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关节 理即生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90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碰到素材运用的尴尬,一方面感觉考前准备了不少素材,但真正在考时能够对接材料的素材却少之甚少;另一方面明明觉得素材还是可用的,但总想不到一个适切的角度,什么都不忍心割舍,文章便成了事例的“大杂烩”。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有找到素材与材料的“对接点”,这个“对接点”犹如一枚小小的银针,刺到了最灵通、最敏感、最深邃、最核心的“穴位”,令事理的“大象”全身发麻,全身注电,顿然生色。如何找寻到关节点,怎样有效焊接卯榫这个点,如何让关节点写起来显得美观、独到、深邃,下面结合实例来谈谈如何适切地运用素材。
  一、圈点钩要,观点实诚
  无论是日常积累的素材还是作文题中的材料,可以言说的主题往往是多元的,这就给考生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但从选题的集中性来看,核心点一般来说就一个主题词,素材要集中去表现、诠释、佐证、解读这个核心词的内涵。让读者不仅获得形象的感知或体验,而且有理性思辨的启迪和思考。具体做法就是在简笔勾勒材料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点明核心词,然后围绕主题词进行集中表现、解析,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丰实,思想的表达更有意蕴。
  【满分运用片段】
  猴年的春晚,我听到一声之前从没有听过的曲子“老腔”——那黄土地黑皮肤锣鼓喧天吼声震颤八百里山川河岳的歌!
  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接地气!
  “老腔”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不适合浅斟吟唱。很简单,在大西北粗砺的风沙中,阳春白雪扎不下根来,浅斟吟唱传不到远处,它吼出的是底层草根心里的呐喊,它体现的是生民发展的原生态艰难岁月。
  “老腔”牵系着那么多,承载着那么多——俗称之为民俗,雅称之为文化!它有令人震撼的力量,因为它的真实,它的本色,它的温情,也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执着——它荣,他们荣;它辱,他们辱;它兴,他们兴;它衰,他们衰!(2016年北京满分作文《“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名师点评】文思泉涌,立意高远。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随笔舞动,简述材料之后直击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在于“接地气”。深刻地揭示出老腔粗犷个性的根源在于大西北这一片粗犷的热土,源自于底层草根发自肺腑的原生态呐喊。作者的笔触并不停滞于此,而是把“老腔”承载着深层次的真实、本色、温情的内涵挖掘出来,体现作者对老腔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解读和赞美,同时也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迪。一曲老腔听罢可谓见仁见智,作者透过喧天的吼声,提炼出“老腔”的真实、本色、温情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诠释了自己对“老腔”的温情而个性的解读。你看,优秀作品的作者都善于提取主题词,身临其境,深入思考,从多个层面解析核心词的内涵,并能融入自己的感悟、情感。
  二、定点钻探,思辨论题
  一般来说,但凡精彩的文章都不会面面俱到,而是就其中一点展开深入钻研、探究,正如一首歌词,我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从不同的视角把道理说透彻,还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去剖析,增强事理与真相的吻合度,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真实。具体做法,先要聚焦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或物件,然后概述公众对此的反应,接着自己做出一分为二的评判,并能阐述自己较为全面、客观的立场,以矫治人们视觉的盲区和狭隘的认知。
  【满分运用片段】
  仔细听听,还有多少理性的声音?
  清晨,于赶赴考场的路上遇见一女子,正对掌中电话不停叫嚣,声音震耳欲聋,令过往行人纷纷侧目,快步绕行,只听见路人的议论声不绝于耳——“怎么这么没有道德?”“公共场合都不知道为大家着想,真是素质低下!”更有甚者偷偷掏出了手机,对这女子连按快门。
  面对此情此景的我不禁莞尔,街头群众积极的评价之举不正是折射出了当今人们日益强烈的公民意识吗?当科技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社交平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线拉近。我们因而也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能去接触他人的生活,并越来越倾向于对其发表看法、作出评价。路见不平,拔“言”相助,舆论评价毫无疑问是现在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而如此这般的评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集体责任感的强化。这,对于社会的进一步“凝聚”功不可没。
  然而,当静下心来仔细回想,方才的笑容却渐渐消散。“没素质”“没道德”,这样近乎辱骂的话语难道真的是我们评价他人时应该吐露的吗?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对女子行为“断章取义”,甚至施加直指人格的批判,这样的评价真的值得我们肯定和跟风吗?
  依我之见,答案是否定的。评价他人,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唯有将道德观念与社会规定等作为评价行为的不二准则,方能真正去芜存菁,从而减少对他人、社会以及自身不良影响,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2016年上海满分作文《呼唤理性的声音》 )
  【名师点评】
  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本是生活中一个时常发生的现象,但文中“呼唤理性的声音”能给人理性的思辨感悟,作者以女子大声喧哗的现象展开,先概述了人们的反应,然后评析了人们评价,强化了集体责任感的进步价值,同时又从女子不良行为产生背景和公众评价的危害性等方面反思了人们辱骂、拍照的合理性,最后得到评价他人应以道德观念和社会准则为基礎,从而使作者对问题的判断更加“接地气”,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避免了跟风式评价。
  由此可见,不是我们没有素材,素材就在身边的一花一石、一声一语中,关键是你要做素材的有心人,你要善于思考一些社会现象,从正反面剖解,少一些从众的观点,多一些个性的看法,少一些武断的意见,多一些辩证的分析,少一些见风就是雨的感性俗见,多一些接近真相的理性评价。
  三、切点独到,发人深省
  切点独到并非要你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对材料内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迅速捕捉灵感,抓取一种灵动的表现样式,把各块素材串联起来,并赋予素材一种深刻的思想。具体做法,先选取一个新颖的载体,然后以此为线,串起各类素材,从不同层面揭示其深刻内涵,表达自己的个性感悟与反思。   【满分运用片段】
  曾经迷蒙幽邃的天空,慢慢被灯光照亮;曾经清新沁心的空气,慢慢纷扬了尘土;曾经静谧安宁的世间,慢慢被噪音不留空隙的填满。时光荏苒,我竟是再也抓不住人心,再也看不清人们的瞳孔。书页越发的白了,越发的软而光滑,我挣扎着不闭上双眼,却抵不过外边的黑暗——我罕见天日。我被长久的夹在一本杂志里,只能透过缝隙看见人们的目光,流连在刺眼的屏幕上。手,紧紧地握着冰凉的手机。他们越发的孤独,蜷缩在心中黑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长久地等待,长久地窥视,我终于看懂了人们的心,他们在年华中遗失了曾经的记忆,迷茫在无知的昏暗中。他们狡辩说他们可以看手机中的文字,却不懂得我较之他们更多了一份温度,多了一份记忆。多了风花雪月之外的家国天下,纸醉金迷之外的微言大义,醉生梦死之外的血气方刚。正因为他们缺失了对这个悠久文明的曾经苦难心酸的体察,才有怅惘与迷茫……
  我,是一名考生,一名普通的考生。书签为我讲述了它非凡的经历,渴望并向往着将一份人文记录、流传。我想,这就是我在这个时代的使命与光荣。(2016年北京满分作文《神奇的书签》)
  【名师点评】
  本文的独到之处在于切点的新巧,将自己变形为书签,道出了书签历史变迁,作者联系当下人们的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对纸质阅读的忽视,沉迷于碎片式的屏幕阅读,阐述了“低头族”对文明的危害,文章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也传递出当下中学生独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递的自觉自省意识,立意深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时代感。
  你看,文无定式,不是想不到,而是你不敢想,有时素材就是自己,你看这位考生,就将自己对自古至今的书签变迁,尤其是当下人们阅读方式转变的危害,以书签独白的方式展示出来,可见独到的切点往往孕育出深邃的思想。
  四、看点引人,权衡利弊
  文章如果没有新颖独到的观点,可以有比较吸引眼球的看点,比如你的话题都是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你选择的素材都是大家非常熟悉并且存在一定争议的热点、焦点材料,这样的材料抛出来,必定有一石激起千尺浪的妙处。关键是你能在素材运用中澄清人们对此的误读,在权衡比较中给人启迪与深思。
  【满分运用片段】
  白落梅曾说:“时光越老,人心越淡。”在这虚拟世界不断膨大的21世纪,“时间渐长,虚拟过多,人心会远。”
  寒假时因为微信红包引起的杀人事件让人心痛;沉迷游戏不能自拔的网瘾少年令人惋惜;在虛拟世界中因一言不合而爆粗的现象锥人心口。而之前一名网游少年误将现实当成虚拟,手持凶器,学游戏中的特技,将暴力搬入现实,伤人,杀人。此事引起一阵阵社会恐慌。
  在虚拟世界中,我们越走越远了。
  但“虚拟”本身是无罪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联系了“我们”,让我们在远距离条件下“近距离”接触。网校、网上就医、网上答疑……呈现不穷。日本虚拟歌姬——初音未来深受人们喜爱;中国虚拟歌姬洛天依也享有一定盛名;“虚拟网”让我们手机通话更方便,更省钱。
  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得到了更大限度的自由与满足。但这其中有一适当距离。这就像是豪猪效应。远了,我们的生活变得“吃力”、“鸭梨大”;近了,人心会渐远,人与人现实的接触会被挤压,甚至会让我们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现实与虚拟的细枝末节相互交错,但现实还是现实,虚拟还是虚拟。虚拟拟不了现实中我们的喜怒哀乐,拟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拟不了一颗真诚炽热的心。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愿我们在这七分现实三分虚拟的世界平衡现实与虚拟。(2016年山东满分作文《虚拟“拟”不了现实》)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看点颇多,既有虚拟伤人、杀人的热点,又有虚拟网带来便捷、省钱的时尚实例,可以说虚拟网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个话题非常吸引人,人人皆可言,但如何把控好这个度,并非人人皆能拿捏得当的。作者却给我们厘出一个“七分现实三分虚拟”的头绪,人间真情,真诚之心,这是永远无法虚拟的事实。
  因此,对于各类素材,我们要善于整合分类,写作时应理清思路,给素材排排序、分分类,想一想从素材中提炼出一个什么看点,说到什么程度,这样写下去文章就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杨红兵,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其他文献
陈芳,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荔香学校教师。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布鲁姆多级目标,按照由低到高的层级目标有序展开:先知识领会,再分析运用,最后综合评价。分三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了解《史记》写人特色;3.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共生教学理论,采取先解构再重构文章的方式:1.先提取课文摘要、梳理文脉;2.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添枝加叶,
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教学凭借之一,提问的方式与技巧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提升、情感升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课改以来,相对于非此即彼的封闭性提问,以答案的丰富性和解答途径的多元化为特点的开放性提问逐渐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开放性提问“提倡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来思考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017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凝练、整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以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对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实践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养育,不是简单地抛弃以往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关键在于在教师的引领中改善学习。从教师的角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规定:“把竞争机制引入教材建设,通过竞争促进教材事业的繁荣和教材质量的提高。鼓励各个地方,以及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有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师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教材。在教
文言文因与现实生活脱离而理解难度较大,使得教师容易站在知识的制高点,将课堂变成知识传授课、积累课。长此以往,既造成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又使学生学习浮于表面和琐碎,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深度视域下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丰富性、沉浸性和层进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和实践属性”。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教学中,知识是载体,教师若能灵活运用一切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从而走向深度学习,
朱仁标,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教师。   古诗教学中,常常充塞着细讲细析与强记硬背的简单化操作,缺乏形式多样、真正将学生思维引向多维立体的整体有效训练。针对重点与难点,合理设置平台,优化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增强感悟力、在品鉴探究中提升整合力、在读写融合中发展创造力,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邶风·静女》是《诗经》中的名篇,全诗50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
围绕课堂改革的新名词层出不穷,面对新课改后高中语文课堂呈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在纷繁的资源中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让课堂教学环节更加简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点带面,一线串珠”的方法比较有效,“以点带面,一线串珠”就是找准切入点,推进语文课堂教学,使之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明一点而悟全文。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
世人皆赞李白的不羁大气,东坡的豪迈豁达,钟书的睿智聪明,而我独赏鲁迅先生的深沉自省。一个人精神上的可贵在于面对挫折时的不屈不挠,一个文学家的可贵在于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化为点横撇捺,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却足以震撼世人的心灵。小的时候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只是因为他的名气大,觉得自己应该去读,是一种被动、消极甚至是略带功利色彩的阅读,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的自己该有多么的无知啊!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我是带着
《送子由使契丹》并不是苏轼的名篇,没有学者对其作深入解读。但是,这种著名诗人的不甚出名的诗歌却最适合命题。《送子由使契丹》被选入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也因之进入我的视野。  对《送子由使契丹》主旨的解读,只能在苏轼作品集中找到一些零星不成系统的文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全国卷2的命题人为代表,认为苏轼告诫弟弟要以低调保平安,谨防被扣留,不能说自家是“中朝第一人”;一类是苏轼告诫弟弟要以谦虚
就散文而言,情感与审美是其主旋律。散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散文情感的把握和引领是比较重视的,也相对深入一些,而对于散文“审美”这一特质,在方法引领上却略显不足的。本文将以《壶口瀑布》一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谈谈自己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散文之“美”上的一点探索和实践,以抛砖引玉。   一、情感导入:情感是文本审美把握的关键   美学情感的介入是游记散文与景区介绍的根本区别。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