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表演专业舞蹈课要在一定程度上要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既不同于舞蹈院系的专业课,也不同于业余舞蹈训练,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舞台舞蹈表演感觉。文章通过分析高职舞蹈教育的内涵,来阐述作者对于高职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的一些认识,以发掘高职舞蹈教育的价值所在和具体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高职 素质 舞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普通高校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教育开始走进大学课堂,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舞蹈专业,然而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价值何在?应怎样定位?具体如何去实施?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再三思考。我们认为高职的舞蹈教育应关注其受教育者——普通高职的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对其研究、分析、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找出适当教学方式与方法才能使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认为高职舞蹈普及教育的内涵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素质教育的知识观
高职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不同,它属于社会舞蹈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并不只为了传播舞蹈技艺,而应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单纯的肢体技能与表演训练并非其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内涵,使学生的表现力及创造力得到发展,从而提升全面素养才是其根本。其任务旨在广泛深入地引导大学生参与舞蹈教育活动。一旦他们受到舞蹈艺术的熏陶,又能在引导下追求舞蹈艺术的真谛,便会迸发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每在一次新生见面的第一堂课上,我都要给学生讲解舞蹈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性以及舞蹈的情感意识性,用舞蹈至善至美的真谛,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向往意识,并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舞蹈知识最大限度地去发挥创造他们的形象思维。
二、体现通识教育的课程观
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师要对本专业的课程全盘通晓并加以改造,分清精讲课、泛讲课并用网络课、实践课丰富提高精讲课、泛讲课。由于课时有限,舞蹈鉴赏;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最后一学期等学生对舞蹈有一定的基本认识后用4—6个课时完成。第一学期,我以基本功训练为主。舞蹈形体课是各大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学习音乐表演的学生来说,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但从当前舞蹈形体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都比较程式化和单一,没有注重舞蹈对于音乐表演的实效性和在艺术实践上的运用,也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首先解放学生肢体,打开身体的各个关节,然后再进行把杆芭蕾基训,中间基本手位、基本脚位、基本舞姿训练,一般一次课为两个课时,在每一次课中,我都要先做准备活动,用动感强旋律优美的舞曲编出活动各个关节的韵律操,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及趣味性,实质上说是上课前的热身运动。然后是压腿、踢腿、甩腰训练解决学生软度问题,再配上舞姿训练组合或者身韵组合,第一学期让开度、力度、软度、呼吸、塑身都得到全面的解决和运用,最大限度解决学生肢体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为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舞蹈知识体系,培养他们对高雅艺术的兴趣,给他们一把打开舞蹈之门的钥匙,为今后学习舞蹈打下基础。
三、体现实践创新的学习观
我在学生进入第二期开始学习民族民间舞的同时,每学期都加入1—2个剧目教学进去,“剧目教学”课是课堂教学通向舞台实践的重要桥梁。剧目的排演要求多种艺术形式协同完成创意表现,融舞蹈技术技巧、风格,表演于一体,并与音乐、舞美、戏剧、文学等因素紧紧相依。它促使学生努力将自己的舞蹈与这些因素达到和谐相融,并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培养提升自己对生活、对舞台、对音乐、对美术、对文学等多种艺术的感悟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最佳的接轨目标。
鉴于此,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如下设想:
一、学演结合,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知识的吸收和提高
舞蹈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分为古典舞、芭蕾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为了提高学生对舞蹈知识的需求,应设置民族民间舞蹈课,内容的选择因以地方特色舞蹈为主,主要开设汉族民间舞蹈、藏族民间舞蹈、蒙古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等,时间上应设置一学年,68个学时,一学期学习两个民族舞。针对课时有限与教學内容无限的矛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精而实用。首先要了解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基本体态、常用舞步及基本的舞蹈语汇,才能把握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探索舞蹈教学方法,把学习和表演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藏族舞蹈后,结合排练课学演舞蹈《珠穆朗玛》。舞蹈主要以桌和弦子为动作素材,学生在表演中充分发挥所学藏舞水袖撩摆的动作,应用了藏舞膝关节连绵柔韧的屈伸和连绵不断、小而快有弹性颤动的动律,进一步把所学藏舞语汇得到应用和提高,表现出了藏族舞蹈由于膝关节松弛和手臂柔美摆动表现出的美,还把藏族人民对圣洁的珠穆崇拜的那种美,通过表演表现出来了,提高了对藏族舞蹈的表达能力。还有通过学习东北秧歌再结合排练汉族舞蹈《大姑娘美》,使学生对那种泼辣、开朗、大方的东北妮形象有了了解。进一步对东北秧歌的舞蹈语汇进行应用和学习,通过学练结合,把东北秧歌的那种美劲、俏劲和泼辣劲展现给了观众,使同学对汉族舞蹈语汇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学演结合更能扎实的掌握各种舞蹈的风格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和展示舞蹈美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的学习中去,在不断的学习中,来提高舞蹈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二、开设编导排练课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
不管是职业舞蹈教育还是非职业舞蹈教育,舞蹈的舞台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未来的社会需要高学历的复合型舞蹈人才。为了完成音乐学专业“能教、善编、会演”的培养规格对舞蹈能力的要求,应把舞蹈基本技能的掌握扩展到舞蹈创作、舞蹈表演等方面,加强舞蹈的舞台教学使学以致用,以此来满足基层学校对舞蹈人才的需求。针对基层学校对音乐老师需兼顾学校舞蹈节目指导任务的要求,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加大了舞蹈课程的设置。为了能培养能教、善编、会演的综合性音乐舞蹈人才,在加大舞台教学的同时把舞蹈队等实践课程纳入培养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素质提高很快。学生刚入校时,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舞蹈基础,经过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又结合各类艺术实践、舞蹈舞台教学,舞蹈表演、编创能力上了一个台阶。通过舞台教学和舞台演出的实践,提高了学生舞蹈的内在感觉、表现能力、技术技巧的应用能力,也增强了对舞蹈知识的积累,掌握了舞蹈创作、作品的排练、演出及舞美设计、演出服装道具的应用等舞台表演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毕业后学有所用,成为基层学校及单位的音乐、舞蹈骨干,缓解了基层学校和单位缺少舞蹈指导教师的情况。使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通过舞蹈课的教学,培养了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达到了社会对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要求,但如何让舞蹈课的设置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是我们研究和思考的课题。高职舞蹈教学要紧密结合文化市场的需求,本着两条腿走路的原则,既培养舞蹈表演人才,也培养教学、创编、科研人才。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给学生以新的知识认知途径。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通过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接受逐步向主动探究转换,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英、肖灵,《舞蹈训练与编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郭亦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3月
[3]李嘉评,《儿童歌舞创编与实例》,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5月
关键词:高职 素质 舞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普通高校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教育开始走进大学课堂,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舞蹈专业,然而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价值何在?应怎样定位?具体如何去实施?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再三思考。我们认为高职的舞蹈教育应关注其受教育者——普通高职的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对其研究、分析、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找出适当教学方式与方法才能使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认为高职舞蹈普及教育的内涵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素质教育的知识观
高职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不同,它属于社会舞蹈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并不只为了传播舞蹈技艺,而应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单纯的肢体技能与表演训练并非其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内涵,使学生的表现力及创造力得到发展,从而提升全面素养才是其根本。其任务旨在广泛深入地引导大学生参与舞蹈教育活动。一旦他们受到舞蹈艺术的熏陶,又能在引导下追求舞蹈艺术的真谛,便会迸发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每在一次新生见面的第一堂课上,我都要给学生讲解舞蹈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性以及舞蹈的情感意识性,用舞蹈至善至美的真谛,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向往意识,并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舞蹈知识最大限度地去发挥创造他们的形象思维。
二、体现通识教育的课程观
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师要对本专业的课程全盘通晓并加以改造,分清精讲课、泛讲课并用网络课、实践课丰富提高精讲课、泛讲课。由于课时有限,舞蹈鉴赏;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最后一学期等学生对舞蹈有一定的基本认识后用4—6个课时完成。第一学期,我以基本功训练为主。舞蹈形体课是各大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学习音乐表演的学生来说,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但从当前舞蹈形体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都比较程式化和单一,没有注重舞蹈对于音乐表演的实效性和在艺术实践上的运用,也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首先解放学生肢体,打开身体的各个关节,然后再进行把杆芭蕾基训,中间基本手位、基本脚位、基本舞姿训练,一般一次课为两个课时,在每一次课中,我都要先做准备活动,用动感强旋律优美的舞曲编出活动各个关节的韵律操,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及趣味性,实质上说是上课前的热身运动。然后是压腿、踢腿、甩腰训练解决学生软度问题,再配上舞姿训练组合或者身韵组合,第一学期让开度、力度、软度、呼吸、塑身都得到全面的解决和运用,最大限度解决学生肢体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为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舞蹈知识体系,培养他们对高雅艺术的兴趣,给他们一把打开舞蹈之门的钥匙,为今后学习舞蹈打下基础。
三、体现实践创新的学习观
我在学生进入第二期开始学习民族民间舞的同时,每学期都加入1—2个剧目教学进去,“剧目教学”课是课堂教学通向舞台实践的重要桥梁。剧目的排演要求多种艺术形式协同完成创意表现,融舞蹈技术技巧、风格,表演于一体,并与音乐、舞美、戏剧、文学等因素紧紧相依。它促使学生努力将自己的舞蹈与这些因素达到和谐相融,并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培养提升自己对生活、对舞台、对音乐、对美术、对文学等多种艺术的感悟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最佳的接轨目标。
鉴于此,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如下设想:
一、学演结合,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知识的吸收和提高
舞蹈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分为古典舞、芭蕾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为了提高学生对舞蹈知识的需求,应设置民族民间舞蹈课,内容的选择因以地方特色舞蹈为主,主要开设汉族民间舞蹈、藏族民间舞蹈、蒙古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等,时间上应设置一学年,68个学时,一学期学习两个民族舞。针对课时有限与教學内容无限的矛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精而实用。首先要了解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基本体态、常用舞步及基本的舞蹈语汇,才能把握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探索舞蹈教学方法,把学习和表演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藏族舞蹈后,结合排练课学演舞蹈《珠穆朗玛》。舞蹈主要以桌和弦子为动作素材,学生在表演中充分发挥所学藏舞水袖撩摆的动作,应用了藏舞膝关节连绵柔韧的屈伸和连绵不断、小而快有弹性颤动的动律,进一步把所学藏舞语汇得到应用和提高,表现出了藏族舞蹈由于膝关节松弛和手臂柔美摆动表现出的美,还把藏族人民对圣洁的珠穆崇拜的那种美,通过表演表现出来了,提高了对藏族舞蹈的表达能力。还有通过学习东北秧歌再结合排练汉族舞蹈《大姑娘美》,使学生对那种泼辣、开朗、大方的东北妮形象有了了解。进一步对东北秧歌的舞蹈语汇进行应用和学习,通过学练结合,把东北秧歌的那种美劲、俏劲和泼辣劲展现给了观众,使同学对汉族舞蹈语汇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学演结合更能扎实的掌握各种舞蹈的风格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和展示舞蹈美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的学习中去,在不断的学习中,来提高舞蹈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二、开设编导排练课提高学生舞台实践能力。
不管是职业舞蹈教育还是非职业舞蹈教育,舞蹈的舞台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未来的社会需要高学历的复合型舞蹈人才。为了完成音乐学专业“能教、善编、会演”的培养规格对舞蹈能力的要求,应把舞蹈基本技能的掌握扩展到舞蹈创作、舞蹈表演等方面,加强舞蹈的舞台教学使学以致用,以此来满足基层学校对舞蹈人才的需求。针对基层学校对音乐老师需兼顾学校舞蹈节目指导任务的要求,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加大了舞蹈课程的设置。为了能培养能教、善编、会演的综合性音乐舞蹈人才,在加大舞台教学的同时把舞蹈队等实践课程纳入培养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素质提高很快。学生刚入校时,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舞蹈基础,经过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又结合各类艺术实践、舞蹈舞台教学,舞蹈表演、编创能力上了一个台阶。通过舞台教学和舞台演出的实践,提高了学生舞蹈的内在感觉、表现能力、技术技巧的应用能力,也增强了对舞蹈知识的积累,掌握了舞蹈创作、作品的排练、演出及舞美设计、演出服装道具的应用等舞台表演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毕业后学有所用,成为基层学校及单位的音乐、舞蹈骨干,缓解了基层学校和单位缺少舞蹈指导教师的情况。使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通过舞蹈课的教学,培养了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达到了社会对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要求,但如何让舞蹈课的设置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是我们研究和思考的课题。高职舞蹈教学要紧密结合文化市场的需求,本着两条腿走路的原则,既培养舞蹈表演人才,也培养教学、创编、科研人才。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给学生以新的知识认知途径。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通过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接受逐步向主动探究转换,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英、肖灵,《舞蹈训练与编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郭亦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3月
[3]李嘉评,《儿童歌舞创编与实例》,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