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读《三国志·关羽传》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o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春秋》立法,中国历史著作,要求真实和简练。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微言大义的写法,也一直被沿用。但是,读者是不厌其详的,愿意多知道一些。于是《春秋》之外,有三家之传,而以左氏为胜。司马迁参考《国语》《战国策》等书,并加实地考察,成为一家之言的《史记》,对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更详尽更广阔了。它适应了读者的需要,而使历史与文学,异途同归,树立了史学的典型,并开辟了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
  历史强调真实,但很难真实。几十年之间的历史,便常常出现矛盾,众说纷纭,更何况几百年之前、几千年之前?历史但存其大要、存其大体而已。
  我国的历史,在过去多为官书,成书多在异代。这种作法,利弊参半,一直相沿,至于《清史稿》。
  《三国志》在《史》《汉》的经验基础上完成,号为良史,裴松之的注,实际起了很大作用。但历代研究者,仍以《志》为主据,注为参考。后来,历史演变为文学作品,则多采用裴注,因为这些材料,为塑造人物,编演故事,提供了比较具体生动的材料。
  史书一变而为演义,当然不只《三国演义》一书。此外还有《封神演义》,以及虽不用演义标题,实际上也是演义的作品。
  演者,延也,即引申演变之意。但所演变也必须是义之所含,即情理之所容。完全出乎情理之外,则虽是文学创作,亦不可取。就是说,演义小说,当不悖于历史环境,也不悖于人物的基本性格。
  当然,这一点有时很难做到。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夸张,而夸张有时是漫天过海、无止无休的。文学作品的读者,也是喜欢夸张的,常常是爱者欲其永生,憎者恨其不死。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一部演义小说,能适当掌握尺寸,就很困难了。
  《三国演义》一书,是逐渐形成的,它以前有《三国志平话》,还有多种戏曲。这部书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流传之广,也是首屈一指的。过去,在农村的一家小药铺,在城市的一家大钱庄,案首都有这一部“圣叹外书”。
  在舊社会,这部书的社会影响甚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谋士以其为智囊,将帅视之为战策。据说,清兵未入关之前,就是先把这部书翻译过去,遍赐王公大臣,使他们作为必读之书来学习的,其重要性显然在“四书五经”之上。
  在陈寿的《三国志·蜀书》中,《关羽传》是很简要的:
  关于他的为人,在道义方面,写到他原是亡命奔涿郡,与刘、张恩若兄弟,“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终不负先主。
  关于他的战绩,写到在“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写到他诛颜良,水淹于禁七军。
  关于他的性格,写到诸葛亮来信说马超“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大悦,以示宾客。
  关于他与同僚的关系,写到他与糜芳、傅士仁不和,困难时,众叛亲离。
  关于他对女人的态度,本传无文字,裴注却引《蜀记》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关于他的应变能力,写到他因为激怒孙权,遂使腹背受敌,终于大败。他这一败,关系大局,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使蜀汉一蹶不振,诸葛亮叹为“关羽毁败,秭归蹉跌”者也。
  陈寿写的是历史,他是把关羽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写的。这样写来,使我们见到的是一个既有缺点,又有长处;既有成功,又有失败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看到的是真正的关羽,而不是其他的人,他同别的人,明显地分别开来了。我们既然准确认识了这样一个人,就能从他那里得到启发,吸取经验,对他发生真正的感情:有几分爱敬,有几分恶感。
  《三国志平话》,关羽个人的回目有六。《三国演义》,关羽个人的回目有十,其中二十五回至二十七回,七十三回至七十七回,回目相连,故事趋于完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及此书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中国旧的传统道德,包含忠孝节义;在历史观念上,是尊重正统。《三国演义》的作者,以人心思汉和忠义双全这两个概念,来塑造关羽这个英雄人物,使他在这一部小说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于是,在文学和民俗学上,就产生了一个奇特现象:关羽从一个平常的人,变为一个理想化的人,进而变为一尊神。
  这一尊神还是非同小可的,是家家供奉的。旧时民间,一般人家,年前要请三幅神像:一幅是灶王,是贴在锅台旁边的,整天烟熏火燎;一幅就是关老爷,他的神龛在房正中的北墙上,地势很好;一幅是全神,是供在庭院中的。这幅全神像,包括天地三界的神,有释、道、俗各家,神像分数行,各如塔状。排在中间和各行下面的神像品位最高,而这位关羽,则身居中间最下,守护着那刻着一行大字的神牌,神态倨傲,显然是首席。
  在各县县城,都有文庙和武庙。文庙是孔子,那里冷冷清清,很少有群众进去,因为那里没有什么可观赏的,只有一个孤零零的至圣先师的牌位。武庙就是关羽,这里香火很盛,游人很多,因为又有塑像,又有连环壁画,大事宣扬关公的神威。
  关羽庙遍及京城、大镇、名山、险要,各庙都有牌匾楹联,成为历代文士卖弄才华的场所。清朝梁章钜所辑《楹联丛话》中,关庙对联,数量最多,有些对联竟到了头昏脑热、胡说八道的田地。
  当然,有人说,关羽之所以成为神,是因为清朝的政治需要。这可能是对的。神虽然都是人造出来的,但不经政治措施的推动,也是行之不远的。
  幸好,我现在查阅的《三国志》,是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本,这个本子是据武英殿本校刊,所以《蜀书》的开卷,就有乾隆皇帝的一道上谕,现原文抄录: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陈寿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遂不为之论定,岂得谓公?
  从前曾奉世祖章皇帝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圣烈。朕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而正史犹存旧谥,隐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也。今当抄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第本传相沿日久,民间所行必广,难于更易。着交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末,用垂久远。其官版及内府陈设书籍,并着改刊此旨,一体增入。钦此!
  这就不仅是胡说八道,而是用行政方式强加于人了。
  至于在戏剧上的表现,关羽也是很特殊的。他有专用的服装、道具;他出场之前,要放焰火;出场后,他那种庄严的神态,都使这一个角色神秘化了。
  但这都是文学以外的事了。它是一种转化现象,小说起了一定作用。老实说,《三国演义》一书,虽如此煊赫,如单从文学价值来说,它是不及《水浒》,甚至也不及《西游记》的。《水浒》《西游记》虽也有所本,但基本上是文学创作,是真正文学的人物形象。而《三国演义》,则是前人所讥评的“太实则近腐”“七实三虚惑乱观者”的一部小说。
  把真人真事变为文学作品,是很困难的。我主张,真人真事,最好用历史的手法来写,真真假假,真假参半,都是不好的。真人真事,如认真考察探索,自有很多材料,可写得生动。有些作者,既缺少识见,又不肯用功,常常借助描写,加上很多想当然,而美其名曰报告文学。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不足为训。
  (选自《中国文化传统是宽容的》,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
其他文献
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二里,则极东石壁回耸,如环半城,下开洞门北向。余望之有异,从之直下,一里,抵峡中。一又一里半,抵东壁下。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云津洞”,盖水洞中门也。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出后门,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
期刊
公元604年七月,杨广(569—618)如愿以偿,在他父亲隋文帝崩驾之后,顺利登基,历史上称其为“隋炀帝”。隋炀帝在位共14年,大体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前期即大业七年(611)以前,是他意气风发、勃勃作为的时期;后面七年,即从大业八年开始,杨广连续三次发兵远征高句丽,陷入战争的泥淖,其后在席卷全国的动乱风暴中,他无可奈何地龟缩在江都,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颓废生活,终使自己于大业十四年(618)三月被身
期刊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a,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b,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c!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礼记·中庸》)  注释:  a报:报复。 无道:无理强横之人。  b衽(rèn):卧席,此处指躺卧。  c矫:坚强的样子。  大意:  子路问什么是强。
期刊
紫禁城内廷,以象征天地交泰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以取自《周礼》“六寝六宫”之制的东西六宫为两翼,恰似十二星辰拱卫天地,富含《周易》哲学思想。东六宫中,景阳宫偏居东北艮位,却并未如艮卦所示“止其所也”,而是随着时光流转嬗变,时而冷宫长夜、凄然萧瑟,时而翰墨流芳、丹青溢彩,时而水火交织、雷霆霹雳,上演着一幕幕悲喜故事。  冷宫泪  “冷宫”本非正式的宫殿名称,宋元时期的话本、杂剧中
期刊
熙宁八年夏a,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b,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期刊
天者,普施气万物之中,谷愈饑而丝麻救寒,故人食谷、衣丝麻也。夫天之不故生五谷丝麻以衣食人,由其有灾变不欲以谴告人也。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气自变,而人畏惧之。以若说论之,厌于人心矣。如天瑞为故,自然焉在?无为何居?  …………  或曰:“太平之应,河出图,洛出书。不画不就,不为不成。天地出之,有为之验也。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太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复为有为之效也。”曰:此
期刊
昨承遣人喻以祸福利害,且令勉赴太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  但差人至龙场陵侮b,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太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  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十一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衡水)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家。其主要事迹记载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治“公羊春秋”,汉景帝时任博士。汉武帝时,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到京城应诏对策,于是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即著名的“天人三策”,其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期刊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魏蜀吴鼎立争雄,诸葛一门三兄弟分别在三个国家作官,三个人不通音问。东吴派诸葛亮的哥哥出使蜀国,诸葛亮在外交会议之外没跟他哥哥说过一句话,除了国宴之外没请他哥哥吃过一餐饭。我读这段记载替诸葛亮难过,恨他弟兄三人未能共事一主。不行,一门三杰同朝为官,说不定皇帝哪天灵机一动认为发现了一个“三人帮”。最好他是独子。不行,现在大家正批“一胎化”,人没有兄弟姐妹是一种残缺,也许就因此成不了大
期刊
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其父为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因得咸丰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以载淳继承皇位,并任命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亦称慈禧太后。同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联手发动政变,改元同治,慈安慈禧两宫垂帘听政。至1908年去世为止,慈禧实际控制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