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9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这篇论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和语文教师素质论等理念,从情感性、科学性、语言美、结构美等五个角度阐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擦亮了读者的眼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情感性;科学性;语言美;提问美;结构美
  
  “所谓艺术”,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特征的人类心灵的物化产品;也是指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将教学本身称为一种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这是对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的表述。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是审美化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艺术,是指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设计和语文教学行为。不错,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收揽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语文教科书是一个美的宝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美育有不可推托的责任,因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手中,掌握着打开美的宝库的钥匙。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感知、发掘、分析、鉴赏作品中多彩的自然美、丰富的社会美、健全的人格美、精深的文化美、博大的情感美、精妙的语言美等,以获得艺术享受。如果离开美,语文课堂教学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艺术凝聚教师智慧、勇敢、灵巧、力量诸品质的艺术美,是融合情感、景象、理性、言辞、气质、结构诸美感于一体的意境。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不仅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而且使语文教师愉快地教语文。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情感性
  
  教学中的客体——教材蕴含丰富的情感,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中包含从乡愁到爱国,从感怀到咏史,从友情到伦理,永恒亘古的宇宙的感叹到动人心魄的生命赞歌,都包含催人泪下的美好情感。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没有多少形象性,但是仍具有情感性。优秀的论文都是通过融情入理的议论来抒写,以情入理,情理俱佳。给人一种诗和议论相结合的美感,正是“情感”这个因素,使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慷慨激昂;李清照的《一剪梅》的缠绵哀愁,《记念刘和珍君》的悲愤深沉。《班羚飞度》英勇悲壮,无不渗透着全人类铭记终生的情感。其次,教师是充满情感的人,教师应该通过课文中所固有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情感流露中获得愉悦,做到以情感人,因情悟文。在教学艺术,师生的情感默契,常表现在爱国主义的感情渲染中,在诗歌散文的感情抒发中。沉浸于朱自清《荷塘月色》使人心境空灵,凝神静思;与白居易在《琵琶行》超时空共鸣,使人声泪俱下,感怀古幽;缅怀《最后一课》中的爱国之举,则使课堂萦绕国之魂,动人心魂。情感美的特点是感情有渗入心灵与肺腑的深邃感和饱满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要感情丰富,只有老师先入文入情,投入感情,学生才能入文入情,受到感染。天津师大教授田本娜说:“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试问,一个表情木然,无动于衷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为公的情怀?如何体会《春》的喜悦?如何体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和幽思?”语文教师在三尺讲台之上,一定要忘我的投入,忘情地发挥,虽不至于像演员那样变幻夸张,但也应和课文内容一致,或庄或谐,或悲或喜,或兴奋或抑郁。当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愉悦的心情、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语言,会让课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会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水乳交融,引起情感的共鸣,美育才能初步成功。相反,当教师怒气冲冲,或语言干涩,学生就会精神不振,或过度紧张,度秒如年,这样的课堂,哪有美感可言?只有文章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
  
  二、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科学性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教学最优化的基本方法,即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节省时间和精力的那些做法”。语文课充满情感,但是并非空洞无物的无病呻吟,每一篇作品都是以理情支撑起整个作品。小说作品描写了整个社会环境,表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提示社会真谛和生活经验。散文诗歌短小精悍,虽然其语言寥寥,然而理解其深刻的理情,使人灵悟之极,神思飞动,美感油然而生。就算是说明文和议论文,也凸显自然的光辉和生命的华美。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是单纯地宣泄感情,绝不能让感情泛滥成灾。语文教师应是一个综合知识十分丰富的人,既要有丰富的语言专业知识,还要对理科知识和艺术学科有所涉猎;既要对社会现象保持敏锐的触觉嗅觉,也要对自然知识兴趣有加,因为理性美的踪迹要到自然和社会中去攫取。语文教师对问题的看法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轻易感情用事,分析要有理智,有逻辑性,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散文和议论文的分析,因为它们有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精辟的明理。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感觉器官,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地架起通向理想彼岸的金桥,如从《白杨礼赞》、《荔枝蜜》中挖掘出“自然的人化”传达了理性的美学意蕴;也可以以非凡的气度,沉郁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去点燃课文中清新激烈的理性,从《谈骨气》、《说谦虚》总结出处世的道理和为人的情操;也可以山河的秀丽、心境的旷达、宇宙的浩瀚与文中清新激越的理性合拍,如从《岳阳楼记》体会作者广阔的胸襟,从《桃花源记》领略到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总之,语言文学最具理性之光,语文教师应以科学那一根牵着情与理的丝线去拨动学生一根根智慧的琴弦。在课堂上只要准确把握,偶尔点缀课堂,就会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让学生终身受益。语文教学必须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理论的指导性,使教学与学生的认识结构产生沟通,以便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学习,扩大、深化学生固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得到教养,教育和发展。反之,就说不出是什么语文教学艺术了。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语言美
  
  言为心声,语言美是良好教师的自我修养的结果,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更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凡是蕴藏真挚感情的人,必然溢于言表,教师是演员,要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文中之意、文中之情、文中之美用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切忌千文一面。语文教师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首先要讲求语言的规范性。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发音准确,用词恰当,没有语病。语言准确、简明,要有逻辑性。其次要讲究语言的审美性。教学艺术中 的言辞之美,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特点,力求新鲜、丰富、生动、熟练,激动时要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欢乐时要喜形于色,感染于人;悲痛时要凄厉感人,催人泪下;气愤时要满脑仇恨,怒发冲冠;平缓时要给人行云流水之感;明快时要给人珠光泉流之妙。具体地说应从这几方面做刻苦的追求:
  3.1 音高得当,音弦适中,具有语声美。音量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容易产生疲劳感;语音过低,有气无力,不易听清,会使人昏昏欲睡。
  3.2 形象生动,绘声绘色。语言要精辟、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振的场效应。
  3.3 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要快慢有间,连续适当,张弛有度。
  3.4 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必要时,凭借脸部表情,手势力度,做到神形合一。如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的《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经用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可谓形象精彩,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求和深入钻研学问的热情和兴趣。做到情感性与知识性的完美统一。
  
  四、语文课堂教学讲求提问美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问”可以调查学生的知识底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的听课思维状态,为教学策略的变化提供依据。
  提问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一是温故知新,知识之间是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的,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新知从旧知识中发展起来,既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通过消化运用原有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二是探求内蕴。在《孔乙已》一文中,作者对孔乙已掏钱买酒有这样的描述:“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几文大钱。”为什么作者不说“拿出”、“掏出”或“付出”而要用“排出”呢?教师适时提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琢磨这个动作,就有体会人物的心理。因为用“排”字能表现出孔乙已拮据而穷酸的本相,既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又对短衣带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三是提纲挈领。以帮助学生掌握全段或全篇的结构脉络,写作特点及内容概要。四是投石激浪。语文课堂教学最忌的是一潭死水:不管学生是否听懂,也不管学生是否动了脑筋,尽管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成了被动吸收“容器”。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可在讲述过程中,借机有意识地“挑疑”。这种“挑疑”往往能产生“轰动效应”,使每个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处于积极思考之中,这就是投石激浪的提问方法。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针对神话结尾的作用,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我想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两座山结果是被神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是愚公精神感人至深。)这一问题没有照本宣科,死搬教参中已有的模式,而是有所改造、有所创新,把学生从对文章表层结构的认识引入了深层的认识,因而,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兴趣,人人争着举手发言,课堂气氛被引向了高潮。五是逐步升级。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的台阶式的提问,使学生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又能显示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六是反面设计。这是为了突出课文某方面的特色,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内心。七是定势提问。所谓定势提问就是在提问中已含了思维的方向,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论,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提问的效率。进行定势提问应注意,我们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思考,并不禁止学生有多样的思路。八是反问。反问是在学生提出问题后不忙于解答,而是反问学生,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回答。这种提问法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科学地运用课堂启发提问并非易事,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它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有娴熟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技巧,按照美育的规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有对学生主体的充分认识,有灵活的反应能力。
  
  五、语文课的外在形式有完整有序的结构美
  
  一节课就是一出戏,学生是演员,教师来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是一出戏的总设计师,结构美是一种透过时间的艺术构想,是知识、智能、情感、语言、气度的最佳结合。一节课的顺利与否,精彩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编导和演出。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全局和各要素的关系,做到主次有序、奇正相关、节奏分明、多样统一。首先,在思维上,能引导学生按行文脉络,理清思路,并积极提供契机,引导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上《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入诗人联想和想象世界:街灯——明星——天上街市——街市上的物品——天河——牛郎织女——自由自在地生活。沿着这样曲折回环的思路,学生很容易进入如梦如幻的想象世界。其二,在内容的安排,能突出主体,有张有弛,有虚有实,详略得当,表现出稳定、均衡、灵活的艺术统一,正如中国画,何处泼墨渲染,何处惜墨如金,十分讲究。又如欣赏《皇帝的新装》,作品在皇帝裸体游行时达到高潮,老师就要善于渲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岳阳楼记》中作者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体味,直至理解透彻。当然其他也要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留任何痕迹和漏洞。第三,在情感的表达上,教师要创造条件,烘托气氛,使师生有一种情感默契,并在情感融合上得到锻炼、升华,正如在电影艺术,充分利用烟火、音响、电脑等道具,使观众的感觉器官得到充分感受,情感也随着得到渲泄,课堂上也应如此。当然情感的流露要掌握时间和火候,缺乏情感交流固然不好,感情肆意泛滥也令人无所适从。第四,在板书上,要发挥语文教师的优势和特长。板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体现教师基本功的窗口,在排版上,能主次明晰,大小变化统一有序;在书写上,要有扎实的书写基本功,力求工整、有力、大方、潇洒;在色彩搭配上,要对比和谐,赏心悦目,醒目美观,力求避免杂、乱、花、草,避免学生引起视觉疲劳。最后,在教态上,要举止端正、大方,表现自然适度教程教学目标明确,重视知识、能力、智力的协调发展,因此施教,启发学生探究学习,教学过程有序——科学化、最优化。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面对几本看似简单的语言书本,需要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的是再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新教材包罗万象,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当我们擦亮眼睛,敞开心灵面对它的时候,将会追求美,深感美不胜收,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启迪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教学吸引力,是教学美的集中体现。欢迎大家都来学习语文。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形成其自身独有的文化模式——课堂教学文化。这种文化中无疑存在一种人际关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组织中同样充满了冲突,冲突的源头就在于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载体构成的文化冲突,即课堂教学文化冲突。要解决好这一冲突,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和理解教师与学生及两个文化主体各自的主体文化,以及课程这个载体承载的文化,其次才是三者之间文化冲突的整合与有效利用。    一、教师
期刊
摘要:文学鉴赏是读者对作品语言符号进行破译,对作者情感进行扬弃,对文学形象进行再造的有机统一和完美契合的过程。  关键词:文学鉴赏;破译;扬弃;再造;契合    文学鉴赏是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的文学活动,它是读者通过审美思维、借助语言媒介,进入作者所呈现的审美意象世界,通过具体的感悟,产生思想情感上的激动与作品的情感意蕴相融合、实现审美意象再造的过程。也是读者在文学鉴赏中的破译、扬弃与再造相契合的过程
期刊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有些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满堂灌,希望学生能记住所有题型,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也有教师在课改的呼声中一改传统教法,不再“满堂灌”课堂上对学生“大撒把”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就以为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偏离了教改的初衷。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课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课堂,你会体验到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转变着,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并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时间留给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查阅了许多资料
期刊
摘要:制定教学目标,对于一课书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明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对于一课书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明晰。下面,试就《盘古开天地》谈谈我是如何确定这些目标的。拿到一篇课文,我们大致会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编排在这一册、
期刊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陶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教育的思想反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回归生活。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
期刊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最好机会。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  对此,苏霍妞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例如《三袋麦子》这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就可以给我们有所启迪。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口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光了。小牛先保存
期刊
摘要:运用电教媒体技术提高了英语教学的艺术性,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它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思维空间;优化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全面走进英语课堂。它以计算机技术为
期刊
课程改革让课堂活跃了,学生活泼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位学生的发言还没结束,就有学生高高举起手大嚷:“我来,我来……”;发言的学生说得津津有味,却有学生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或赶干自己的事……  看到这些现象,不由引入深思:不会倾听,怎样思考呢?其实,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思是一种重要的学生技能,只有认真倾听老师讲课,同学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
期刊
摘要: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优化;课堂导入;提高;语文课堂效果    魏书生老师说得好:“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一段精彩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