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与银屑病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le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干扰素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关。应用干扰素能诱发、加重银屑病,也可以治疗银屑病;银屑病患者的白细胞产生干扰素减少;患者血清、皮损中均含有较高水平的干扰素,并随皮损改善其含量降低;干扰素可直接影响角朊细胞增殖、分化、分子表达及产生细胞因子。上述发现提示干扰素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其他文献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遗传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发作严重者可致死,故应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雄激素衍生物可减轻或避免发作。
本文对21例色素性荨麻疹(U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以及两者间关系进行观察,并应用形态学计点测量技术对肥大细胞作定量检测,21例UP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发病年龄从出生时至50岁(平均12.715.1岁).2例婴儿系孤立性结节,其他病例的皮损为色素沉着斑(19例)或结节(3例),仅1例有大疱形成.18例Darier征阳性.10例测血清组胺水平,除1例升高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内.
期刊
嗜酸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EMS)的特征为摄入左旋色氨酸的病人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和肌痛,与嗜酸性筋膜炎(EF)在临床上、组织学上有着许多相同的特征。近来有人提出摄入左旋色氨酸与EF有联系,尤其是1988年10月~1989年6月间某公司生产的被污染的左旋色氨酸与EMS相关。为此作者将左旋色氨酸相关的EF和特发性EF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作了比较。51例皮肤纤维变性的病例中19例EF、10例局限性硬皮病和2
MF发生大疱者很少见,本文报道1例由UVB引起的大疱性类天疱疮(BP)局限于MF斑块性损害的病例.患者女性,77岁,因缓慢发展皮损10年余而就诊,查体:臀和腹部可见鳞屑性红色浸润斑块,未发现有肿大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确诊为MF,予UVB治疗,每周2次,剂量逐渐增加,每次治疗以引起轻度红斑为度.
期刊
39例麻风患者在接受MDT治疗期间出现了尺神经炎,经强的松龙(30mg/d)治疗无效,停用强的松龙后短期内复发,且神经炎病程在6个月内,未发生手部肌肉萎缩。将上述病人分成A、B两组,A组21例单纯给予神经松解术,B组18例行神经松解与神经周围皮质类固醇注射联合治疗(在神经松解术后,以氟羟泼尼松龙20mg加1500IU透明质酸酶在粗大神经周围注射,并于手术后第2及第3周末再各重复注射一次)。
期刊
γ-干扰素诱导的蛋白质10(γ-IP10)是人体角朊细胞接触γ-干扰素后产生的一种10kD的蛋白质.银屑病皮疹内及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皮肤内的角朊细胞可以被经亲和层析法纯化过的兔抗γ-IP10抗体着染,提示γ-干扰素可能在这类皮疹中起作用.
加热疗法治疗癌症始于19世纪初叶,近来已被认为是一种对皮肤癌具有潜力的有效疗法.通常与放疗和(或)化疗联合应用.新近有报道应用维甲酸治疗几种肿瘤已获得一定成功.作者联合应用控制性局部热疗和口服13-顺维甲酸治疗由慢性光损害导致的狗皮肤鳞癌,以检验其治疗的作用.
本文研究了5例基底细胞癌(BCC)肌上皮分化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病理学特征。临床资料:3男2女,年龄43~65岁,皮损为淡褐色光滑坚实的结节,直径0.5~1.2cm,均局限在面部。切除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PAS(未经淀粉酶消化)及阿新蓝染色。免疫组化采用ABC技术,用抗CAM5.2、角蛋白AE-1/AE-3、癌胚抗原(CEA)、S100蛋白、肌肉特异性的肌动蛋白、结蛋白(desmin
超声诊断在医学中的应用已有40余年历史,1949年Ludwig与Struther首先应用脉冲超声技术进行医学诊断.1952年Howry等人应用二维超声观察组织器管的切面图像.60年代初期,推出手动式超声扫查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1971年日本内田与Bon设计出电子式超声成像仪.以后随着不断改进与完善,出现了灵敏度高、分辨率好,快速扫描的B超检查仪.
作者报告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分析技术研究动物实验化疗后及瘤型麻风病人疗后的皮肤活检标本中的麻风菌的结果。将1107条麻风菌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药物的BACTEC培养基小瓶中,当观察到麻风菌代谢活性为0时,从各小瓶中取出1105条麻风菌,经提纯、溶酶消化后,以氯仿-异戊醇提取DNA,进行PCR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