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区域活动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8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园是一所农村中心幼儿园,根据周边环境,发挥农村地域优势,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推进农村幼教课程改革、优化幼教质量、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我们根据区域活动的新理念、结合本园的环境,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愉悦的发展,真正体现出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教育思想。
  一、區域活动中乡土材料的收集
  在开展的区域活动中我们非常注重乡土材料的收集,我们的材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收集的。
  途径一: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收集的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通过采集、参观等活动收集的,在幼儿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材料。如:我们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上竹山采集山上竹壳、竹叶。夏天带幼儿到小溪捡石头。秋天时在散步、认识秋天、秋游中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野稻草带回来进行活动。同时引导幼儿收集果实、种子等还有稻穗、麦秸、玉米皮、各类豆子、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芦苇等丰富活动区的材料。
  途径二:通过家长收集。
  通过家长收集的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在活动区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如“好玩的稻草玩具”区域的开展中我们发动家长制作稻草玩具,家长通过自己的制作,制作了许多稻草玩具有草垫、草绳、草榔头等。我们还发动家长收集了布条、竹制品、毛线、劳动工具等等一系列材料。
  途径三:通过教师收集。
  通过教师收集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材料。如在“果宝宝”区角中教师收集了松果等一些野果,在编织区中采集棕榈叶等编织材料。同时也通过教师作用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与活动区相适应的材料。
  途径四:通过社会收集。
  通过社会收集民间故事、民谣等素材,把广泛流传于本地的传说故事、民谣、民间游戏等运用到活动区当中,同时我们利用民间手工艺师傅的工艺水平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二、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的利用
  (一)植物资源的利用
  我们在幼儿园里专门开辟了种植区,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教师还组织幼儿采、摘、挖,并且带领幼儿烧菜、品菜,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收获,更能知道怎样珍惜劳动的成果。我们还把采来的劳动成果陈列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比较、识别、分类,并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野果、树叶、竹子、稻草、松果等进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区给种子贴上“五官”制成种子娃娃,或进行种子、果核、果壳贴画;进行蔬菜瓜果创意制作,塑造一些活泼可爱的娃娃、小动物、小玩具等;用稻草制作稻草人、草帽、鸟窝等;表演区利用叶子、野草、野花编成头饰、服装;操作区让幼儿学大人用竹篾编竹篮、席子等竹编工艺品;体育区利用竹制玩具开展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如跳竹竿、跳草绳、竹棒接力等。
  (二)动物资源的利用
  对幼儿来讲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动物特别具有探究性。春天我们把小蝌蚪带进了自然角,教师与幼儿探索了蝌蚪生长变化过程。孩子们一来幼儿园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们会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再蜕去尾巴。对每个发现,孩子都会奔走相告,并在自然角的记录纸上记下这一变化。还让幼儿对知了、蚯蚓、蛐蛐、蜗牛、蚂蚁,以及家禽、家畜等进行探索,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并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索结果和与同伴分享。
  (三)自然物质的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突破了以往的观赏价值,教师们更多的是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中。农村最缺不了的是沙土石木。于是我们把泥巴搬进了“玩泥区”,让幼儿用泥巴捏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水果。在“操作区”放置不同大小的木块和竹片、竹筒,让幼儿用这些材料搭桥、搭桌子、构建房子等,很好地促进孩子进行多种探索活动。我们还将本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人们以前用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陈列在区域中,创设“勤劳农家”认知区,让幼儿了解农具的名称、作用以及农家生活,还让他们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学习了民间的歌谣和游戏,让孩子们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懂得了协商谦让,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了互助、合作和分享。
  三、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的投放
  (一)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之中,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投放的材料应有目的性。比如在中班的美工区我们投放了许多乡土特色的材料如:种子、石头、竹块、球拍开展了种子粘贴、石头画、竹印画、装饰球拍等活动。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本土材料带给自己的乐趣并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注重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小班开展的“操作区”喂小动物活动时,教师准备的材料是经过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初期,教师提供的是小动物纸盒,幼儿通过自己的手将各种果子喂给小动物吃。接着提供小勺,让幼儿通过小勺盛给小动物吃。最后提供筷子,让幼儿尝试用筷子夹物。这样的材料投放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可以帮助幼儿通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
  (三)材料投放的丰富性
  材料提供的丰富性可以体现在两方面: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和材料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如大班开展的“趣味编织角”中我们就提供了多种的编织材料有棕榈叶、稻草、竹壳、彩带、皱纸、毛线、纸板等,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意愿添加和满足,体现了活动区活动自主性特征。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我们将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本地、本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为农村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参考文献:
  [1]杨静,回归自然 回归生活,幼儿教育2003(7)。
  [2]肖莎,谈乡土资源的利用,早期教育2004(12)。
  [3]张晓琳等,浅论幼儿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互动,学前教育研究2007(1)。
其他文献
目的: 变应性鼻炎(AR)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是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在接触普通的非致病变应原后,以其体内IgE抗体的升高和延长为特征。对该病染
几年来的课改教学经验告诉我,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对话,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等各方面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互动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学是“互动”
摘 要:电力设备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关系营销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实施关系营销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应该在竞标采购中的营销模式、目标客户群体的差异性、客户服务模式和企业服务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电力设备;客户关系;关系营销;对策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国家愈发注重基础建设,对发电企业与输变电网的建设有了极大规模的扩张。据国家相关部门数据显示,“十二五”规划后的
所谓“公文权威文本样式”,是指在公文的行文实践中,由上级领导机关下发的、符合现行公文办理规定的公文文本。权威文本可以从两方面加以理解:其一,对下级来说,上级领导机关
[研究背景]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围产期缺氧缺血引起的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是围产期窒息所致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儿童神
  本文对体外合成siRNA及其对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特异性抑制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改进体外T7RNA聚合酶转录合成干扰性小RNA(siRNA)的方法;针对端粒酶hTERT基因不同片断合成
  本文研究了Ad-hIL-10、Ad-hBcl-2经冠状动脉转染大鼠心肌的表达规律及安全性。首先,构建了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然后,选择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大鼠左前第4肋间开胸,于主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改变行为,行为铸就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将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自主、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好民族语文,提高全民素质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而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则会贻误孩子终身。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不良习惯的成因  (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二)垃圾广告的影响  现在社会,大街小巷无处
  本文旨在研究发育期大鼠反复惊厥后海马组织caspase-1、IL-18、IL-1β的表达及川芎嗪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caspase-1、IL-18、IL-1β在发育期惊厥性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痉挛模型建立  目的:制作大鼠脊髓撞击模型,使大鼠脊髓损伤后能稳定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痉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