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红外热像和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对背俞穴位置古今差异的研究

来源 :针灸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sistenc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被测点的温度和血流灌注量,从穴位特性的角度来探究背俞穴3种不同定位方式的有效性.对毫针刺激与不刺激穴位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针刺对穴位特性的影响.3种定位方式为:①标准化定位: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②棘突旁,后正中线旁开1.5寸(即后正中线旁开2寸);③棘突下,棘突外侧缘旁开1.5寸.方法:健康成年人50例,分别采用红外热像仪和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测量其左侧脾俞、肾俞和小肠俞的3个定位点,记录数据.随后随机抽取30名志愿者进行毫针刺激,在3h洗脱期后,对其3个定位点进行针刺,取针后立即进行测量.结果:脾俞、肾俞和小肠俞不同定位点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俞、小肠俞不同定位点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俞3号定位点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1、2号定位点(P =0.015 <0.05).脾俞、肾俞和小肠俞同一定位点针刺后温度及血流灌注量均明显高于针刺前(P =0.000 <0.05).结论:针刺可有效提高针刺点的温度及血流灌注量,但背俞穴有效定位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CT图像质量控制管理在改进CT图像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实施CT图像质量控制管理前的300份CT图像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实施CT图像质量控制管理后的306份CT图像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CT图像的质量.结果 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后的CT图像的主观评分、体位标准率、范围准确率、扫描参数及图像重建参数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前(P<0.05);重复扫描率、伪影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技师的责任意识、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评分均显著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5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肋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复合SAPB组(S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各25例,G组有1例患者由于病情严重转入ICU而退出研究.S组25例,在全身麻醉前行患侧超声引导下SAPB,G组24例患者不行SAPB,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记录S组患者的阻滞平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6、12、24?h静息及咳嗽时的VAS疼痛强度评分,术后24?hQoR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技术,在B 细胞恶性肿瘤中显示出良好疗效.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CAR转入自体T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后输注入患者体内,直接结合其同源抗原,形成CAR-T细胞活化、增殖、免疫激活、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及肿瘤细胞清除.CAR-T疗法在恶性血液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疗后最显著、最严重的毒副作用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1].在接受癌症免疫治疗的患者中,CAR
期刊
目的 了解嘉兴市五县两区45~75岁居民颈动脉斑块的流行情况及分布特征,探讨颈动脉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抽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嘉兴市五县两区年龄45~75岁户籍人口2,600例,进行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样本人群的选择采用区组随机抽样法,血压的测量根据标准操作规程,颈动脉斑块检查选用标准化一致性的颈动脉超声,同时制定同质化调查问卷、统一标准的体格检查流程.结果 颈动脉内膜检出斑块者共1,287例,检出率为49.50%.其中,男性检出率为51.71%,女性斑块出率为48.6
随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针对基因、转录子的测序技术与芯片库建立体系已日趋成熟,转录组学能够从RNA角度对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变化进行整体阐释,在疾病发生、干预机制的研究中应用价值突出.系统生物学概念与技术的普及为传统医学的机制机理研究带来新机遇,组学技术挖掘广谱变化的特点也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故二者的结合应用是大势所趋.本文着眼于近10年通过转录组学方法探究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从实验设计、技术选择、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等角度进行整合,探讨转录组在针灸机理探究中的应用策略.
重症康复病房收治的患者较多为气管切开状态,病情严重且复杂,自理能力无,多需要职业陪护.职业陪护是病区内除医务人员及患者之外的另一重要群体.目前,我国职业陪护领域的进入门槛几乎为零,职业陪护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手卫生等院感知识掌握情况较差[1],而且病房日常管理往往又会忽视该群体,由于职业陪护需要24 h照顾患者生活,与患者接触的频率极高,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本院重症康复病房采取多模式干预措施来提高职业陪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例次率,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分析常见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六种常见血液病患者250例作为观察组,再根据不同类型进行疾病分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比较各类型血液病组与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CD3+CD8+T细胞比例增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CD3+CD8+T细胞比例增高、NK细胞(CD3-CD56+)比例降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CD3+、CD4+及CD3
目的:观察脐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脐针组、联合组与体针组各28例.脐针组采用单纯脐针、联合组采用体针联合脐针、体针组采用常规针刺,均隔1~2d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SAS)自评量表、抑郁(SDS)自评量表、失眠症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及其疗效.结果:3组治疗两周和治疗4周在PSQI总评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SAS、SDS和中医证候方面,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两周后,
目的:比较头针结合“经颅重复针刺法”与口服谷维素及维生素B1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66例符合CFS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脱落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头针疗法组)30例和对照组(西药疗法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施以经颅重复刺激手法,对照组采用西药谷维素及维生素B1口服治疗,治疗频率均为每周治疗6d,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14量表、SAS和SDS评分及总体疗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除对照组躯体性疲劳较治疗前无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POI)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FSH>25 U/L)、雌激素水平波动性下降[1].POI的概念由美国生殖医学学会于2008年首次提出[2],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学等因素相关[3],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现代医学常规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但不良反应较大[5].POI可归属于祖国医学“闭经”“血枯”等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