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规定,音乐欣赏课的主要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和感受音乐美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当前大多数学生(学校)尚不具备音乐自我欣赏条件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欣赏课教师,应如何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里挖掘学生的欣赏潜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的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欣赏课中,教师如果能紧紧围绕欣赏内容,在备、上课中把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作为学生欣赏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在这三个方面做文章,就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欣赏层次,顺利实现教育目的,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着眼于学生音乐记忆力的培养,因为音乐记忆力是音乐欣赏的基本前提
毋庸置疑,音乐欣赏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应把对音乐(旋律等)的记忆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否则,所谓音乐素质的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音乐审美观念的树立,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一个连《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都不知道的人,怎么能去欣赏它,并产生美的享受和丰富的联想呢?就通俗歌曲而言,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音乐体验是,只有这个旋律在多次重复之后,人们已经耳熟能详,才会进一步感受它、判断它、欣赏它。因此对于严肃音乐,在为绝大多数学生所不熟悉的情况下,要想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名曲、名歌、名段(指戏曲类)上多下些工夫,在掌握基本旋律之后,再去欣赏具体内容。
1.培养音乐记忆力是音乐欣赏自身的需要
“熟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借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是可以成立的。单就某一个音乐欣赏对象而言,听多了,记住了,就会内化成心中的旋律,燃起欣赏的渴望,进而去探索音乐内在的规律。
2.培养音乐记忆力是鉴赏音乐的需要
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或认可,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欣赏知识之后,他们的欣赏思路就会拓展,在单体纵向欣赏的基础上,还会不自觉地产生横向的欣赏,总会拿一曲与另一曲进行某些比较,鉴赏过程就起步了。
二、着眼于对音乐理解力的培养,因为音乐理解力是音乐欣赏的关键环节
当学生对欣赏的内容(旋律)有所了解和掌握之后,应该说理解音乐就成了欣赏课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对旋律的掌握上,音乐欣赏的层次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提高的。事实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音乐的过程正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乐理的、背景的、风格流派等)去剖析和欣赏音乐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根据音乐速度的变化、强弱的变化、演奏乐器的变化去分析某一曲的内部结构;根据作者的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去探讨曲子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影响等。学生分析得越精辟、越透彻,说明他们对曲子的理解就越深刻,欣赏的层次就越高。
我们以《二泉映月》和《命运交响曲》为例,在我们欣赏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之后把二者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同样都是作者的命运曲,《二泉映月》旋律中过多流露的是作者对悲惨生活的控诉,对美好生活憧憬之余的万般无奈,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却是一首铿锵有力的命运的抗争曲,体现了作者“要扼住命运咽喉”的旺盛生命力,同属千古绝唱,其中折射的人生哲理却是不尽相同的。而在这一深刻理解、比较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获得的音乐美的震撼力是十分巨大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解音乐这一环节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动地去欣赏之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对于学生打开理解之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定要精,否则就会发生教师讲解与学生感受音乐在时间占有上的矛盾。
三、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音乐想象是音乐欣赏的归宿
想象是智力的翅膀。音乐欣赏中的想象更是音乐天使飞进人们心灵深处的翅膀。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音乐是声音、听觉、时间、情感的艺术),人们在欣赏之余,总是把音乐负载的美通过想象这个过程,幻化成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KTV”储存在脑海中,完成音乐欣赏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说想象是音乐欣赏的归宿。
听《十里埋伏》,不仅听出楚汉垓下之战四面楚歌的悲壮凄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更听出了一代英豪举剑东望,“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叹息与悲哀……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就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这种“人在教室,情纵广宇”的健康有益、瑰丽多彩的想象,以达到欣赏的最高境界。
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的、文学的、电视的等)在思维的支配下,自我转化组合的过程,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的是:只要是健康的理智的想象,都应该给予肯定,因为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想象的内容是丰富的,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的音乐想象将在他们心灵深处发出耀眼的火花。
综上所述,音乐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并贯穿欣赏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体现着学生欣赏的量变和质变。在每一节欣赏课当中,只要我们从这三个着眼点入手,就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感、有所飞跃,大纲规定的教育目的也就会落到实处,在点滴的积累中得以实现。
(责编 罗 艳)
一、着眼于学生音乐记忆力的培养,因为音乐记忆力是音乐欣赏的基本前提
毋庸置疑,音乐欣赏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应把对音乐(旋律等)的记忆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否则,所谓音乐素质的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音乐审美观念的树立,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一个连《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都不知道的人,怎么能去欣赏它,并产生美的享受和丰富的联想呢?就通俗歌曲而言,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音乐体验是,只有这个旋律在多次重复之后,人们已经耳熟能详,才会进一步感受它、判断它、欣赏它。因此对于严肃音乐,在为绝大多数学生所不熟悉的情况下,要想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名曲、名歌、名段(指戏曲类)上多下些工夫,在掌握基本旋律之后,再去欣赏具体内容。
1.培养音乐记忆力是音乐欣赏自身的需要
“熟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借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是可以成立的。单就某一个音乐欣赏对象而言,听多了,记住了,就会内化成心中的旋律,燃起欣赏的渴望,进而去探索音乐内在的规律。
2.培养音乐记忆力是鉴赏音乐的需要
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或认可,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欣赏知识之后,他们的欣赏思路就会拓展,在单体纵向欣赏的基础上,还会不自觉地产生横向的欣赏,总会拿一曲与另一曲进行某些比较,鉴赏过程就起步了。
二、着眼于对音乐理解力的培养,因为音乐理解力是音乐欣赏的关键环节
当学生对欣赏的内容(旋律)有所了解和掌握之后,应该说理解音乐就成了欣赏课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对旋律的掌握上,音乐欣赏的层次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提高的。事实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音乐的过程正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乐理的、背景的、风格流派等)去剖析和欣赏音乐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根据音乐速度的变化、强弱的变化、演奏乐器的变化去分析某一曲的内部结构;根据作者的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去探讨曲子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影响等。学生分析得越精辟、越透彻,说明他们对曲子的理解就越深刻,欣赏的层次就越高。
我们以《二泉映月》和《命运交响曲》为例,在我们欣赏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之后把二者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同样都是作者的命运曲,《二泉映月》旋律中过多流露的是作者对悲惨生活的控诉,对美好生活憧憬之余的万般无奈,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却是一首铿锵有力的命运的抗争曲,体现了作者“要扼住命运咽喉”的旺盛生命力,同属千古绝唱,其中折射的人生哲理却是不尽相同的。而在这一深刻理解、比较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获得的音乐美的震撼力是十分巨大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解音乐这一环节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动地去欣赏之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对于学生打开理解之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定要精,否则就会发生教师讲解与学生感受音乐在时间占有上的矛盾。
三、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音乐想象是音乐欣赏的归宿
想象是智力的翅膀。音乐欣赏中的想象更是音乐天使飞进人们心灵深处的翅膀。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音乐是声音、听觉、时间、情感的艺术),人们在欣赏之余,总是把音乐负载的美通过想象这个过程,幻化成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KTV”储存在脑海中,完成音乐欣赏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说想象是音乐欣赏的归宿。
听《十里埋伏》,不仅听出楚汉垓下之战四面楚歌的悲壮凄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更听出了一代英豪举剑东望,“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叹息与悲哀……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就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这种“人在教室,情纵广宇”的健康有益、瑰丽多彩的想象,以达到欣赏的最高境界。
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的、文学的、电视的等)在思维的支配下,自我转化组合的过程,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的是:只要是健康的理智的想象,都应该给予肯定,因为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想象的内容是丰富的,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的音乐想象将在他们心灵深处发出耀眼的火花。
综上所述,音乐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并贯穿欣赏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体现着学生欣赏的量变和质变。在每一节欣赏课当中,只要我们从这三个着眼点入手,就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感、有所飞跃,大纲规定的教育目的也就会落到实处,在点滴的积累中得以实现。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