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化的企业对机械装配和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要求维修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为此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适应科技与市场的发展,构建以素质养成、综合运有与能力训练等于一体的《机械设备维修技术》课程体系。文中从课程定位与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特色创新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来探讨如何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上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1、《机械设备维修技术》课程开发背景
机械制造业是我们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机械装配、维修及售后服务等技术岗位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我院机制专业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机械装配、维护及维修能力,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编制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从事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产品装配、设备维护维修等相应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化的企业对机械装配和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要求维修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为此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适应科技与市场的发展,构建以素质养成、综合运有与能力训练等于一体的《机械设备维修技术》课程体系。
2、课程定位
从性质上看,《机械设备维修技术》课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满足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装配与维修以及售后服务等岗位任职要求。前期进行了系列学习,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互换性与公差配合、数控机床原理与应用、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等。
3、课程设计
为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维修机械设备的能力,课程设计前首先深入企业调研,对机械设备维修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校企合作凝练机械装配和维修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从而建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习项目,并进行项目实施的条件建设,设计考核体系,确保教学项目的顺利实施。
根据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在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项目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把专业培养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有机融入于教学内容中去。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的确定上,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设备维修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掌握机械设备的拆卸、清洗、技术鉴定方法,熟悉机械设备的几何精度检验方法,熟悉机械零件的各种维修技术;在能力目标的确定上,能够分析和排除各种常见故障,能够分析、选择和应用机械零件的修复技术,能够修理、装配和调试典型零部件;在素质目标的确定上,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团队协作、信息的综合处理及从业的职业道德等。
2、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按照知识体系整理为7个教学环节,本课程共38学时。安排4学时使学生掌握机械设备修理前的要做的准备的工作,包括修理技术文件的准备工作、零件的拆卸和清洗方法、常见维修用的工具、检具和量具的选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其中机械零件测绘、机械零件维修工艺、典型零部件的修理及装配是本课程的重点,理论学时共计16学时,占到了总理论学时的70%左右,同时安排了实验共计10个学时。这四部分内容均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实施过程相同,但三个项目训练侧重点各不相同。每一个学习项目都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过程。最后安排8学时采用讲授法和项目法介绍典型机床的故障排除和维修。
机械零件测绘项目选取失效齿轮传动轴、圆柱齿轮、蜗轮蜗杆、减速箱体为载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任务逐层分解,分解为零件结构分析、正确选择测绘工具和几何精度检验工具、完成对零件尺寸的测量和几何精度的检验,最后出完整的零件图。机械零件维修工艺项目选取失效齿轮传动轴、圆柱齿轮为载体,在对基本的修复工艺通过讲授理论知识、观看操作视频、亲自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以上的一些典型失效零件分别采用不同的修复工艺进行维修,从而撑握每种修复工艺的操作技巧。而典型零部件的修理和装配是在在前两个项目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测绘知识和基本的维修工艺操作方法的前提下,项目重点放在设计维修方法和编制维修技术文件上。通过三个项目的实施对学生进行能力递进训练。
3、内容表现形式
本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主要有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注、项目任务书、项目考核方案、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等,能够满足老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再理论教学——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进行。先介绍本课程基础知识,主要是现场实物观察和视频动画观看,然后对典型零部件进行拆装和测绘,在学生对零部件结构具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讲解典型零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和失效形式以及维修工艺,最后选取实践项目,让学生对典型零部件进行维修。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每5~6个人一组,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完成分组时注重学生成绩优劣合理搭配;整个教学过程由两名专职教师和一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辅导。
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拆装测绘,学生动手进行零部件的维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贯穿课程教学整个内容。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企业工作过程直观教学法,联系武汉的机械设备公司,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进行直观教学;现场教學法,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场地移到实训室,利用实物进行现场教学,直观易懂;与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学习项目,把工程实例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学习项目更贴近生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下面以一个实例讲解机床故障排除项目实施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通过项目实施初步培养学生排除典型机械故障的能力。整个项目的教学流程为:机电设备故障→设备故障诊断→设备的拆卸→零件的清洗→零件技术鉴定→修换件的确定及修复工艺的选择→装配及精度验收→教学评估。 整个项目的教学实施分为6个步骤:
(1)首先确定示范项目为机床故障;
(2)分组实作,选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3)交付作品,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写出存在故障及排除方法;
(4)展示及讲解作品,用多媒体介绍故障情况;
(5)现场答辩,解释故障排除过程;
(6)现场评估,评定优劣,拓展知识。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专业知识有限,企业工作经历较短,对专业领域只停留在感兴趣和表面认知阶段,不能很好将前后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综合运用,常常有无从下手之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项目驱动的形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条件
本课程教学能顺利实施关键是注重师资条件和实训条件的建设。本课程理论教师有6名,均具有硕士学历及“双师”素质,实践课教师一名,均为来自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校内实训场所有三个,包括模具拆装实训区、机修钳工实训区、机械加工实训区能满足教学需求。在校外实训机电建设方面,和一大批在湖北籍周边地区的交通制造大型骨干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对我们在人才方面对我们的有所的需求,在他们那里建设实训基地,为他们的要求培养人才,几年来我们先后在德国博世力士乐(常州)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中船重工武昌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浙江通力重型齿轮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供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与实践。
四、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近几年的培养,学生机械设备测绘、安装调试、拆卸维修能力大幅提高,通过本系老师的定期到实训基地回访,毕业生跟踪调研表的研究发现,学生进入工厂就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五、特色与创新
(1)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把职业素质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技术上扎实,思想上踏实。在企业里干得了,留得住,围绕人才培养的特点,基于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项目任务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并把职业道德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2)以社会评价为主导,创建与项目化考核相适应的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考核于一体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先文.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林宗良.機械设计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 晏初宏.机械设备修理工艺学(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 闵小琪.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1、《机械设备维修技术》课程开发背景
机械制造业是我们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机械装配、维修及售后服务等技术岗位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我院机制专业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机械装配、维护及维修能力,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编制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从事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产品装配、设备维护维修等相应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化的企业对机械装配和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要求维修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为此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适应科技与市场的发展,构建以素质养成、综合运有与能力训练等于一体的《机械设备维修技术》课程体系。
2、课程定位
从性质上看,《机械设备维修技术》课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满足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装配与维修以及售后服务等岗位任职要求。前期进行了系列学习,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互换性与公差配合、数控机床原理与应用、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等。
3、课程设计
为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维修机械设备的能力,课程设计前首先深入企业调研,对机械设备维修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校企合作凝练机械装配和维修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从而建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习项目,并进行项目实施的条件建设,设计考核体系,确保教学项目的顺利实施。
根据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在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项目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把专业培养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有机融入于教学内容中去。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的确定上,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设备维修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掌握机械设备的拆卸、清洗、技术鉴定方法,熟悉机械设备的几何精度检验方法,熟悉机械零件的各种维修技术;在能力目标的确定上,能够分析和排除各种常见故障,能够分析、选择和应用机械零件的修复技术,能够修理、装配和调试典型零部件;在素质目标的确定上,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团队协作、信息的综合处理及从业的职业道德等。
2、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按照知识体系整理为7个教学环节,本课程共38学时。安排4学时使学生掌握机械设备修理前的要做的准备的工作,包括修理技术文件的准备工作、零件的拆卸和清洗方法、常见维修用的工具、检具和量具的选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其中机械零件测绘、机械零件维修工艺、典型零部件的修理及装配是本课程的重点,理论学时共计16学时,占到了总理论学时的70%左右,同时安排了实验共计10个学时。这四部分内容均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实施过程相同,但三个项目训练侧重点各不相同。每一个学习项目都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过程。最后安排8学时采用讲授法和项目法介绍典型机床的故障排除和维修。
机械零件测绘项目选取失效齿轮传动轴、圆柱齿轮、蜗轮蜗杆、减速箱体为载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任务逐层分解,分解为零件结构分析、正确选择测绘工具和几何精度检验工具、完成对零件尺寸的测量和几何精度的检验,最后出完整的零件图。机械零件维修工艺项目选取失效齿轮传动轴、圆柱齿轮为载体,在对基本的修复工艺通过讲授理论知识、观看操作视频、亲自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以上的一些典型失效零件分别采用不同的修复工艺进行维修,从而撑握每种修复工艺的操作技巧。而典型零部件的修理和装配是在在前两个项目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测绘知识和基本的维修工艺操作方法的前提下,项目重点放在设计维修方法和编制维修技术文件上。通过三个项目的实施对学生进行能力递进训练。
3、内容表现形式
本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主要有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注、项目任务书、项目考核方案、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等,能够满足老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再理论教学——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进行。先介绍本课程基础知识,主要是现场实物观察和视频动画观看,然后对典型零部件进行拆装和测绘,在学生对零部件结构具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讲解典型零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和失效形式以及维修工艺,最后选取实践项目,让学生对典型零部件进行维修。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每5~6个人一组,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完成分组时注重学生成绩优劣合理搭配;整个教学过程由两名专职教师和一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辅导。
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拆装测绘,学生动手进行零部件的维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贯穿课程教学整个内容。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企业工作过程直观教学法,联系武汉的机械设备公司,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进行直观教学;现场教學法,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场地移到实训室,利用实物进行现场教学,直观易懂;与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学习项目,把工程实例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学习项目更贴近生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下面以一个实例讲解机床故障排除项目实施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通过项目实施初步培养学生排除典型机械故障的能力。整个项目的教学流程为:机电设备故障→设备故障诊断→设备的拆卸→零件的清洗→零件技术鉴定→修换件的确定及修复工艺的选择→装配及精度验收→教学评估。 整个项目的教学实施分为6个步骤:
(1)首先确定示范项目为机床故障;
(2)分组实作,选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3)交付作品,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写出存在故障及排除方法;
(4)展示及讲解作品,用多媒体介绍故障情况;
(5)现场答辩,解释故障排除过程;
(6)现场评估,评定优劣,拓展知识。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专业知识有限,企业工作经历较短,对专业领域只停留在感兴趣和表面认知阶段,不能很好将前后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综合运用,常常有无从下手之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项目驱动的形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条件
本课程教学能顺利实施关键是注重师资条件和实训条件的建设。本课程理论教师有6名,均具有硕士学历及“双师”素质,实践课教师一名,均为来自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校内实训场所有三个,包括模具拆装实训区、机修钳工实训区、机械加工实训区能满足教学需求。在校外实训机电建设方面,和一大批在湖北籍周边地区的交通制造大型骨干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对我们在人才方面对我们的有所的需求,在他们那里建设实训基地,为他们的要求培养人才,几年来我们先后在德国博世力士乐(常州)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中船重工武昌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浙江通力重型齿轮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供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与实践。
四、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近几年的培养,学生机械设备测绘、安装调试、拆卸维修能力大幅提高,通过本系老师的定期到实训基地回访,毕业生跟踪调研表的研究发现,学生进入工厂就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五、特色与创新
(1)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把职业素质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技术上扎实,思想上踏实。在企业里干得了,留得住,围绕人才培养的特点,基于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项目任务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并把职业道德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2)以社会评价为主导,创建与项目化考核相适应的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考核于一体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先文.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林宗良.機械设计基础.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 晏初宏.机械设备修理工艺学(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 闵小琪.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