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引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科学取向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gar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实施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取向体现了特定的课程观念,对课程实施取向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2008年秋季,河南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已整体进入新课程实验。如何引导教师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实施取向,有效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为了在课改启动之前摸清现状,笔者编制了“新课改背景下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课题的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中,设计选择题33道,问答题1道,另有11道有关教师基本情况的问题。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答卷297份。学生调查问卷中,设计选择题22道,问答题1道,另有5道有关学生基本情况的问题。同时,笔者又深入郑州市回民中学、郑州九中、驻马店市一高、确山县二高和滑县四高调研,各抽取一个班实地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17份,回收有效答卷317份。本次调查的对象类型比较丰富、分布比较广泛,所获取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可信度。
  结论一:当前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取向的现状表明,师生的实施取向是以适应取向为主流的,创生取向是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目标。
  这是本次调查的重点,两种问卷的前3道选择题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设计的,以便于统计数据相互印证、去伪存真。
  图1中,A为“教学能说得过去就行,不必花大力气”(得过且过取向),B为“教师忠实地实施了上级提供的课程”(忠实取向),C为“课标和教材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改编”(适应取向),D为“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创造适合自己需求的课程的过程”(创生取向)。系列1为教师选项分布的比例,系列2为学生选项分布的比例(注:以下各图中凡出现两个系列者,其指向均与此相同)。可见,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实施取向认同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创生取向”“适应取向”和“忠实取向”,只有极少数人认同“得过且过取向”。似乎是“创生取向”和“适应取向”占据了当前高中课程实施的主导地位,其实不尽然。因为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实施取向”这一概念十分陌生,凭着对问卷中简略解释的理解,可能认为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引用了教材之外的事例或学生思考过超越教材的问题,课程实施取向就不是“忠实取向”的了;另一方面,问卷标题的诱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和学生碍于“面子”,不愿坦陈自己的真实想法。当然,教师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在作改编课程甚至创生课程的努力,但其成效与课程专家所提出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上述数据更多地反映了师生对课程实施取向选择的“应然”状态,要了解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取向现状,必须从思想到行为从不同角度设问,需要参考其他题目的答题情况。
  
  综合上述统计数据以及笔者到学校听课、调研访谈了解到的情况,目前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取向是以“适应取向”为主流的,“创生取向”是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目标,“忠实取向”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35% ~ 40%),从现场听课、观察得到的信息更能说明这一问题。而“得过且过取向”虽然所占份额很小,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或明或暗地存在着。
  结论二:教师对现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比较重视的,但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程度很低,教师尚未把学生真正当做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抑。
  如果说课程实施取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师生对待现行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态度和方式,就能够现实地反映他们所持的课程价值观。两种问卷中各有两道题是专门对此设计的。
  
  如图7所示,学生对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看法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较好,较符合本地实际”,但“需要加以调整补充改编”。这表明,现行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得不错,大体上符合各地的实际需要,但也有不少脱节的地方,需要教师和学生联系本地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如图8所示,在回答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这一问题上,选择“A.完全按教材组织教学”“C.按自己的想法组织教学”和“E.与学生协商组织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比例都比较低;选择“B.基本按教材组织教学”的教师和学生的选择比例均位居第二;而选择“D.根据教材及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的教师和学生比例均位居第一。这说明目前近半数的思想政治教师在利用教科书时的确是采取“适应取向”的,但比例还不算太高,而且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程度很低,教师尚未把学生真正当做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抑。
  结论三: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中,过半数的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经常多方搜集案例素材以丰富课堂教学,但高中政治教师对利用家长的教育教学资源问题重视不够,较少开发利用。
  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中,在一定的课程实施取向的指导下开发课程资源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教参外,还需要经常从书刊、网络及自己亲身经历或听闻的事情中搜集案例素材,以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有效性。
  
  图9中,A、B、C、D分别代表“无”“较少”“经常”和“每节课都这样做”四种情形。78.11%的教师说他们在备课时,除了教材、教参外,还经常从书刊、网络及自己亲身经历或听闻的事情中搜集案例素材,另有18.52%的教师每节课都这样做;而学生在这一问题上认为,在思想政治课上58.68%的教师经常这样做,每节课都这样做的教师比例为7.89%;另外,在A、B这两个选项上,学生选择的比例均远远高于教师选择的比例,反映出师生在此问题上的观点有一定差别。但总体上看,教师备课、教学是认真的、积极的,过半数的教师经常多方搜集案例素材以丰富课堂教学,只是努力的程度还不够,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很大。
  另外,教师在回答“在教学中,是否利用家长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条件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式”这一问题时,选择“没有”者29.63%,选择“偶尔”者44.11%,选择“较多”者15.49%,选择“很多”者3.70%;教师在回答“和您主动联系、交流的家长多吗”这一问题时,选择“没有”者7.07%,选择“很少”者62.96%,选择“较多”者26.26%,选择“很多”者1.68%。上述情形,一方面说明高中政治教师对利用家长的教育教学资源问题重视不够,较少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中多是寄宿制的,学生家与学校距离较远,教师与家长联系不便。
  结论四:目前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而学生对政治课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高考升学的压力使学生十分焦虑,导致厌学。
  
  图11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C.从生活中体验感悟道理”(51.74%),第二位的是“E.师生互动、相互支持”(33.12%),第三位的是“D.自主探索问题寻找规律”(22.08%),而选择“B.死记硬背大量做题”“A.完全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和“F.其他”者寥寥无几。这反映出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良,他们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十分不满,渴望学习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但对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又不很了解,有一些畏惧感。与此能够相互印证的情况是:教师认为学生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方法不佳,效率低下”(95.17%),第二位的是“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学习缺少动力”(74.48%),第三位的是“来自学习的负担重”(61.36%)。不过,有88.89%的教师能够“经常”或“较多”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问题”,有83.50%的教师如果遇到爱提问题而且是爱提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的问题的学生时,所采取的态度是“与他平等、真诚地进行讨论”。另外,教师在回答“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这一问题时,选择“综合素质”者占63.97%,选择“考试成绩”者占15.15%,选择“平时表现”者占12.46%。这说明高中政治教师的评价理念比较先进,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以分数论优劣。由此可见,学生的内在动机与教师的外部支持如果能有机结合起来,共同采用合理的课程实施取向,学生是可以顺利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
  结论六:对于河南省高中思想政治课进入新课程的态度,教师明显比学生更为关心。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实施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最大障碍聚焦到了“改革目标和对学生在高考中成功的压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点上,这值得我们深思。
  
  图13为师生回答“你认为河南省高中思想政治课进入新课程所遇到的最大障碍”的数据,选项A为“缺乏合格、充足的师资”,B为“管理变革的困难”,C为“相关教学材料不充分,班级规模大”,D为“改革目标和对学生在高考中成功的压力之间的矛盾”,E为“缺乏适当的基础设施”。看来,选项中所预设的问题都是现实存在着的,而“D.改革目标和对学生在高考中成功的压力之间的矛盾”又的确是师生所认同的“最大障碍”。而且,在教师和学生所写的补充意见以及笔者实地访谈所采集到的信息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实施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最大障碍聚焦到了这一点,这值得我们深思。
  96.30%的教师和93.38%的学生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取向应该由“得过且过取向”“忠实取向”向“适应取向”“创生取向”转变。对于可行的转变策略,师生对预设的几个选项是比较赞同的。选择“重视培训,转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者,教师为41.75%,学生为29.02%;选择“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者,教师为28.28%,学生为17.98%;选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者,教师为26.94%,学生为36.28%;选择“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者,教师为41.41%,学生为15.14%;选择“整合家校社区力量,开发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者,教师为15.15%,学生为4.73%。
  上述的调查结果与笔者的预设目标大相径庭,令人喜忧参半。原本猜想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取向是由“忠实取向”占主导地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总体上虽然在学历和能力水平上高于初中和小学教师,但由于长期承受应试教育的重压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学的影响,他们在教改上难以放开手脚,在课程实施上多采取“忠实取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即所谓“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因此要真正走进新课程,亟待实现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所接触到的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和高中学生对转变课程实施取向要求强烈,而且是多年来在自发地追求和实践摸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忧的是,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老年教师和高中学生对此问题反应平淡,他们或囿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既有的教学方式和专业职称与地位,不愿意探索和实行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或认为高中新课改会影响自己的升学大事,而不愿意过多地介入课程实施,或认为新课改是自己高中毕业以后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由上述分析可见,依据先进的课程理论,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有效措施,调动广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由不关心到高度重视、由自发到自觉地采取行动,尽快转变课程实施取向,就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的问题。
  (责 编 刘 波)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临床上骨关节炎病人的临床病症的特点,X线表现,结合祖国医学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分析,
本文介绍了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的技术性能,生产工艺,及利用尾砂生产硅钙板的实验和产品检测.
本文提出了温病“微观血瘀”的概念,认为温病血瘀,即可表现为宏观血瘀征象,也有微观指标的异常变化,后者相对于前者而存在。并进一步讨论了温病“微观血瘀”的形成机制和诊断意义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呼唤新的护理模式,责任护理,整体护理等先进的护理模式就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建立。这种护理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将传统的以遵循医嘱为中心的被动护理转化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是一种恶性血液病。临床以贫血、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一、二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活跃且血细胞呈病态造血为特征。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国内资料显示约有
笔者在临床每遇泄泻目久不愈者,从瘀论治,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兹介绍如下:
目的:明确小儿弱视的现状、特点和应采取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00例(185眼)的弱势小儿的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进行治疗效果比较分析。结果: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弱视程度越轻治
爱心关怀的动机在于个人的道德情感,那些需要作出较大努力的关怀行为尤其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发动和支撑作用。而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动又有赖于生活中被爱心关怀的体验和记忆。爱心和赏识会使少年儿童心灵欢快而舒展,不当的批评和惩罚则会造成少年儿童心灵的排斥、受伤害。    (一)    21世纪中国少年儿童人格发展的状况如何?少年儿童接受学校爱心教育的体验结果是什么?少年儿童教育的奠基性核心品质是什么?带着这些相关
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应把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统一起来。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语言的认知因素,而忽视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本文试从情感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入手,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消除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    一、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绪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间接的,同时又是无形的影响。教师必须学会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华,传统的中医辨证,是对四诊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对疾病的内在质变缺乏直观的认识,同时会经常遇到无"证"可辨的情况,如能解决好"证"的规范化、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