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背后:我是谁?——浅析《何以为家》中难民群体对于身份认同缺失的抗争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在我国上映,引起了观众对于边缘难民群体的关注和讨论。自我层面的认同、社会层面的认同以及国家层面的认同是身份认同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影片主人公赞恩寻找身份证明的故事主线,分析难民群体普遍身份认同缺失的现状与难民群体的反抗,并对此现状提出思考。
其他文献
传统戏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绮丽瑰宝,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去传承与弘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戏曲文化的传播迎来了新篇章
依据辽宁省朝阳县生态环境特点,利用朝阳县2003、2006、2009、2012年4个年份的气候、降水量、遥感影像、土壤与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基础数据,利用GIS结合SRP模型研究辽宁省朝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以来,在理念与行动层面都得到了深入推进,各大媒体在具体实践报道中充分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进博会的相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的新片《温蒂妮》聚焦于一段发生在柏林,又与中世纪神话相关联的爱情故事,将其演绎成一段易碎的都市童话。其中,噪音、主题音乐和歌曲是影片声音图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发布的所有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以"广义修辞学"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修辞语境分析报道中的修辞策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电影产业也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票房市场,其中进口片票房占据半壁江山。但因为中国严格的电影审查,国外进口电影中的一些敏感情节经常被
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电影通过对特殊叙述方式和视听符号的运用,使其自身在故事叙述时与文本的叙述完全不同。反讽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现如今的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被广
近年来,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电视剪辑技术也随之进步,剪辑操作和视觉效果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想要进一步提升视听感受,就要对录制、剪辑、包装等多个环节展开研究,基于此,本文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几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急性脑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6和2009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老年家庭的经济脆弱性,检验各因素对经济脆弱性和贫困的相对影响力。老年家庭的经济脆弱性高于贫困;户主特征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