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作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当今不可或缺的主流题型之一。学生在应对这类题型时,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审、设、列、解、验、答”解答套路。但每每考试结果表明,这类题型得分率并不高。从学生试卷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症结出在读不懂试题、难于转换成数学语言上,出在重解题程序,轻环节思考上。下面结合示例谈谈个人对这类试题的破解之道。
一、大胆设元,疏通读题障碍
一道应用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道阅读题。要解决应用题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阅读问题。除了语文阅读中的技能技巧外,为了阅读能往下推进,从题头至题尾,凡是遇到不清楚的量时,我们都需要大胆设元,一直到整道题读完为止。这样的设法不需考虑题尾结论要完成的任务,不需考虑所设未知数的多少,不需考虑直接设元还是间接设元的问题,只要有助于疏通读题障碍即可。
示例1:某厂设计的一种桶式净水装置,装有一个入水管和三个相同的出水管,当桶内已有一定量的水后,如果同时打开一个入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可供净水20分钟;如果同时打开一个入水管和两个出水管,可供净水8分钟;如果同时打开入水管和三个出水管,可供净水几分钟?
我们在阅读上述试题时,为了疏通读题障碍,从题头到题尾可依次设桶内已有一定的水量为a,入水管每分钟流量为x,出水管每分钟流量为y。如果同时打开入水管和三个出水管,可供净水z分钟。
示例2:随着经济的发展,尹进所在的公司每年都在元月一次性的提高员工当年的月工资,尹进2010年的月工资为2000元,在2012年时他的月工资增加到2420元,他2013年的月工资按2010到2012年的月工资的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
(1)尹进2013年的月工资为多少?
(2)尹进看了甲、乙两种工具书的单价,认为用自己2013年6月份的月工资刚好购买若干本甲种工具书和一些乙种工具书,当他拿着选定的这些工具书去付书款时,发现自己计算书款时把这两种工具书的单价弄对换了,故实际付款比2013年6月份的月工资少了242元,于是他用这242元又购买了甲、乙两种工具书各一本,并把购买的这两种工具书全部捐献给西部山区的学校。请问,尹进总共捐献了多少本工具书?
我们在阅读上述试题时,为了疏通读题障碍,从题头到题尾可依次设2010至201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尹进2013年的月工资为a,第一次选购甲种工具书y本,第一次选购乙种工具书z本,甲工具书单价为m元,乙工具书单价为n元,尹进总共捐献了w本工具书。
从上面两例可看出通过设未知数,基本可疏通读题障碍,为下面真正读懂题意打下基础。
二、通俗解读,深挖蕴含题意
应用题作为一类特殊的题型,要求表述严谨、规范。如何从严谨规范的表述中,挖掘蕴含题意,仅凭设未知数扫清阅读障碍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我们用熟悉的、通俗易通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去读“活”。
以上述示例1为例,我们可通过依次读题逐步展现生活中的情景图,据此来理解题目蕴含的题意。图形思维法见下图:
同样以上述示例1为例,我们还可以用多种语言综合使用法,来挖掘题意——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入水管20分钟的流量(20x)=一个出水管20分钟的流量(20y);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入水管8分钟的流量(8x)= 两个出水管8分钟的流量(2×8y);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进水管z分钟的流量(zx)=三个出水管z分钟的流量(3zy)。
以上述示例2求第一问为例,我们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出表格,借助表格法,来挖掘题意。
从表格揭示蕴含的题意是2042=2000(1+x)2,2013年的月工资a=2042(1+x)(或者a=200(1+x)3)。
从上面示例,我们不难看到画图法(直观图、抽象图)、列表法、语言综合表述法等方法直观、通俗、接地气,能以深入浅出方式把握题意,应是独立思考应用题的好策略。
三、实施转换、精简等量关系
通过前面的通俗解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也相应揭示出来,但这些关系有时候前后跨度空间大、中间关联因素多且不够明朗,我们还需进一步实施变换,精简等量关系。
以示例1为例,若我们开始是用多种语言来挖掘题意的——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入水管20分钟的流量(20x)=一个出水管20分钟的流量(20y);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入水管8分钟的流量(8x)= 两个出水管8分钟的流量(2×8y);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进水管z分钟的流量(zx)=三个出水管z分钟的流量(3zy);作为进一步的思维需要,我们必须进行由图形、表格、语言综合表述向科学数学语言转换。将上述文字语言简略后可精简为下列三个等式20x+a=20y8x+a=2×8yzx+a=3zy从而将等量关系“减肥”。同时,我们还可进一步实施转换,将等量关系适当进行精简。将a替换为关于x,y的代数式:20y-20x,2×8y-8x,3zy-zx,这三个量无疑彼此相等。即可将上述等量关系精简为两个:20y-20x=2×8y-8x20y-20x=3zy-zx(还有其他表述方式),从而让等量关系“瘦身”。方程越少、未知数越少,学生解题的信心和能力相对越强。
通过语言替换、字母替换等转换形式将等式精炼、变少,不失为将通俗解读再次简单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四、履行常规,规范解题过程
基于上述过程呈现,学生自然化解了解决应用题的重点、难点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我们还需要履行常规,规范解题过程。
以示例1为例,解答:设入水管每分钟流量为x,出水管每分钟流量为y。如果同时打开入水管和三个出水管,可供净水z分钟,依据题意可列:20y-20x=2×8y-8x20y-20x=3zy-zx解之得z=5,检验符合题意,作答:如果同时打开入水管和三个出水管,可供净水5分钟。
这一过程体现了显性的“设、列、解、验、答”完整程序,学生都很熟悉。但看似平凡的步骤实质是建立在“前期隐性分析”基础上的一次综合体现,简约而不简单。不少学生模仿了“形”,并未把握好“神”,这就是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屡屡受挫的根本原因。
当然,上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破解“四歩法”与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对基本等量关系的熟悉把握、对数学专业术语的理解等因素关联甚紧。从这个角度说,“四步法”并不是一剂万能良药。 但上述思考方式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途径、增强解决问题信心、类比解决其他类应用题无疑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大胆设元,疏通读题障碍
一道应用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道阅读题。要解决应用题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阅读问题。除了语文阅读中的技能技巧外,为了阅读能往下推进,从题头至题尾,凡是遇到不清楚的量时,我们都需要大胆设元,一直到整道题读完为止。这样的设法不需考虑题尾结论要完成的任务,不需考虑所设未知数的多少,不需考虑直接设元还是间接设元的问题,只要有助于疏通读题障碍即可。
示例1:某厂设计的一种桶式净水装置,装有一个入水管和三个相同的出水管,当桶内已有一定量的水后,如果同时打开一个入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可供净水20分钟;如果同时打开一个入水管和两个出水管,可供净水8分钟;如果同时打开入水管和三个出水管,可供净水几分钟?
我们在阅读上述试题时,为了疏通读题障碍,从题头到题尾可依次设桶内已有一定的水量为a,入水管每分钟流量为x,出水管每分钟流量为y。如果同时打开入水管和三个出水管,可供净水z分钟。
示例2:随着经济的发展,尹进所在的公司每年都在元月一次性的提高员工当年的月工资,尹进2010年的月工资为2000元,在2012年时他的月工资增加到2420元,他2013年的月工资按2010到2012年的月工资的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
(1)尹进2013年的月工资为多少?
(2)尹进看了甲、乙两种工具书的单价,认为用自己2013年6月份的月工资刚好购买若干本甲种工具书和一些乙种工具书,当他拿着选定的这些工具书去付书款时,发现自己计算书款时把这两种工具书的单价弄对换了,故实际付款比2013年6月份的月工资少了242元,于是他用这242元又购买了甲、乙两种工具书各一本,并把购买的这两种工具书全部捐献给西部山区的学校。请问,尹进总共捐献了多少本工具书?
我们在阅读上述试题时,为了疏通读题障碍,从题头到题尾可依次设2010至201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尹进2013年的月工资为a,第一次选购甲种工具书y本,第一次选购乙种工具书z本,甲工具书单价为m元,乙工具书单价为n元,尹进总共捐献了w本工具书。
从上面两例可看出通过设未知数,基本可疏通读题障碍,为下面真正读懂题意打下基础。
二、通俗解读,深挖蕴含题意
应用题作为一类特殊的题型,要求表述严谨、规范。如何从严谨规范的表述中,挖掘蕴含题意,仅凭设未知数扫清阅读障碍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我们用熟悉的、通俗易通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去读“活”。
以上述示例1为例,我们可通过依次读题逐步展现生活中的情景图,据此来理解题目蕴含的题意。图形思维法见下图:
同样以上述示例1为例,我们还可以用多种语言综合使用法,来挖掘题意——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入水管20分钟的流量(20x)=一个出水管20分钟的流量(20y);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入水管8分钟的流量(8x)= 两个出水管8分钟的流量(2×8y);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进水管z分钟的流量(zx)=三个出水管z分钟的流量(3zy)。
以上述示例2求第一问为例,我们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出表格,借助表格法,来挖掘题意。
从表格揭示蕴含的题意是2042=2000(1+x)2,2013年的月工资a=2042(1+x)(或者a=200(1+x)3)。
从上面示例,我们不难看到画图法(直观图、抽象图)、列表法、语言综合表述法等方法直观、通俗、接地气,能以深入浅出方式把握题意,应是独立思考应用题的好策略。
三、实施转换、精简等量关系
通过前面的通俗解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也相应揭示出来,但这些关系有时候前后跨度空间大、中间关联因素多且不够明朗,我们还需进一步实施变换,精简等量关系。
以示例1为例,若我们开始是用多种语言来挖掘题意的——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入水管20分钟的流量(20x)=一个出水管20分钟的流量(20y);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入水管8分钟的流量(8x)= 两个出水管8分钟的流量(2×8y);桶内一定的水量(a)+一个进水管z分钟的流量(zx)=三个出水管z分钟的流量(3zy);作为进一步的思维需要,我们必须进行由图形、表格、语言综合表述向科学数学语言转换。将上述文字语言简略后可精简为下列三个等式20x+a=20y8x+a=2×8yzx+a=3zy从而将等量关系“减肥”。同时,我们还可进一步实施转换,将等量关系适当进行精简。将a替换为关于x,y的代数式:20y-20x,2×8y-8x,3zy-zx,这三个量无疑彼此相等。即可将上述等量关系精简为两个:20y-20x=2×8y-8x20y-20x=3zy-zx(还有其他表述方式),从而让等量关系“瘦身”。方程越少、未知数越少,学生解题的信心和能力相对越强。
通过语言替换、字母替换等转换形式将等式精炼、变少,不失为将通俗解读再次简单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四、履行常规,规范解题过程
基于上述过程呈现,学生自然化解了解决应用题的重点、难点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我们还需要履行常规,规范解题过程。
以示例1为例,解答:设入水管每分钟流量为x,出水管每分钟流量为y。如果同时打开入水管和三个出水管,可供净水z分钟,依据题意可列:20y-20x=2×8y-8x20y-20x=3zy-zx解之得z=5,检验符合题意,作答:如果同时打开入水管和三个出水管,可供净水5分钟。
这一过程体现了显性的“设、列、解、验、答”完整程序,学生都很熟悉。但看似平凡的步骤实质是建立在“前期隐性分析”基础上的一次综合体现,简约而不简单。不少学生模仿了“形”,并未把握好“神”,这就是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屡屡受挫的根本原因。
当然,上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破解“四歩法”与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对基本等量关系的熟悉把握、对数学专业术语的理解等因素关联甚紧。从这个角度说,“四步法”并不是一剂万能良药。 但上述思考方式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途径、增强解决问题信心、类比解决其他类应用题无疑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