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初中语文课文与诗的关系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k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散文大师苏轼评价田园诗人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在多年执教过程中体会到: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可以“文”化“诗”也可以“诗”化“文”。
  “文”化“诗”可以培养学生将文章概括化、优美化。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文”化“诗”难度较大,让他自己去把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化为简短的诗篇,是不很容易做到的事,老师们可以代而为之,并加以训练,培养他们逐渐具有这种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弹性,可以将厚书读薄,也可以把薄书读厚。
  我今年带初一,尝试将几篇篇幅较长的文章缩成了短诗:
  济南的冬天
  山是屏幕风无声,(地形特点,无风声)
  泉水依旧响叮咚。(温暖)
  大雪不恋喜小雪,(“妙”)
  尽献妩媚与“温晴”。(“温晴”是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
  皇帝的新装
   荒唐皇帝荒唐事,
   两个骗子来作戏。
   织成虚设一佳衣,(骗子行骗过程)
   能测愚蠢与称职。
   众官皆想作掩饰,
   唯一小孩解真谛。
  
   小孩口里吐真言,
   众人私下把话传。
   皇帝心慌色不变,
   继续举行盛大典。(皇帝自欺欺人)
   死心不改讨人厌,
   化为笑柄代代传。
  把长篇这样一缩短,学生看了一目了然,会很容易地把课文内容掌握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着去做,这样,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对诗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诗”化“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可以把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进行扩写,可以选择某个切入点去写,从一个角度扩展开去,写成一篇较优美的文章。扩写如下:
  枯藤和老树
  太阳像喝醉了酒的老人,絮絮叨叨地在中天踱来踱去,欲睡还醒,欲躺还立,徘徊不前。
  一棵千年老树艰难地挺立着,尽管树皮已皴裂,树干已失去了淡青色的光泽,叶子稀稀疏疏的,像要掉光头发的老人。它任务繁重,不仅要自己倔强地挺立着,还要帮助与自己相融相合、已深深刻在自己肉里的那棵老藤拼命地硬撑着。
  遥想当年还年轻时,老树枝繁叶茂,曾为这根老藤遮风当雨。一天,藤纤纤的玉手不经意间盘上了老树的腰身,老树很是荣耀了一番,自己顶天立地、问心无愧地享受着别人的缠绕。藤也曾美丽过。特别是春天到来时,她总是不失时机地开上那么一丛丛一簇簇美丽的鲜花,树也一起美丽了。藤深情地将手伸了又伸,将身子缠了又缠,唯恐让大树脱了身。他俩相依相伴几十年。老藤的花也越开越少了,老树的枝也越来越疏了。两者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已经谁也离不开谁。“藤若有一天枯死了,我也不想再发芽了。”老树有时怪怪地想。尽管藤已深深地勒在了他的肉里,可他觉得藤勒得越紧自己心里越坦然、感觉越舒服。藤也深切地体会到了树的重要:树倒了,她也只能匍匐在地上。有一次,几个树虫寄生在了大树的身体里,大树一天天苍老下去。藤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用身子紧紧捆住了蛀虫的进出口,蛀虫很快地被闷死在里面,大树又焕发出青春活力。藤和树互相依附,享受着阳光雨露。
  一年又一年,藤的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树的叶长了又掉,掉了又长。又走过一年春草绿,到了一年秋风至,两人正在窃窃私语,回忆着一起走过的岁月。藤抬起无神的双眼望了望远方,小桥下,淙淙的流水闪着金色,远处的小村里薄雾朦胧、炊烟袅袅,不时还飘来一股股饭菜的清香。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骑着已多日未进食的瘦骨伶仃的马,在秋风中瑟缩着。太阳慢慢隐去了踪迹,只留下冷冷的清月与游子相伴。游子来到枯树下,卸下行李权且休息休息。望望遥远的路途,不知走向何处,不觉对着苍穹长叹:“什么时候有自己的家,我此时此刻真想有个家!”枯藤老树听了游子的慨叹,手拉得更紧了。
  一首优美的散曲扩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散曲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他文献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致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
期刊
短短三天的培训,学得了新观念,获得了好经验。具体观点有如下几点:  一、高考趋势:联系实际多,思维容量大,着重探究、实践及运用  高考既比基础、比能力、比知识,又比信心、比静心、比耐心。“应试教育”犹如批量生产的馒头、包子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意识,也缺乏情感交流,应尽快向“素质教育”转变,还学生一个蓝蓝的天空、多彩的世界。  二、读书学习:“读书是教育之母”,“跳出题海,跳入书海”  要走
期刊
一、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逆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
期刊
一、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的内容  在初中物理知识中,教材中有这样一些内容适宜于运用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  1、概念的形成  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在密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先通过测量比较不同体积的同一种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再通过测量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再经过
期刊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加大了投入,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农村学生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仍是当今小学教育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较多,但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学生和家长三个方面。针对本校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学生自身的四个主要因素  许多农村学生不注重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对自己的将来影响不大,无关紧要。有的学生虽意识到学习的重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农业加工、食品加工、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早在21世纪中叶,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分别创建了三系法、二系法杂交技术,如今正向一系法迈进;非典时期姜素椿教授用痊愈病人的血清来治疗非典患者;中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两千多个基因的测序工作等
期刊
在地理教学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仅对提高现阶段的教学质量有好处,而且对今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过的教学模式以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教学模式从不同侧面简介如下,供大家批评。  一、循环教学模式  “循环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循环。目前我校推行的是“导·学·展·评·练循环教学模式”,就是课前教师根据生情编制导
期刊
下面的例1及解法、分析均引自文[1]:  例1,已知函数f(x)对任意实数x、y,都有f(x+y)=f(x)+2y(x+y),且f(1)=1,求f(x)的解析式。  解法1:∵f(x+y)=f(x)+2y(x+y)对任意实数x、y都成立,可令x=0、y=1,得f(1)=f(0)+2×1×(0+1);又f(1)=1,解得f(0)=-1;再令x=0,y=x,得f(x)=f(0)+2x(0+x)=-1+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综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学习新课标以后,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激励用语贯穿始终,处处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课堂上洋溢着活力
期刊
所谓教学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关注的。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使阅读的信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