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开放模式的构建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开发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年来3G技术的推广普及,无线网络服务与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将再次提升信息化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将使人们享受到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对于处在时代发展前沿的中国高校来说, 如何使用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信息服务模式,如何进一步把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提升和拓展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广度、深度和质量,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就业工作,更好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将是就业服务工作精细化的更高要求。建立完善高效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平台无疑是实现这个工作目标的重要基础。
  笔者基于多年从事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及就业信息化平台软件研发的经验和思考,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平台的系统模型做了一些探索。
  
   目前高校就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工作实践看,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开始重视就业信息化建设,而且大部分都已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一般都包含就业信息发布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签约管理系统、用人单位审核管理系统、学生简历系统、招聘会管理系统、档案转寄系统、户籍迁移系统、系统维护等。
  各学校对于信息化硬件都进行了投入,但对于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到系统软件的开发上还不太认可。软件和硬件对信息化功能的发挥都十分重要,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可见系统软件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适合本校工作实际和充分满足需求的软件系统,再好的硬件设备也只是一堆高配置的计算机而已,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软件系统的构建比硬件建设复杂和困难得多,而且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软件系统,必须依靠懂得技术开发和熟悉就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定制出符合就业工作要求且能满足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软件系统,所以良好的软件系统的开发非常困难,需要更多的重视和投入。也有的学校通过和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但大多数都会遇到沟通不畅通,不能充分理解对方的意思,导致最后的使用不顺畅,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像穿了别人的鞋一样,总会觉得不太合适。同时在后期发现问题需要及时修改和维护时,也会得不到很好的服务,这种模式对于这套软件系统的持续更新发展也会有很多问题。因此即使和专业公司合作,学校也应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熟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才是就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模式。
  
   高校就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开放模式的构建
  
  高校就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应该是一个开放模式的集管理、服务和应用于一身的整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应涉及就业工作的上级部门、学校的其他职能处室、各二级学院等。下面就从这3个层面简单阐述一下。
  1.建立与教育部、市教委、人力社保局等上级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推送机制
  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教育部、市教委、人力社保局等上级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也需要各高校分别报送不同的数据,这些数据上报工作大都需要登录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人工报送或通过电子数据传输,这都需要人力的投入,并且可能会因为报送过程中某些主客观原因造成数据差异(比如报送时间差异),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更好的解决。
  在这些上级部门的信息系统中,给各高校开放相应的数据接口,各高校的信息化平台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后,将各部门需要的数据信息通过后台的数据接口定时推送给相关部门,这样的工作过程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统一性,节约了人力,也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准确、高效利用。
  2.构建就业管理部门与招生、教务、学生处、团委、校友会等相关部门相互贯通的信息一体化平台
   构建就业管理部门与招生、教务、学生处、团委、校友会等相关部门相互贯通的信息一体化大平台,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扩大了就业所需相关信息的覆盖面,也保证了信息的统一性和准确性。
  与招生部门通力合作,在新生招录后,及时创建新生信息数据库,并准确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真正从源头上实现与就业信息系统的充分对接,以保证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初始数据能够完全、真实、有效。
  与教务部门、学生处、团委紧密联系, 可通过就业信息系统实时了解大学生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4年期间的学习成绩、奖惩情况、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考级情况、社会实践情况、学生干部任职情况以及参加课外活动等情况, 这样在毕业时就可查询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真实有效的学习信息, 并可以与招生信息系统导入的高考成绩、高中所获各项荣誉等进行比较分析, 准确判断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个人发展情况, 提供给用人单位作为分析决策的依据。
  与校友会加强沟通,学生毕业离校后工作去向、单位性质、单位所在行业、地区等信息将会自动转入到校友管理系统中,这样既有利于高校利用校友会对毕业校友进行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也便于毕业校友一方面通过系统对接了解母校就业工作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将所在单位目前具有的合适岗位和工作机会及时反馈给母校,为学弟学妹的充分就业作一份贡献。
  3.充分考虑下属各学院的工作实际需求,将其纳入到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中
  各二级学院从事的是最基层的工作,他们直接面对的就是学生。因此他们在工作中也有很多方面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来进行管理,所以学校在设计信息系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院的工作需求,设计出相关的功能以及留出相应的数据接口以供使用。
  基于以上设想,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平台参考模型设计见上图。
  相对于之前高校各类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梳理了多个部门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与利用的关系,系统思考,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给予了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更深的内涵,并因此具有了更加强大的功能和研发价值。
  
   充分运用新的信息工具,更好地发挥信息平台的效能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化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的发展势头,充分利用新兴的软件与服务,可以创新和完善信息化平台。现在信息服务已从鼠标信息时代进步到更为快捷方便的拇指信息时代。手机、掌上电脑已成为随时随地获得信息的即时工具,面对这样的优越条件,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也有了拓展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能的新平台和手段。利用QQ群、MSN、短信平台等,编辑发布就业信息、招聘会短信,整理就业指导手册等电子刊物发送彩信等,都是紧跟时代潮流,易为学生接受和喜欢的服务形式,相信会为就业服务带来新的成效和业绩。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常 晶]
其他文献
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高等学校,创办于1962年,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她的前身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组建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作为一所以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学校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培养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实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可以说,学校记录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足迹,也见证了新中国对外政策逐步走向开放的历程。  北京语言
摘 要:大学生负性情绪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成绩、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因此对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因及消解方法的分析与探讨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科学的问卷设计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了负性情绪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因是可以归类的,同时消解方法也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因消解  情绪是指人们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人的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现代
摘 要:加强美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战略高度来认识美育、重视美育,了解美育发展现状,认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真正将美育落到实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真正把美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美育;高校美育机制;全面发展 
作家人气榜  德吉梅朵(中篇小说)/葛水平  呼唤人性的善良与自尊——关于葛水平  中篇小说《德吉梅朵》(评论)/王春林  现实中国  一个人的森林(报告文学)/陈应松  拯救睡眠——谨以此文献给我國正在发展中的  心理健康事业(报告文学)/李燕燕  好看小说  欲醒之殇(中篇小说)/陈玺  第九个名字(短篇小说)/王薇  缙云山(短篇小说)/丰一畛  李佳怡小小说三篇  郑武文小小说两篇  天下
摘 要:关怀式教育是德育中转变知识论范式,回归对个体道德情感、生命价值关照,以个体发展需要的关怀、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尊重与实现为价值诉求的德育。针对国内高校德育中关怀式教育的缺失,积极构建关怀式教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德育 关怀式教育 关怀性师生关系 生命体验  关怀式教育是德育中转变知识论范式,回归对个体道德情感、生命价值关照的重要突破。关怀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美
摘 要: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是实现学生党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培养的重要依靠,其特点具有系统性、针对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坚持党员全程化培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的学习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理论、教育学中关于人的终身教育理论。实现党员全程化培养,要加强专题培训,夯实理论基础;加强日常管理,实现常态考核;融入实践教育,增强奉献意识。  关键词: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终身教育;实践
摘 要:近现代西方大学精神与其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大学发展而变化。西方各国大学精神既有其个性,又具有科学精神、自由独立精神、自治民主的精神、服务社会精神等共性。这些精神品质使近现代大学逐渐成为社会文明和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近现代以来,西方大学精神影响着中国大学精神的形成,助推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近现代;西方大学精神;中国大学  近现代西方大学精神的共性特征  西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业于燕山,发展于大兴。建校32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北京,依托行业,服务首都,面向全国”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和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已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相结合,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校。  作为大兴的驻区高校,学校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开拓思路,大胆实践,逐渐摸索出了“学校统筹、院系实施、学科支撑、教师参与”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注,也使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按照《纲要》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加快推进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推进《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的建设,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方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北京市属高校,是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北京市教委实施的“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的推动下,学校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首都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回顾过去这几年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实施,我们有几点体会:    “人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