3.其实词大多是可以用来歌唱的,就像现代的流行歌曲。所以读词要特别注意节奏,表达愁绪的词作节奏要放慢一些;除了节奏,我们还需要关注韵律,关注押韵。大家知道这两首词分别押什么韵吗?
  明确:(1)《醉花阴》ou韵:开口大,情绪较饱满。(2)《声声慢》i韵,开口小,悲戚、哭泣,诉说,有“如泣如诉”的感觉。
  (一学生读《醉花阴》,教师范读《声声慢》)
  三、再读:再品探知酒之因
  【讨论交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声声慢》《醉花阴》中,词人分别借酒消何愁?酒的滋味又有什么不同?请根据表格提示、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明确:
  (1)《醉花阴》是无聊寂寞与思夫之愁: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愁”字直抒胸臆;“薄雾浓云”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永”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思念度日如年;“瑞脑消金兽”是一种无聊的闲愁。
  ②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字之中暗含抱怨,应重读。
  ③東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潇洒脱俗)和《古诗十九首》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思念情人)句。
  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人与黄花对比,突出人之消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直抒胸臆;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用典抒怀;比喻、对比等手法)
  (2)《声声慢》是寂寞飘零、思乡思亲、家破人亡、生命凋零之愁: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动作、氛围和心理精神角度,全方位展示了词人的愁绪,词语的情感色彩较为明显。(动作、环境和精神状态描写,孤寂之愁)
  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晚上的风很急。与《醉花阴》“帘卷西风”中的“西风”相比,更强劲、凄冷。
  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思乡之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与“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黄花比,更是残败不堪。生命凋零之愁。
  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凄苦之愁。(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字喷涌而出,可见无法克制。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四、美读:知人论世知酒味
  1.虽同是饮酒,却承载着不一样的愁,那么酒的滋味肯定也有差别,你能分别用两个词语概括酒的味道吗?
  明确:《醉花阴》:酸楚(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声声慢》:苦涩。
  2.为什么《声声慢》表达的愁情与《如梦令》和《醉花阴》差别那么大?
  明确:
  1084年3月13日,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左仆射,官至相)结婚,致力于金石书画研究,生活幸福。
  1127年,金灭北宋。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8月18日染病身亡,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流亡到越州,寄存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空。
  1131年,又逢盗贼,随身带的五箱文物被盗,重病,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47年,写出《声声慢》,时年64岁。
  1151-1156年,凄然一身,在杭州悲苦离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知人论世:国破家亡,孤寂无依,漂泊不定,生命凋零。由此可见,这时词人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淡酒敌的其实并不只是晚来风急,更是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凄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时的词人,在酒中尝尽了家国与个人的不幸和苦难,这种滋味就是苦涩。
  3.所以再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情绪去读?
  明确:《醉花阴》:缠绵、婉转;《声声慢》:凄婉、低沉。
  (生读/领读)
  五、小总
  李清照的一生与不同时期的词作就像不同种类的酒:少女时代,米酒一样的甘甜,承载着一个美好的青春年华;少妇时代,红酒一般的酸,潜藏着一个闺怨又柔婉的灵魂;孀妇时代,白酒似的苦与烈,沉浮着一个气息奄奄、无可奈何的悲惨命运。
  六、拓展探究
  有人说:“从李清照众多的酒词中我们发现,词人关注的似乎并不是醉意本身,而更多的是醉与醒之间那种自由与不自由的人生联想。并且,多半关于醉意的描写其实是为了写醒。”“而且主要是通过‘花’来写醒。”(诸兆麟)请同学们结合三首词,找出词中主要是通过哪些花来写醒的?其中又有什么寓意?
  要求:选择其中一种花,结合词作与作者生平事迹,谈谈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评。下一节课展示交流。
  七、课后作业
  1.熟读成诵:《醉花阴》《声声慢》。
  2.完成拓展探究:文艺短评。
  3.整本书阅读:《李清照词集》《李清照评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读整本书活动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705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碰到素材运用的尴尬,一方面感觉考前准备了不少素材,但真正在考时能够对接材料的素材却少之甚少;另一方面明明觉得素材还是可用的,但总想不到一个适切的角度,什么都不忍心割舍,文章便成了事例的“大杂烩”。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有找到素材与材料的“对接点”,这个“对接点”犹如一枚小小的银针,刺到了最灵通、最敏感、最深邃、最核心的“穴位”,令事理的“大象”全身发麻,全身注电,顿然生色
所谓思辨力,也即思考辨析的能力。微观而言,思辨力乃说服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鉴别等能力。从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指向来看,思辨力既包括考生的思维能力,也包括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当下的高考议论文写作,由于受到考试大纲的导引,更多趋向于论述文的写作。而论述文的审题,大多以“事”为“因”以“观点”为“果”进行因果链的勾连即为立意;其一般的写作路径,大多为就事论事、就事析理或就理说理,故而要想谋求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明文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1”。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个新的学习任务,建平中学沈老师结合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沪教版高中第一册)进行了尝试,我观后受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了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这四首律诗,编者将其安排在三个不同的单元里,设计意图固然不错,但不便于集中欣赏杜诗。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根据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特征进行了分类重组,即将《蜀相》归为“丽景衬悲情”一类,将《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归为“空阔衬孤微”一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也临时生
黄湘:昨天,小泉首相再度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再一次严重伤害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但日本国内却有一部分人认为,靖国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人对本国传统的尊重。例如,2004年10月3日,当时的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朝日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说:“在日本,无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死了之后是一样的。在中国,恶人死了以后,到那个世界去还是恶人。持有不同生死观的人
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我们教者既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又要有微观分析的能力。其次还需要教师实现从个体化的阅读向教学视角解读的转化。再者,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更需要关注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现实而充分的呈现,从而发挥文本解读真正的教学价值。本文旨在文本解读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进行实例举隅,探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融为一体,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也与课程标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紧密相连,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要抓住学生的心、多种形式朗读品味现代诗歌的
《鸟啼》是英国作家劳伦斯写于1919年的一篇散文,《教学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的解释是,不久前英国经历了极为寒冷的冬天,当时有大量鸟儿死去,冬去春来鸟儿生命的复苏成了作家写作的直接动因。也有人把刚刚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因为劳伦斯是反战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创伤让他铭记深刻,于是他借自然界的一种生死轮回现象来抒发对生命的思考,这诚然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诠释。  如果把《鸟啼》与作者的其
赵谦翔,吉林省吉林市人,清华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称号及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荣誉)奖。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育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客座教授。1996年至1999年,于吉林毓文中学成功实施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九五”
人教部编七(上)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植樹的牧羊人》便是其中一曲洗濯心灵的梵音。她是虚构的“旋律”,却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   无论是文本的原生价值,还是文本内在的生长逻辑,亦或是文本的教学价值,这篇小说都有很多值得咀嚼的地方。无处不在的对比手法,特点鲜明的环境描写,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丰富多元的主题探究,饶有意蕴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