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事业管理属于典型的由于专业目标宽、课程体系雜、社会认可度低等原因造成的就业难专业。本文梳理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宏观经济背景、微观家庭、专业建设、社会实践、学生自身和社会认知6个方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学校专业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关注度3个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期待该专业在未来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8.103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8-0-0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从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批招生以来,经历了迅猛发展历程,至今已有500多所学校开设该专业。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迅猛,看起来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实则不然。该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遭遇瓶颈,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或者是学校本身,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仍然没有进行准确定位。为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学生能力、更好地推动专业发展,本文对该专业就业难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1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大。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完善,还存在很多弊端。
  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我国有很多毕业生的就业并不是完全对口,社会也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对口的重要性。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公共事业管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通过梳理甘肃农业大学6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情况如下:180名就业的毕业生中,在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全部毕业生的36%;去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就业者占全部毕业生的38%。这说明尽管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科、教、文、卫、体、环保以及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随着公务员招录逢进必考,再加上很多事业单位采取“只出不进”的用人机制,实际上公共事业专业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比例基本一致,与培养目标差别很大。选择考研的占总人数的10%,这是因为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少对口的岗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探寻更好的就业出路,毕业生只有通过考研和出国深造等方法扩充就业渠道。24人没有顺利就业,比例高达13%,这充分说明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之难。显然,面对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笔者对兰州市5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进行调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问卷得到以下数据:其中去往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工作的毕业生有108人,为67.5%,占比最大;考公务员的有39人,占24.4%;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较多,占27.5%;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差,只占5%。农业类院校的毕业生去企业就业的人数较多,其他类院校毕业生还是趋向于去政府部门和继续读研。
  1.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域
  同很多专业一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并没有固定的地域限制,完全取决于毕业生的个人意愿。数据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就业。例如,甘肃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去经济发达城市的有10人;去中等发达城市的有6人;去欠发达城市的有44人;去乡镇的有56人;在乡村就业的有2人。
  甘肃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往届毕业生资料调查显示,84.73%毕业生选择了留在本省或者回家乡考取公务员。由于甘肃省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外地学生人数较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在家人和坏境的双重影响下选择了求稳,即回家考公务员。基于就业压力,有不到10%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经济发达城市、中等发达城市以及欠发达城市都有分布,其中中等发达城市和发达城市的毕业生主要在企业就业,相比较省内,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调查发现,有1.7%的毕业生回乡村就业,当然主要侧重于自主创业。
  1.3 毕业生的薪酬分布情况
  从兰州市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的5个高校来看,有81位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在3 000~5 000元,占比50.6%,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是和大学生的阅历经历等相匹配的范围,比较合理。对自己薪酬期望在5 000~7 000元的有53人,占33%,这部分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测比较乐观;对于自己未来收入范围在7 000元以上的有22人,占13.7%,人数较少,这个也是大部分毕业生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一般情况下毕业生的平均薪酬应该低于这个范围。在2 000~3 000元的有4人,这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偏低。从不同类型的学校来看,毕业生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基本没有区别。
  2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目前,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环境严峻。从2001年我国毕业生人数超过100万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到2017年,高达795万人,导致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含金量严重下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为严重,从总体来看,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2.1 宏观经济发展对较低水平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2.1.1 经济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方式发生了变化。第一,经济增速换挡回落,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应减少;第二,从结构上讲,去产能,调结构,能吸纳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三,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低水平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加剧了失业的风险。
  2.1.2 产业结构转型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前吸纳劳动力的主力行业服装工业、玩具工业、家具工业、皮革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演变成机器人、高铁、电子商务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知识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和智力要素的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该行业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2.2 家庭收入增加、观念变化,对毕业生的影响大
  2.2.1 家庭收入增加
  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成长环境,因此,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就业意向以及择业定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家庭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家庭能为孩子的教育、求职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因而他们在就业时没有经济负担和压力,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等待更多的机会。所以,来自中等经济收入以及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对就业往往缺乏危机感,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使他们毕业后的选择多样化。
  2.2.2 先择业,再就业的择业观
  家庭作为子女坚强的后盾,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毕业生有充足的时间选择就业岗位。同时,父母的学历越高,职业越好,给子女提供的帮助越多,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父母帮助子女的这种行为已成常态,这样一来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毕业后会尽可能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不是先就业再择业。
  2.3 专业自身存在缺陷
  2.3.1 专业的定位目标太广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过于庞杂,专业的定位目标太广,开设了各方面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类等。这种面面俱到的培养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却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不具有精通某一方面的能力。
  2.3.2 课程设置不科学,忽略实践教学
  一方面,农业类、经济类、政法类、医学类高校普遍没有突出自身特色,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相差无几,当然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同小异,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培养。另一方面,各大高校都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2.3.3 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性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各大高校蜂拥而上, 大规模进行扩招,同时开设该专業的高校也迅速增加。所以该专业的专业教师来源不足,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培养出来。因此,大部分高校的任课教师都从相关专业分离出来。由于老师专业性不强,所以在讲授该专业课程时难免会出现内容单一、理论实际联系不密切等问题。
  2.4 实践教学环节未落到实处
  2.4.1 实践课程不科学,课程内容不连贯
  首先,在实践基地建设上存在不足,没有与相关单位签订好协议,尤其是岗位对口的各种单位。其次,没有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或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社会实践,导致学生没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最后,没有完善的机构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监督,实习随意性很大。
  2.4.2 实践教学投入不足,软硬件设备欠缺
  各大高校不具备学生进行实践的硬件设施,尤其是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校也没有根据社会变迁进行相应的改革,更没有对该专业的培养方式进行调整,所以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实践能力欠缺的毕业生。总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更加困难。
  2.5 社会认知不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刚刚起步,社会对其认识不足,即使是学习该专业的大学生也对该专业的前景以及发展方向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加之各大高校盲目开设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公众对该专业的认识缺乏也在情理之中。
  2.6 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2.6.1 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
  随着近年来大学的不断扩招,高校的的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校期间,学生未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再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同学学习不够刻苦认真,自身能力不足,专业能力欠缺,一门心思欲找一个待遇好、又清闲的工作,他们只知抱怨社会上工作岗位太少,却不知是自己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总之,毕业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自信,再加上自身能力不足使他们往往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
  2.6.2 毕业生就业能力欠缺
  部分在校大学生进入大学门就彻底放松自己,没有目标,就业意识淡薄,未能认识到在校学习和培养技能是未来就业的铺垫和基石,缺乏就业危机意识。大学毕业生在敬业、实际动手、为人处事、工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是很明显的,但是他们却只在临近毕业时才去参加人才招聘现场,不懂得及早积累应聘经验,导致他们在毕业时很难把握就业时机,掌握主动权。
  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3.1 学校方面
  3.1.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低的原因之一,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由于该专业发展有限,因此要依靠吸纳相关专业的教师来解决。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邀请各大企事业单位有经验的领导担任专业课程或者辅导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问题。
  3.1.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还应该出面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实践中磨砺意志、提高能力,以便在就业中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此外,笔者所在单位举行的SRTP科研项目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提高科研能力。
  3.1.3 尝试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尝试建立新的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学校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联系,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在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进行社会实践,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发现自身的优点,扬长避短,朝着优势方面不断努力,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1.4 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
  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学校的教育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第一,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该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理性对待企事业单位吸纳不足的现状。第二,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不断试挫,发现自身的优点以及不足,在以后就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3.2 社会方面
  3.2.1 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面向科、教、文、卫、体5个方面。因此,政府有必要大力发展各种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也能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并且这些组织的发展也能够服务于社会,可谓一举两得。
  3.2.2 社会合力培育就业环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环境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为了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政府、社会与市场3者之间可以分工合作,共同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育更好的就业环境。此外,社会中的所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私营组织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具体地说就是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的责任,给予他们职业过渡期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为了如期摆脱就业困境,使该专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
  3.3 学生自身方面
  3.3.1 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素质
  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应当把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放在首要位置,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协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毕业生只有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充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
  3.3.2 加强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未来职业规划和就业的基础。学生自身应该加强忧患意识,不要仅仅把目光局限于书本层面,也不要仅仅以会做题为目的,而是要以应用为目的去全面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因此,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能够为今后的就业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
  3.3.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要树立先就業、再择业的就业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同时,学生要认清现实,以提高自身能力为主,树立理性的求职观念。
  主要参考文献
  [1]陆锦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3(2).
  [2]王瑞娟,云宏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分析[J].2015(11).
  [3]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
  [4]王晓明.基于高校创客空间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5]孔德忠,陈志祥.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7(3).
其他文献
[摘 要] 简要介绍国内外图书馆与信息化技术中心合并实例,以中国药科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为例,介绍了我校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中心合并现状、优势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了此项机构改革对学校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图书馆;信息化技术中心;机构合并;管理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9. 069  [中图分类号] G271
[摘 要] 考核评价工作是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良性发展。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文件精神,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了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工作,本文以四川某高校为例,总结该校在改革过程中的成效和经验,阐述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深化高校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摘 要]对于统计学专业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既是专业核心课,又是专业主干课,在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心地位。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注重理论方法、统计软件在实践中的应用。基于此,结合周口师范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探讨该专业目前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的主要问题:课程学习的偏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等,针对问题给出相关改进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摘 要] 以针对建筑业营改增后的增值税风险管理为主线展开研究,并分析中建八局增值税风险管理得当的原因。首先,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建筑业进行增值税风险管理的定义、管理要素、风险分析等相关理念概述。其次,文中案例的分析思路是先从直接法、间接法两个维度测算增值税税额,再衡量验证中建八局建筑集团的增值税风险。然而由于建筑业存在差异化的多档增值税税率以及简易计税等纳税方法,在扣额法层面税率、非增加值项目的选取
[摘 要] 文章立足于政府,从“四个方面”揭示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暴露的问题,提出了政府危机公关的“三个原则”和“三条路径”。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公关;疫苗事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23. 073  [中圖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23
[摘 要] :本文介紹了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各种方式,并分析了优缺点,通过组织学生竞赛的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是一种新的途径,不但能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锻炼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手段,增强竞争意识和培养团队精神,是在当前教育培养模式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赛;创新;技能;思维;计算机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规范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势在必行。以xx集团为例,从细节上剖析其内控中存在的缺陷,希望对各大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造业上市公司;集团
摘要:本文在基于互联网plus( “加”)的背景下,就现行主流的手机支付方式在使用条件、使用方式、附加功能及各自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为用户在互联网plus环境下选择合适的手机支付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字:互联网plus;手机支付;安全性  近年来,无处不在的互联网plus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而互联网plus中的手机支付业务也随之形成了几种主流的方式。最
[摘 要]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面临着能力有限、管理不科学、缺少公共话语权等诸多困境,因此社会组织公益联盟应运而生,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沾、战略共建”。本文以“吴地芬芳”苏州巾帼公益联盟为切入点,分析聯盟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与运作模式,重点论述其内外部资源的获取路径,最后对社会组织公益联盟的未来发展进行路径分析及愿景展望。  [关键词]社会组织公益联盟;定位;功能路径  doi:10.3969/
[摘 要] 经济统计课程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学生数据管理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文章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经济统计课程为例,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为高职院校经济统计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经济统计;教学改革;蓝墨云班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1. 096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