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正开展新的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计划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途径。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但需要学生自身在长期实践中形成,而且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边实践边摸索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在以下两方面发挥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从课堂教学开始,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进入一个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一节课的核心。过去的传统教学,问题总的由教师提出,不考虑学生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完全由教师控制,现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来,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功》这一节时,我先问学生:“你们过去都学过哪些关于功的知识?” “你们还想知道关于功的哪些知识,或者你们还对功的哪些知识不清楚?”学生会跃跃欲试提出很多问题,展现了他们的表现欲,这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相对重要的问题作为课堂深入探究的对象,这种引导提问的方式既能激起学生的深思和探索欲,又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挖掘出新的问题,拓宽了学生认识的境界。
其次,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能做的实验应该由学生来完成,学生能获取的信息应该由学生自己想法获取,学生经过思考能得出的结论、能回答的问题应由学生思考回答,但教师也不是旁观者,应该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当学生遇到问题无法继续时,教师适时地给予调整点拨,提供可供借鉴的途径。例如在讲《光的传播》一节时,学生根据看书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却发现光穿过玻璃砖时传播路线发生了偏折,还有的小组发现光穿过空气照射到平面镜上,又反射回来,也不是直线传播。这时很多学生产生了困惑,是书错了,还是实验有问题?这时我及时引导“你们的实验没有问题,看来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再仔细观察实验,你们能不能找出光在什么情况下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样的引导不但使实验得以进行下去,而且拓展了实验内容,激起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也是引导作用的体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多种多样的探究结果。如果结论是正确的,要给予肯定;如果是错误的,不能简单的加以否定了事,而要提供与他们期望相反的事实和推理,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直至接受科学概念,以此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
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形成探究方案,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尝试,应用知识延伸发现新问题。不仅获取了知识,也习得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逐步形成自主的学习方式,这正是引导的价值。
二、在课下,教师发挥好榜样和辅助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主动利用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改变过去那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方式,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在课下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俗话说,上行下效,身教胜于言传,道理就在于此。留给学生的探究实验自己先尝试,和学生共同总结实验经验;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不直接作答,不妨尝试实验解答。
为了使学生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坐、等、靠”的学习方式,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搜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对掌握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加工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通过多方面学习,具备这种素质,所以,在课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尝试多方查阅资料,利用网上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广泛的汲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例如:我在在讲《功》这一节时,就从网上下载了日常生活中人拉车、运动员举重等图片供上课用,从关于功的网站下载了一些与做功息息相关的视频,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当然有时可供学生查阅的资料有限,甚至于不具备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应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一些书籍或从网站下载一些资料打印出来供学生参考,若有校园网,还可以把教师查到的资料发布在相关的校园网站上,供学生点击查看,即快捷,又方便。总之,为学生提供畅通的学习通道,可以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课堂与课下,教师合理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认为,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实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沿着正确的轨道转变。
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从课堂教学开始,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进入一个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一节课的核心。过去的传统教学,问题总的由教师提出,不考虑学生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完全由教师控制,现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来,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功》这一节时,我先问学生:“你们过去都学过哪些关于功的知识?” “你们还想知道关于功的哪些知识,或者你们还对功的哪些知识不清楚?”学生会跃跃欲试提出很多问题,展现了他们的表现欲,这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相对重要的问题作为课堂深入探究的对象,这种引导提问的方式既能激起学生的深思和探索欲,又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挖掘出新的问题,拓宽了学生认识的境界。
其次,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能做的实验应该由学生来完成,学生能获取的信息应该由学生自己想法获取,学生经过思考能得出的结论、能回答的问题应由学生思考回答,但教师也不是旁观者,应该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当学生遇到问题无法继续时,教师适时地给予调整点拨,提供可供借鉴的途径。例如在讲《光的传播》一节时,学生根据看书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却发现光穿过玻璃砖时传播路线发生了偏折,还有的小组发现光穿过空气照射到平面镜上,又反射回来,也不是直线传播。这时很多学生产生了困惑,是书错了,还是实验有问题?这时我及时引导“你们的实验没有问题,看来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再仔细观察实验,你们能不能找出光在什么情况下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样的引导不但使实验得以进行下去,而且拓展了实验内容,激起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也是引导作用的体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多种多样的探究结果。如果结论是正确的,要给予肯定;如果是错误的,不能简单的加以否定了事,而要提供与他们期望相反的事实和推理,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直至接受科学概念,以此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
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形成探究方案,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尝试,应用知识延伸发现新问题。不仅获取了知识,也习得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逐步形成自主的学习方式,这正是引导的价值。
二、在课下,教师发挥好榜样和辅助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主动利用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改变过去那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方式,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在课下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俗话说,上行下效,身教胜于言传,道理就在于此。留给学生的探究实验自己先尝试,和学生共同总结实验经验;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不直接作答,不妨尝试实验解答。
为了使学生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坐、等、靠”的学习方式,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搜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对掌握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加工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通过多方面学习,具备这种素质,所以,在课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尝试多方查阅资料,利用网上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广泛的汲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例如:我在在讲《功》这一节时,就从网上下载了日常生活中人拉车、运动员举重等图片供上课用,从关于功的网站下载了一些与做功息息相关的视频,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当然有时可供学生查阅的资料有限,甚至于不具备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应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一些书籍或从网站下载一些资料打印出来供学生参考,若有校园网,还可以把教师查到的资料发布在相关的校园网站上,供学生点击查看,即快捷,又方便。总之,为学生提供畅通的学习通道,可以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课堂与课下,教师合理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认为,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实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沿着正确的轨道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