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 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展开问题或解决问题为途径,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本案例中“意象与意境”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
  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这一环节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优美而丰富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够思考,善于思考。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从案例中,似乎还可以看到“燃烧”的实现,这是教师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点拔,以至开放式的评价的结果。开放,使学生拥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因而才有一份主动,一份生动。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时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其他文献
河南省义马市水利局采取措施,认真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是强化水资源论证。二是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建设项目落实水节约、保护和管理措施后,方可发放取水许可证;取水许可
为保障正常水事秩序,维护河势稳定,确保防洪和通航安全,打击长江市际边界现行非法采砂和采砂船只非法移动等违法行为,根据《长江宜昌至武汉段市际边界河段采砂现场监管协作协议》
以重庆大学党员队伍建设为案例,通过现状分析、经验归纳及疑难问题的思考,提出党员发展、党员教育以及党员管理等工作的思路,探索解决新时期高等学校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焦
期刊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针对汛期过后水位下降,不法分子纷纷利用凌晨或节假日盗采河砂的情况,加大巡查和打击力度,一举打掉和查办多起非法盗采黄砂案件。继9月7日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这个命题并不新鲜,说来也是老生常谈,再次提起,难免有“炒冷饭”之嫌。但是,不管“冷饭”,“热饭”,有营养就是“好饭”,尽管是一家之言,也要加足“佐料”,再“炒”一番。  当今信息时代,人们通信快捷,相隔千里之遥,只要一个电话即可解决问题,自不比“鸿雁传书”,邮寄信件,最快也得几天时间。可通信效率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写作这一事实。难道写作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高校应同时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是对大学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分析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我国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现状基础上,探讨了重视塑造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必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新举措,其中五环四步的教学模式也被提到教学改革的议程上。教师要想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获得语文教学的新突破,就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五环四步教学 模式应用 探讨  在初中各科目的学习中,语文学科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历来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关注和重视。语文作为一门极富有人文性的学科,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
3月26日,湖北省武汉市湖泊管理局(市水务执法总队)副局长、副总队长杨卫国亲自率领水政执法人员深入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执法人员以面对面的方式与市民交流、
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