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都隶属于形式真实范畴,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与生活逻辑和历史逻辑相关的基于艺术客体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的真实; 后者则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纯粹形式奇观,具有超现实性。冯小刚导演的很多作品具备低碳影视作品的典型特质,本文将以具体电影文本为例,从导演到表演,深刻剖析其在形式真实方面的低碳美学特质及其价值意义。
【关键词】:低碳美学;艺术真实;陶冶型自由情感;形式真实
所谓低碳艺术就是在文本构成上以客观真实或主观真实为主要特质,以直观真实、超现实真实为基本辅助,在与审美主体互作中能够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从而促进审美主体身心双重健康的艺术文本。[1]内容和形式是艺术文本构成的两个方面。笔者也将从形式入手,分析低碳艺术文本的真实美学特质,形式的真实包括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冯小刚导演的《集合号》、《1942》都是典型的低碳艺术文本,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符合低碳艺术文本的真实美学特征,对真实人性的的表现和再现入木三分,让人回味无穷,引发审美主体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从而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这为我们分析低碳美学特质提供了范本,值得我们探究。
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都隶属于形式真实范畴,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与生活逻辑和历史逻辑相关的基于艺术客体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的真实; 后者则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纯粹形式奇观,具有超现实性。[2]
低碳影视文本的外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是指镜头、色彩、光线的运用等方面的真实。要满足外在形式的直观真实,必须将现实生活中人类真实存在的行为逻辑在艺术文本中还原,符合人类生活逻辑,要避免一切虚假的艺术形式。只有这样的外在形式,才能引导观众深入影片,设身处地深入剧中人物,实现零距离对话,并激发强烈的自由情感。在影片《集结号》中,开场就为全片奠定紧张、剑拔弩张的气氛,一场恶战一触即发。观众的肾上腺激素在导演真实的镜头运动下加速分泌。特写镜头和中近景镜头把焦点对准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冲锋队员,展现他们的勇猛和气势,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被敌人击中后的痛苦万分的表情。战争的血腥和对生命的屠杀在导演的镜头调度下让观众一览无余,真实的镜头运动令审美主体的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随后,在谷子地率领部下在汶河阻击敌人时候,他被敌军的一颗炮弹震得暂时性失聪,接下来的几个慢镜头和正常镜头交叉出现,是对谷子地当时失聪和晕眩状态的真实刻画,镜头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再一次逼真的再现战争场面下的人物的面貌,观众在观看到画面时也感到阵阵的晕眩,这种不舒服的表情加深了审美主体对于战争的感悟,对心灵极大的震撼。影片战争场面的光线多以自然光为主。光线的角度上多以逆光和顺利光。作为一部战争片,逆光既可以使人物的造型感更为强烈,使画面更凝重,从而展现出一种力量感,也能更好的表现出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使这场战斗的整体画面的基调保持一致。从而激发出审美主体的陶冶型自由情感。
外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是表层的直观真实,内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才是艺术家们更注重的。这体现在“叙事情节整体布局上的直观真实”,[3]内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是通过叙事、表演风格等方面的真实来实现。这种直观真实满足从故事的开始到激励事件到高潮再到圆满的结局都要符合因果律和可能律。冯导对影视文本的内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拿捏也很到位。在影片《一九四二》中,冯小刚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及艺术表现反映了1942年我国河南发生的一场大灾荒以及灾荒中各阶层人物的人生百态,这是冯小刚寻找自我突破和创新的愿望。在主题表达上,冯小刚曾谈及这部影片“既是一幅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流亡图,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他从艺术的角度书写历史,还原历史,可以说是对电影本体及艺术的新尝试。这是一部民族历史的史诗作品,如何把握宏达的叙事,展现众多的人物百态,足以彰显冯导深厚的美学功力。可见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坚持和遵循艺术真实的美学原则,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创作出真实可信的故事情节。观众通过真实的影像叙事体会到灾难中人性的痛苦和挣扎。低碳表演也是低碳影视作品中的核心元素,对于人物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影片《一九四二》中,每个角色都称得上可圈可点,这离不开演员的低碳表演。所谓低碳表演,指的是在“低碳美学和低碳艺术理论”基础上构建的符合艺术真实这一最重要的美学尺度的影视表演技巧。[4]在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离不开演员的低碳表演,真实的表演让片中的角色深入人心。影片刚开始,逃荒之前的老东家虽然面对天灾,但生活依旧富足,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大老爷的排场并没有被磨灭,观众依然可以感受他作为大地主的那份气派。随后当老东家的家庭在暴乱中被破坏之后,他带领全家踏上了逃荒之路。一路上,角色身份随着时间的推进,饥饿的蔓延和侵袭,他从一开始穿着得体的,体面的地主逐渐变成蓬头盖面,苦不堪言的流浪汉,张国立对角色的精准把握和真实的表演,让观众对灾难下民众的凄惨生活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震撼,激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总的来说,片中演员们的表演都是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的跨越,表演的直观真实是指演员诠释的角色让观众感觉如同现实中的人一样可信,人物性格和品格符合人类逻辑。所谓表演的客观真实,是通过观影者理性分析后获得的真实,这种真实是社会普遍规律的综合,也是人类普遍心理经验的综合。在影片中,人物形象通过演员表演的客观真实被塑造出来,诠释了真实的人性。
从超现实真实到客观真实是建构低碳艺术文本的一条基本路径。[5]随着3D数字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和普及,建立在数字特效基础上的科幻电影层出不穷,这种奇观在电影《阿凡达》中被运用到极致。但是,影视艺术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高碳病象,过度在电影中使用3D特效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单纯的追求数字奇观,只能激发感官型自由情感,缺少低碳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因此,要想运用数字奇观的高度逼真性,在超现实真实的基础上达到客观真实,就不能徒有奇观的外表,數字奇观不能作为一个博人眼球的噱头,而是要将数字奇观艺术的运用统一到影视文本的整体框架之中,服务于影片中的人文关怀,展示真实的人性。
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冯导的电影《集结号》、《一九四二》符合低碳美学的本质,蕴含了丰富人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冯导作品中的客观真实遵循人性逻辑,激发审美主体的陶冶型自由情感。真实的人性又是复杂和多变的,在影片中导演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善于特定历史和背景下的人性恶和善通过客观真实表现出来,引发观众共鸣和思考,带来思想的启迪。
注释:
[1]马立新,苏月奂:《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
[2]马立新,苏月奂:《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
[3]马立新:《“低碳人”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马立新:《低碳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5]马立新:《低碳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李涛(1993—),男,汉族,山东日照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5级研究生。
【关键词】:低碳美学;艺术真实;陶冶型自由情感;形式真实
所谓低碳艺术就是在文本构成上以客观真实或主观真实为主要特质,以直观真实、超现实真实为基本辅助,在与审美主体互作中能够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从而促进审美主体身心双重健康的艺术文本。[1]内容和形式是艺术文本构成的两个方面。笔者也将从形式入手,分析低碳艺术文本的真实美学特质,形式的真实包括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冯小刚导演的《集合号》、《1942》都是典型的低碳艺术文本,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符合低碳艺术文本的真实美学特征,对真实人性的的表现和再现入木三分,让人回味无穷,引发审美主体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从而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这为我们分析低碳美学特质提供了范本,值得我们探究。
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都隶属于形式真实范畴,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与生活逻辑和历史逻辑相关的基于艺术客体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的真实; 后者则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纯粹形式奇观,具有超现实性。[2]
低碳影视文本的外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是指镜头、色彩、光线的运用等方面的真实。要满足外在形式的直观真实,必须将现实生活中人类真实存在的行为逻辑在艺术文本中还原,符合人类生活逻辑,要避免一切虚假的艺术形式。只有这样的外在形式,才能引导观众深入影片,设身处地深入剧中人物,实现零距离对话,并激发强烈的自由情感。在影片《集结号》中,开场就为全片奠定紧张、剑拔弩张的气氛,一场恶战一触即发。观众的肾上腺激素在导演真实的镜头运动下加速分泌。特写镜头和中近景镜头把焦点对准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冲锋队员,展现他们的勇猛和气势,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被敌人击中后的痛苦万分的表情。战争的血腥和对生命的屠杀在导演的镜头调度下让观众一览无余,真实的镜头运动令审美主体的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随后,在谷子地率领部下在汶河阻击敌人时候,他被敌军的一颗炮弹震得暂时性失聪,接下来的几个慢镜头和正常镜头交叉出现,是对谷子地当时失聪和晕眩状态的真实刻画,镜头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再一次逼真的再现战争场面下的人物的面貌,观众在观看到画面时也感到阵阵的晕眩,这种不舒服的表情加深了审美主体对于战争的感悟,对心灵极大的震撼。影片战争场面的光线多以自然光为主。光线的角度上多以逆光和顺利光。作为一部战争片,逆光既可以使人物的造型感更为强烈,使画面更凝重,从而展现出一种力量感,也能更好的表现出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使这场战斗的整体画面的基调保持一致。从而激发出审美主体的陶冶型自由情感。
外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是表层的直观真实,内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才是艺术家们更注重的。这体现在“叙事情节整体布局上的直观真实”,[3]内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是通过叙事、表演风格等方面的真实来实现。这种直观真实满足从故事的开始到激励事件到高潮再到圆满的结局都要符合因果律和可能律。冯导对影视文本的内在形式的直观真实拿捏也很到位。在影片《一九四二》中,冯小刚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及艺术表现反映了1942年我国河南发生的一场大灾荒以及灾荒中各阶层人物的人生百态,这是冯小刚寻找自我突破和创新的愿望。在主题表达上,冯小刚曾谈及这部影片“既是一幅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流亡图,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他从艺术的角度书写历史,还原历史,可以说是对电影本体及艺术的新尝试。这是一部民族历史的史诗作品,如何把握宏达的叙事,展现众多的人物百态,足以彰显冯导深厚的美学功力。可见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坚持和遵循艺术真实的美学原则,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创作出真实可信的故事情节。观众通过真实的影像叙事体会到灾难中人性的痛苦和挣扎。低碳表演也是低碳影视作品中的核心元素,对于人物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影片《一九四二》中,每个角色都称得上可圈可点,这离不开演员的低碳表演。所谓低碳表演,指的是在“低碳美学和低碳艺术理论”基础上构建的符合艺术真实这一最重要的美学尺度的影视表演技巧。[4]在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离不开演员的低碳表演,真实的表演让片中的角色深入人心。影片刚开始,逃荒之前的老东家虽然面对天灾,但生活依旧富足,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大老爷的排场并没有被磨灭,观众依然可以感受他作为大地主的那份气派。随后当老东家的家庭在暴乱中被破坏之后,他带领全家踏上了逃荒之路。一路上,角色身份随着时间的推进,饥饿的蔓延和侵袭,他从一开始穿着得体的,体面的地主逐渐变成蓬头盖面,苦不堪言的流浪汉,张国立对角色的精准把握和真实的表演,让观众对灾难下民众的凄惨生活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震撼,激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总的来说,片中演员们的表演都是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的跨越,表演的直观真实是指演员诠释的角色让观众感觉如同现实中的人一样可信,人物性格和品格符合人类逻辑。所谓表演的客观真实,是通过观影者理性分析后获得的真实,这种真实是社会普遍规律的综合,也是人类普遍心理经验的综合。在影片中,人物形象通过演员表演的客观真实被塑造出来,诠释了真实的人性。
从超现实真实到客观真实是建构低碳艺术文本的一条基本路径。[5]随着3D数字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和普及,建立在数字特效基础上的科幻电影层出不穷,这种奇观在电影《阿凡达》中被运用到极致。但是,影视艺术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高碳病象,过度在电影中使用3D特效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单纯的追求数字奇观,只能激发感官型自由情感,缺少低碳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因此,要想运用数字奇观的高度逼真性,在超现实真实的基础上达到客观真实,就不能徒有奇观的外表,數字奇观不能作为一个博人眼球的噱头,而是要将数字奇观艺术的运用统一到影视文本的整体框架之中,服务于影片中的人文关怀,展示真实的人性。
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冯导的电影《集结号》、《一九四二》符合低碳美学的本质,蕴含了丰富人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冯导作品中的客观真实遵循人性逻辑,激发审美主体的陶冶型自由情感。真实的人性又是复杂和多变的,在影片中导演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善于特定历史和背景下的人性恶和善通过客观真实表现出来,引发观众共鸣和思考,带来思想的启迪。
注释:
[1]马立新,苏月奂:《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
[2]马立新,苏月奂:《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
[3]马立新:《“低碳人”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马立新:《低碳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5]马立新:《低碳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李涛(1993—),男,汉族,山东日照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