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散文大师苏轼评价田园诗人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在多年执教过程中体会到: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可以“文”化“诗”也可以“诗”化“文”。
“文”化“诗”可以培养学生将文章概括化、优美化。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文”化“诗”难度较大,让他自己去把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化为简短的诗篇,是不很容易做到的事,老师们可以代而为之,并加以训练,培养他们逐渐具有这种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弹性,可以将厚书读薄,也可以把薄书读厚。
我今年带初一,尝试将几篇篇幅较长的文章缩成了短诗:
济南的冬天
山是屏幕风无声,(地形特点,无风声)
泉水依旧响叮咚。(温暖)
大雪不恋喜小雪,(“妙”)
尽献妩媚与“温晴”。(“温晴”是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
皇帝的新装
荒唐皇帝荒唐事,
两个骗子来作戏。
织成虚设一佳衣,(骗子行骗过程)
能测愚蠢与称职。
众官皆想作掩饰,
唯一小孩解真谛。
小孩口里吐真言,
众人私下把话传。
皇帝心慌色不变,
继续举行盛大典。(皇帝自欺欺人)
死心不改讨人厌,
化为笑柄代代传。
把长篇这样一缩短,学生看了一目了然,会很容易地把课文内容掌握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着去做,这样,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对诗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诗”化“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可以把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进行扩写,可以选择某个切入点去写,从一个角度扩展开去,写成一篇较优美的文章。扩写如下:
枯藤和老树
太阳像喝醉了酒的老人,絮絮叨叨地在中天踱来踱去,欲睡还醒,欲躺还立,徘徊不前。
一棵千年老树艰难地挺立着,尽管树皮已皴裂,树干已失去了淡青色的光泽,叶子稀稀疏疏的,像要掉光头发的老人。它任务繁重,不仅要自己倔强地挺立着,还要帮助与自己相融相合、已深深刻在自己肉里的那棵老藤拼命地硬撑着。
遥想当年还年轻时,老树枝繁叶茂,曾为这根老藤遮风当雨。一天,藤纤纤的玉手不经意间盘上了老树的腰身,老树很是荣耀了一番,自己顶天立地、问心无愧地享受着别人的缠绕。藤也曾美丽过。特别是春天到来时,她总是不失时机地开上那么一丛丛一簇簇美丽的鲜花,树也一起美丽了。藤深情地将手伸了又伸,将身子缠了又缠,唯恐让大树脱了身。他俩相依相伴几十年。老藤的花也越开越少了,老树的枝也越来越疏了。两者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已经谁也离不开谁。“藤若有一天枯死了,我也不想再发芽了。”老树有时怪怪地想。尽管藤已深深地勒在了他的肉里,可他觉得藤勒得越紧自己心里越坦然、感觉越舒服。藤也深切地体会到了树的重要:树倒了,她也只能匍匐在地上。有一次,几个树虫寄生在了大树的身体里,大树一天天苍老下去。藤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用身子紧紧捆住了蛀虫的进出口,蛀虫很快地被闷死在里面,大树又焕发出青春活力。藤和树互相依附,享受着阳光雨露。
一年又一年,藤的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树的叶长了又掉,掉了又长。又走过一年春草绿,到了一年秋风至,两人正在窃窃私语,回忆着一起走过的岁月。藤抬起无神的双眼望了望远方,小桥下,淙淙的流水闪着金色,远处的小村里薄雾朦胧、炊烟袅袅,不时还飘来一股股饭菜的清香。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骑着已多日未进食的瘦骨伶仃的马,在秋风中瑟缩着。太阳慢慢隐去了踪迹,只留下冷冷的清月与游子相伴。游子来到枯树下,卸下行李权且休息休息。望望遥远的路途,不知走向何处,不觉对着苍穹长叹:“什么时候有自己的家,我此时此刻真想有个家!”枯藤老树听了游子的慨叹,手拉得更紧了。
一首优美的散曲扩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散曲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在多年执教过程中体会到: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可以“文”化“诗”也可以“诗”化“文”。
“文”化“诗”可以培养学生将文章概括化、优美化。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文”化“诗”难度较大,让他自己去把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化为简短的诗篇,是不很容易做到的事,老师们可以代而为之,并加以训练,培养他们逐渐具有这种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弹性,可以将厚书读薄,也可以把薄书读厚。
我今年带初一,尝试将几篇篇幅较长的文章缩成了短诗:
济南的冬天
山是屏幕风无声,(地形特点,无风声)
泉水依旧响叮咚。(温暖)
大雪不恋喜小雪,(“妙”)
尽献妩媚与“温晴”。(“温晴”是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
皇帝的新装
荒唐皇帝荒唐事,
两个骗子来作戏。
织成虚设一佳衣,(骗子行骗过程)
能测愚蠢与称职。
众官皆想作掩饰,
唯一小孩解真谛。
小孩口里吐真言,
众人私下把话传。
皇帝心慌色不变,
继续举行盛大典。(皇帝自欺欺人)
死心不改讨人厌,
化为笑柄代代传。
把长篇这样一缩短,学生看了一目了然,会很容易地把课文内容掌握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着去做,这样,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对诗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诗”化“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可以把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进行扩写,可以选择某个切入点去写,从一个角度扩展开去,写成一篇较优美的文章。扩写如下:
枯藤和老树
太阳像喝醉了酒的老人,絮絮叨叨地在中天踱来踱去,欲睡还醒,欲躺还立,徘徊不前。
一棵千年老树艰难地挺立着,尽管树皮已皴裂,树干已失去了淡青色的光泽,叶子稀稀疏疏的,像要掉光头发的老人。它任务繁重,不仅要自己倔强地挺立着,还要帮助与自己相融相合、已深深刻在自己肉里的那棵老藤拼命地硬撑着。
遥想当年还年轻时,老树枝繁叶茂,曾为这根老藤遮风当雨。一天,藤纤纤的玉手不经意间盘上了老树的腰身,老树很是荣耀了一番,自己顶天立地、问心无愧地享受着别人的缠绕。藤也曾美丽过。特别是春天到来时,她总是不失时机地开上那么一丛丛一簇簇美丽的鲜花,树也一起美丽了。藤深情地将手伸了又伸,将身子缠了又缠,唯恐让大树脱了身。他俩相依相伴几十年。老藤的花也越开越少了,老树的枝也越来越疏了。两者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已经谁也离不开谁。“藤若有一天枯死了,我也不想再发芽了。”老树有时怪怪地想。尽管藤已深深地勒在了他的肉里,可他觉得藤勒得越紧自己心里越坦然、感觉越舒服。藤也深切地体会到了树的重要:树倒了,她也只能匍匐在地上。有一次,几个树虫寄生在了大树的身体里,大树一天天苍老下去。藤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用身子紧紧捆住了蛀虫的进出口,蛀虫很快地被闷死在里面,大树又焕发出青春活力。藤和树互相依附,享受着阳光雨露。
一年又一年,藤的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树的叶长了又掉,掉了又长。又走过一年春草绿,到了一年秋风至,两人正在窃窃私语,回忆着一起走过的岁月。藤抬起无神的双眼望了望远方,小桥下,淙淙的流水闪着金色,远处的小村里薄雾朦胧、炊烟袅袅,不时还飘来一股股饭菜的清香。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骑着已多日未进食的瘦骨伶仃的马,在秋风中瑟缩着。太阳慢慢隐去了踪迹,只留下冷冷的清月与游子相伴。游子来到枯树下,卸下行李权且休息休息。望望遥远的路途,不知走向何处,不觉对着苍穹长叹:“什么时候有自己的家,我此时此刻真想有个家!”枯藤老树听了游子的慨叹,手拉得更紧了。
一首优美的散曲扩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散曲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