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他们信息流通、文化知识的提升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重点,而媒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新闻报道有很大的不足。文章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新闻报道现状出发,分析其媒介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而探讨其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媒介需求 解决对策
国务院2010年1月3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提及“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80后”、“90后”青年农民,目前人数总量已达一亿人左右,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2011年6月21日,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对于他们的精神状况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从对外出生活的物质追求转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的需求满足。
农民工问题在我国一直是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备受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重要的群体,如何促进他们信息流通、文化知识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是我们亟需研究解决的重点。而媒介作为社会整合的纽带,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新闻报道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从根本说既是“农民”,又是“民工”,在我国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与之前的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维权意识觉醒,对信息的需求增加,更加关注精神需求。但是现实中他们对于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状况无从倾诉,更无从找到有效的途径提高自己。他们急切希望大众媒介能够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媒介信息,担负起上下沟通的桥梁作用,然而媒介中出现的主角往往是社会的强势群体或者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关注重点,极少能够看到以农民工为中心的声音和需求,媒介话语权严重缺失。
2009年,武汉大学某实践队对福州市“80后”农民工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显示,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是“80后”农民工信息获取主渠道。纵观近几年媒介对于农民工的关注报道,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研究几乎停留在基本的描述阶段,视角比较狭窄,对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近几年,对农民工的报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后,媒介对其报道无论从深度还是从方法论的技术含量上都有明显提高,但是仍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媒介并没有完全客观反映其生活状况和经济利益,在报道内容和议题设置上存在话语权的缺失和妖魔化。
当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很多媒体将其归因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认为他们太过于“娇生惯养”,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郭巍青教授连同数名专家学者,历经半年对农民工(56.9%是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发现并不是媒介描述的那样,新生代农民工能吃苦,而且为了未来发展前途也勇于拼搏,并不属于“娇生惯养”的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的“三高一低”被媒介描绘成是由他们自身原因,但是根本原因是国家政策、制度、城乡二元分割的一个巨大制度缺陷,现在却将这个缺陷作为一个背景隐藏到后面去,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以心理扭曲或者行为错位等来表现出对这种不平等待遇的不满。
媒体在媒介话语传达时,经常忽视甚至对农民工有所偏见,这难以避免地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农民工群体的认知和态度,同时也加剧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新二元社会结构”,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社会劣势群体,也是大众传播领域中的劣势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需求不足的原因
媒介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上存在着议程设置偏差。“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问题中存在着议程设置偏差,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的议程设置,而不是对社会环境的监视。主要体现在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忽视、形象的失真和歧视方面。媒体并未对农民工群体赋予平等的权利,让他们也拥有同样的话语权,反而大部分表现在媒体对该群体的忽视、歧视甚至偏见,这些不但影响着人们对他们的态度,而且也必然进一步加剧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话语权的缺失。媒介话语权在传播学意义上指的是国家公民对他们所关心的国家和社会事务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来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高低和利益需求表达声音的大小取决于对媒介话语权的拥有与否。一个社会的和谐与民主表现在大众媒介能否倾听社会各阶层的声音和呼吁,亦即大众媒介应该保护社会各个群体实现话语权的渠道和空间。然而现实中的事实并非如此。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媒介中基本上处于失语的状态,毫无公平可言,媒介话语权严重缺失。这必然导致受众对其存在片面认识。那么大众媒介为什么会如此忽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媒介话语权呢?
第一,大众媒介产业化、商业化趋势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媒介话语边缘化。随着新闻媒介体制及运作的市场化,只有尽量报道能引起具有消费能力群体注意的新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不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利、较强的消费能力、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新闻报道中一直处于劣势。另外,媒介认为制作新生代农民工相关题材新闻报道的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居住的区域比较分散,而且对媒介的消费习惯和关注程度较缺乏。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状态的影响下必然成为媒介关注的盲区,偶尔出现些报道也与他们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错位。
第二,文化知识的相对匮乏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吸收和运用媒介信息能力的低下。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通过研究证实了信息增长时,受教育较少而且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群体比受过高等教育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吸收信息的能力要小很多,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知识沟”现象。如此看来,信息知识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知识沟的不断扩大和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是如此,当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利益需要表达时,却不知道如何寻找表达的渠道,他们自感“人微言轻”,却由于文化知识的短缺,不知如何有效表达他们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传播能力的逐渐变小也就导致了传播工具的逐渐失去,从而失去了在媒体说话与表达的能力,这就把诠释自身形象的权利拱手交给了媒介,发展到最后就成为大众传播中失语的一族。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媒介需求不足的对策
如何改进新生代农民工报道、还原其本质面貌,努力寻找农民工与媒体报道的“共鸣点”、提供与其对应的信息,从而充分发挥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每个新闻从业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媒介在今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中应该主动把话语权交还给他们,以充满人文关怀、平民情怀的态度来领会和倾听他们的声音,一方面使社会各群体增强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媒介应该帮助他们寻找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发展。
媒介要摆脱因过多议程设置偏差而给新生代农民工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在报道议题、类型与消息来源等方面应提倡多元化,充分调动新闻媒体手段,增加报道类型,改变目前报道相对简单和刻板的状态,通过不断拓展信息的来源来增加农民工群体表达话语的渠道和空间。第二,在报道的立场中增加中立报道,在新生代农民工报道中,报道者不应站位“高人一等”,要注重身份的平等,麦奎尔曾讲:“传播既是基本的权力,那么权力的拥有与实践就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多元的基础,特别是既有结构的弱势者其权力更应该受到尊重 ,让人民得以参与媒介的运作”。把他们真正当作是城市劳动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视为弱势群体,要挖掘他们身上优秀的素质和价值,消除城里人与农民工之间的隔阂。
新生代农民工在争取提高主动运用媒体话语权的意识的同时,还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和科学素质,主动学习媒介传播的相关教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促进现代意识的形成,这是改善他们目前媒介需求不足的根本;学习媒介传播教育,正确地接触、了解和使用媒介,具有基本媒介的传播能力,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转变传播观念,从而主动掌握媒介话语权。实践证明,主动参与新闻传播活动,通过行使自身话语权进而宣传自身形象并维护自身利益的群体基本上都是源于受众素质的提高。
国家应从政治上规范和引导媒体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方向。如对媒介的工作议程设置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影响,将媒介的工作重心和注意力引向以往极少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上来。我国新闻媒体受众观念早已用“以受众为中心”代替了“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思想,因此,作为一个大的弱势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状态更应该被新闻媒介多加关注。媒介应该多做些建设性报道,不要只满足于一般的沟通消息,而要成为改变新生代农民工观念意识的理性力量,激发他们学习先进技术的兴趣和欲望,从新闻报道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媒介需求 解决对策
国务院2010年1月3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提及“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80后”、“90后”青年农民,目前人数总量已达一亿人左右,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2011年6月21日,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对于他们的精神状况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从对外出生活的物质追求转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的需求满足。
农民工问题在我国一直是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备受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重要的群体,如何促进他们信息流通、文化知识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是我们亟需研究解决的重点。而媒介作为社会整合的纽带,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新闻报道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从根本说既是“农民”,又是“民工”,在我国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与之前的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维权意识觉醒,对信息的需求增加,更加关注精神需求。但是现实中他们对于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状况无从倾诉,更无从找到有效的途径提高自己。他们急切希望大众媒介能够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媒介信息,担负起上下沟通的桥梁作用,然而媒介中出现的主角往往是社会的强势群体或者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关注重点,极少能够看到以农民工为中心的声音和需求,媒介话语权严重缺失。
2009年,武汉大学某实践队对福州市“80后”农民工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显示,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是“80后”农民工信息获取主渠道。纵观近几年媒介对于农民工的关注报道,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研究几乎停留在基本的描述阶段,视角比较狭窄,对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近几年,对农民工的报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后,媒介对其报道无论从深度还是从方法论的技术含量上都有明显提高,但是仍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媒介并没有完全客观反映其生活状况和经济利益,在报道内容和议题设置上存在话语权的缺失和妖魔化。
当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很多媒体将其归因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认为他们太过于“娇生惯养”,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郭巍青教授连同数名专家学者,历经半年对农民工(56.9%是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发现并不是媒介描述的那样,新生代农民工能吃苦,而且为了未来发展前途也勇于拼搏,并不属于“娇生惯养”的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的“三高一低”被媒介描绘成是由他们自身原因,但是根本原因是国家政策、制度、城乡二元分割的一个巨大制度缺陷,现在却将这个缺陷作为一个背景隐藏到后面去,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以心理扭曲或者行为错位等来表现出对这种不平等待遇的不满。
媒体在媒介话语传达时,经常忽视甚至对农民工有所偏见,这难以避免地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农民工群体的认知和态度,同时也加剧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新二元社会结构”,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社会劣势群体,也是大众传播领域中的劣势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需求不足的原因
媒介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上存在着议程设置偏差。“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报道的问题中存在着议程设置偏差,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的议程设置,而不是对社会环境的监视。主要体现在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忽视、形象的失真和歧视方面。媒体并未对农民工群体赋予平等的权利,让他们也拥有同样的话语权,反而大部分表现在媒体对该群体的忽视、歧视甚至偏见,这些不但影响着人们对他们的态度,而且也必然进一步加剧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话语权的缺失。媒介话语权在传播学意义上指的是国家公民对他们所关心的国家和社会事务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来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高低和利益需求表达声音的大小取决于对媒介话语权的拥有与否。一个社会的和谐与民主表现在大众媒介能否倾听社会各阶层的声音和呼吁,亦即大众媒介应该保护社会各个群体实现话语权的渠道和空间。然而现实中的事实并非如此。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媒介中基本上处于失语的状态,毫无公平可言,媒介话语权严重缺失。这必然导致受众对其存在片面认识。那么大众媒介为什么会如此忽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媒介话语权呢?
第一,大众媒介产业化、商业化趋势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媒介话语边缘化。随着新闻媒介体制及运作的市场化,只有尽量报道能引起具有消费能力群体注意的新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不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利、较强的消费能力、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新闻报道中一直处于劣势。另外,媒介认为制作新生代农民工相关题材新闻报道的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居住的区域比较分散,而且对媒介的消费习惯和关注程度较缺乏。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状态的影响下必然成为媒介关注的盲区,偶尔出现些报道也与他们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错位。
第二,文化知识的相对匮乏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吸收和运用媒介信息能力的低下。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通过研究证实了信息增长时,受教育较少而且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群体比受过高等教育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吸收信息的能力要小很多,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知识沟”现象。如此看来,信息知识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知识沟的不断扩大和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是如此,当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利益需要表达时,却不知道如何寻找表达的渠道,他们自感“人微言轻”,却由于文化知识的短缺,不知如何有效表达他们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传播能力的逐渐变小也就导致了传播工具的逐渐失去,从而失去了在媒体说话与表达的能力,这就把诠释自身形象的权利拱手交给了媒介,发展到最后就成为大众传播中失语的一族。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媒介需求不足的对策
如何改进新生代农民工报道、还原其本质面貌,努力寻找农民工与媒体报道的“共鸣点”、提供与其对应的信息,从而充分发挥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每个新闻从业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媒介在今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中应该主动把话语权交还给他们,以充满人文关怀、平民情怀的态度来领会和倾听他们的声音,一方面使社会各群体增强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媒介应该帮助他们寻找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发展。
媒介要摆脱因过多议程设置偏差而给新生代农民工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在报道议题、类型与消息来源等方面应提倡多元化,充分调动新闻媒体手段,增加报道类型,改变目前报道相对简单和刻板的状态,通过不断拓展信息的来源来增加农民工群体表达话语的渠道和空间。第二,在报道的立场中增加中立报道,在新生代农民工报道中,报道者不应站位“高人一等”,要注重身份的平等,麦奎尔曾讲:“传播既是基本的权力,那么权力的拥有与实践就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多元的基础,特别是既有结构的弱势者其权力更应该受到尊重 ,让人民得以参与媒介的运作”。把他们真正当作是城市劳动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视为弱势群体,要挖掘他们身上优秀的素质和价值,消除城里人与农民工之间的隔阂。
新生代农民工在争取提高主动运用媒体话语权的意识的同时,还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和科学素质,主动学习媒介传播的相关教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促进现代意识的形成,这是改善他们目前媒介需求不足的根本;学习媒介传播教育,正确地接触、了解和使用媒介,具有基本媒介的传播能力,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转变传播观念,从而主动掌握媒介话语权。实践证明,主动参与新闻传播活动,通过行使自身话语权进而宣传自身形象并维护自身利益的群体基本上都是源于受众素质的提高。
国家应从政治上规范和引导媒体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方向。如对媒介的工作议程设置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影响,将媒介的工作重心和注意力引向以往极少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上来。我国新闻媒体受众观念早已用“以受众为中心”代替了“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思想,因此,作为一个大的弱势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状态更应该被新闻媒介多加关注。媒介应该多做些建设性报道,不要只满足于一般的沟通消息,而要成为改变新生代农民工观念意识的理性力量,激发他们学习先进技术的兴趣和欲望,从新闻报道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