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巧抓时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质疑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对困难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更谈不上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教师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会满脸疑惑,当我们再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做出提示:"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
  二、循循善诱,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是教学有民主平等的氛围,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要正确理解学生质疑时出现的偏差。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许多学生见了这题会产生疑惑:"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這时,教师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教师继续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教师的"善问"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而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而且要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这样,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指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其他学生补充、订正。我们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好奇心是创造的原动力。孩子好奇好问,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成人所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车子为什么朝前开?树为什么往后倒?因此,父母应尊重孩子探索、了解周围世界的独特方式,肯定孩子开动脑筋所提出的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寻找答案,给孩子一定的提示,帮助孩子获得相应的信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一、启发、联想、想象  科研表明,当孩子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的时候,就容易发明创造;反之,当孩子生活在一个压
期刊
创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素质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努力营造创新环境  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
期刊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
期刊
近年来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也最直接地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日日忙于看书、记忆,参加着大小不同的数次考試,他们根本无法抽出时间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掉了自己的兴趣,更谈不上创新。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要时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学民主。对学生不是下命令,而是提出建议。学习一篇课文,其目标
期刊
十五年前,我满怀激情踏上了三尺讲台,实现了童年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多年来,我几乎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而要当好这个“最小的主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了这颗爱心才能与教育生命相连,有了这颗爱心才能与学生心心想通,有了这颗爱心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以至付出自己的一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如果学生知道他是在接受教育
期刊
叶澜教授在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身为数学教师,一要让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不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二要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不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
期刊
笔者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在教學活动中按照“准备——质疑——议论——合作——争辩——实践”的基本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一、准备,奠定基础,激活思维  其一,是良好心理状态的准备。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我们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氛
期刊
素质教育,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体现主动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
期刊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现在的社会需要来看,"能说会道"也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说会道"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从小就开始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使学生想说  要让学生说话,首先得让他们想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懒得动口表达,那对他而言说话就可能成为一种累
期刊
埃德加?福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他们将来学会生存,谋求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把我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来对学生学数学的几点学法指导写出来,以便对学生自我学习数学起到帮助。  一、让学生知道中学数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领悟性:由于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基本数学知识,所以学生以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