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达出个人的语音

来源 :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52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张静的《低音区》组章,我最先想到的是希尼曾说过的“传达出个人的语音”的观点,他说:“诗人需要超越自我以达到一种超于自传的声音。当事情如此发生时,在诗性言说的层面上,声音和意义像波浪一样从语言中涌出,在那如今比个人所能期望的更为强劲和探邃的形式‘之上,传达出个人的语音。”从“低音区”的命名中,也能瞥见作者“吹出正确的哨音”的取向。对于身处现实世界,她有感应。“駁杂的合租院”就是一个小世界,但是却困不住一颗追求自由的心;“满天无人认领的星辰”,她有种遗失的亲人般的相互“确认”。她能在大地和星空两个维度上体察这个世界,而后在诗中释放自己的“心灵能量”。
  孤独、暗礁和恒星是思想的三种基本力量。孤独是现代诗人的原状态,毕肖普甚至会说:“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暗礁是诗人心灵所遭受的挫败和苦难,“而光伸出那么多手,仍无法解救贯穿在身体里的疼痛”。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要遭遇的“暗礁”。“泉声咽危石,危石是另一种的苦果”。或许,“咽”正是泉声和危石的相处之道,对诗人具有启示性。诗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会把“暗礁”转化为输出诗意的岛屿,经历过暗礁的人,才会骄傲地说出“豢养过光芒的铜镜”(《黄昏》)。而恒星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一个优秀的诗人要时常忍受孤独,并巧妙避开现实中的暗礁以及渡过“思想的浅滩”,向着恒星的目标奔去。
  “独上高楼”作为开篇,给人一种“独觉”和“高处不胜寒”之感。既写“独”的状态,又写所思之“高”和灵魂所处之高。“那双驾驭过高度的翅膀,才深知消逝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黄昏》),这或许就是高处所独有的洞见。用草尖、钉子和石头等几个寻常意象,就写出了人生在世的诸般无奈、妥协和牺牲,对命运的抗争。独上高楼,是对“深渊的人间”身与心的暂时性逃离。从她的诗句中,能感受到一种情感的纯度和思想的厚度的双重力量。比如,“你能把影影绰绰的荆棘握成嘀嗒的指针吗?你能找到地址和邮编双重丢失的未来吗?”诗中传递了太多的信息,“荆棘”和“指针”在一句诗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巨大的爆破声。诗中混合了荆棘握着的“痛感”和指针嘀嗒的“缓慢感”,痛的感觉因慢而无限加深,慢的感受因痛而变得更加缓慢。在她半是诘问、半是质疑的诗句中,既被排比的气势所折服,造成“波浪翻涌”的剧烈反应,也被诗中传递的强大的转化力所鼓舞,张静的个人独特的主体和情感转嫁到读者的主体和情感,产生一种心灵的共振。她在寻找“高处的意义”、自我松绑和自我疗救之道,既在“一段摸黑的思想”里徘徊,也终将会在“生命将绽放那必将绽放的”结局里欢欣。她懂得“熬”的智慧,也懂得“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的圣训。
  《怀念》一章写父亲,也提到孤独,“嚼着黑暗就能喂养一大堆孤独的人,是我的父亲”。令人生出一个念想:莫非孤独也是“遗传”?“他抵达的,我也必将抵达,他品尝的,我也必将品尝”,在作者深情的笔下,“父亲”不曾远去。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美景,福祉,用来医治荒凉的妙药”,也在“散了架的鱼网,还能在与梭子的重逢中变成年轻的丝线”的“世事推敲”中伤怀。
  在《大雨下个不停》中,也不缺少孤独的元素。“它让孤独无处藏身,悄悄潜人梦境,但梦也不是安全的地方,也有恐惧和不安,失败和不幸。”这雨既是指天空中所下的雨,也指一场精神之雨、灵魂之雨或“体内的呐喊”。“灵魂出窍,这雨脱不了干系。这雨脱壳而出,说明生命还不是一堆无用的血肉”(《午后》),在张静这里,雨就是灵魂的隐喻,雨的脱壳而出正是为灵魂寻求更为恒久的栖息之所。
  在《下午茶》充满禅意的诗中,作者诗意阐释着“禅茶一味”和“诗禅一味”的哲思。“雀舌吐纳着岑寂的语言,如果不断续水,这语言就不断地复制,这午后就克隆出不一样的流淌。”“滚烫”和煎熬,就是“释放出骨头里的香”,就是“使诗的声音和意义从语言的波浪中涌出”。“续水”就是使“岑寂的语言”变作“流淌的语言”。“把体内的小野兽锻造得,像草原上唯一的王”,这,也许就是作者所深谙的一种“诗的锻造”的炼金术吧(《渴望如虎》)。
  “前面就是热闹的人间了,为了不让人看出硝烟,你掸了掸尘土,整了整衣领,加人孤独的行列”(《黄昏》)。阅读《低音区》的过程,也是一种“加人孤独的行列”的融人过程。张静的散文诗有诗之张力和思想的力量,她发出了个人的独特语音,我们还能在“独特语音”中体味“余音”。我们感受“孤独”的状态,同时也体会到作者的语言的光芒。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专业成长不仅仅是获得教育知识、掌握教育方法、习得教学技能等一系列克服“一般无知”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情境的丰富性,都决定了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着教育场域的开放状态造就的认知困境。鉴于此,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一种认知的转向,由习得教育教学知识与方法,克服“一般无知”的过程,到逐步再建教师个体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一般无知;必然无知;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
他把体内淤积的忧伤吹出来,吹得叶子流泪。今夜,月亮是一面镜子,照着他,从一支曲子里回到从前。  一支箫,戳疼了春夜。  太忧伤了,听不下去了,两只鸟飞离树梢。哗啦啦,月光如水,打湿了躁动的夜色。  一支箫,吹开满树梨花。  簫声里,童年哭,少年笑。  一曲终了,窗外,明月已白发苍苍。  富水河畔垂钓者  垂钓者众多,如卒,沿富水河两岸布阵。  鱼咬钩,风咬手,钓起一串闪亮的歌声。鱼篓摇摇晃晃,站不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法国画家。印象派创始人之一。1840年生于巴黎,童年在阿佛尔度过。以画漫画起家,并获得了一些名声。他在巴黎结识了巴齐依、雷诺阿、西斯莱和毕沙罗,组成了注重外光的画派。1870年他因战争逃到英国,又遇见毕沙罗和杜庇尼,在伦敦结识了透纳和英国的风景画家。回到法国后,定居在塞納河畔的阿尔让特伊。1874年,莫奈展出了他著名的作品《日出一印象》
吴投文,1968年出生,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研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大量诗歌及理论研究论文,并入选重要选本。出版诗集《土地的家谱》《看不见雪的阴影》及《沈从文的生命诗学》《百年新诗经典解读》等学术专著。  界 限   我从窗子里看到的天空是方形的,湛蓝而深邃,似乎遥不可及,又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蓝色海潮的浪涌。我却无法触摸,我的心里有一块巨大的礁石,把我镇住在坐
他的芬芳主义在勺下变得无形。  无形的,是食俗文化的衰竭;有形的,是古典菜谱的气味进入神秘而晦涩的研发室……  众多的味蕾品味从嘴里进入的美馔,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开始浸润丝绒般的梦境和悠长的乡愁……  深入古老的味道,大师的鸟从味蕾上浅翔而出,飞向丛林中的松茸,松茸是食材王族的后裔,骄气而雅丽的面孔,雍容而华贵的气魄,让大师的手势树结满怜惜和神往的念想……  静止的空杯和琉璃瓦顶的光泽,凝聚了大师
空旷无形  开初,空旷无形,明月无形。  所有的深蓝聚集在一起。  他把手举起时,光线黯淡下来。该去问谁呢?无形之地,没有声音。一树树花举起火炬似的锦簇。  扬鞭策马的少年人,翻山越岭,穿涧越溪。  他生在苗歌飞扬的部落,与晨曦、晚云为伍,谛听鸟啼、虫鸣。过往是单曲循环,他渴望更华美的乐章、更起伏跌宕的音符,能与外界的纷繁合舞。榕树垂落错杂的枝丫,他迷失于深暗的丛林。野菌散吐浓郁气味,静悄悄地腐烂
黑陶:时间从火中来  泥土,又高又远。黄河之水,从高远的巴颜喀拉山脉启程,流经黄土高原。泥沙,一路相伴,聚集在下游的冲积平原。  这一路,我们在风霜雨雪中,在村庄和鱼群中,在相遇和分离中;这一路,我们在与鹅卵石的撞击中,过滤掉杂质,不断地趋于细腻和圆润;这一路,因为许多意外的阻拦和随时可能现身的死亡,我们变得更加团结而坚定。我们在时间中,锤炼出一个美好的品质:黏性大。  此刻,泥土开始出发——制坯
一场雨,淋进另一场雨的梦里。  天尽头,炸雷轰隆,耀眼的光,唤醒黑夜更深处的蛰伏。  脚印逶迤,三三两两的耳语飘过港口。  忧伤突如其来,不知何处因起,哪里灭去。  時光,就在这样的夜里缓慢起来。一直追寻的结果,一旦被真正拥有,却发现,其实我们要的是另一种生活。  窗框的弹跳,开始静了下来。  水面漂浮着一层清澈的油绿,停靠的船只随着缆绳轻轻摇摆,划出一道一道伤痕模样的潮水。  它们笑着,或者皱着
进入21世纪以来,散文诗的繁荣态势是有目共睹的。不过,散文诗繁荣态势的背后似乎也隐藏着不小的危机,一个典型的事实是,数量庞大的散文诗作品被许多专业人士指认为“小花小草”“小情小调”,真正具有大格局、大气象、大情怀的散文诗文本相对匮乏。这不能不令关心散文诗创作现状的人为之忧虑。这些年,我对散文诗之于分行体新诗的文体特色与功能、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2019年,我专门撰写了一篇名为《重新定义“散文诗”
攻碉堡  一垛麦草,躬成父亲的脊背。  孩子们爬上滚下,在玩攻碉堡的游戏。  渐渐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摔跌中,孩子们的骨头变硬了。  斗 鸡  抱起一条腿,就成金鸡独立了。  一群独立的小公鸡,以膝头相顶、相撞……  他们的大腿在收获青紫色疼痛的时候,幼小的心灵也得到了关于竞争的启蒙。  扫树叶  每当炊烟被秋风吹凉,我就听到了村外那些白杨树和槐树的呼唤。  我拉着架子车来到树下的时候,它们纷纷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