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理念:高校办学特色化道路的原动力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o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高校的发展要走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化道路,而人们对办学特色的涵义与特征、对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关系的认识尚有待于进一步澄清。为此,在对上述问题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诠释了高校办学特色核心理念的内涵,即:“四个回归”、“三个学会”、“两个适应”、“一个中心”。
  
  自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大幅度地扩大招生规模,近两三年高校招生增长幅度虽有所减缓,但总规模仍然逐年上升,这对高校而言是动力与压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就高校扩招而言,一方面它降低了高校教育经营成本,提高了规模效应,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它又存在进一步加剧高校生存困境的可能,因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势必造成教学资源的短缺;教学资源短缺,又势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而资金的大量投入,反过来,又需要更大的招生规模支持。于是,为了保持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各高校争相申报、设置新的专业,而设置的新专业多是向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渗透。这样,各个高校专业设置急剧扩张,造成了各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化、办学模式的雷同化。放眼长观,高校急剧的专业扩充,很可能远远超出社会的需求,又将引发高校生存的困境。
  由高校扩招所引发的这一对潜存的矛盾,需要我们思考解决对策。高校发展是选择外延式发展道路还是选择内涵式发展道路,答案当在于后者。就目前而言,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最优的和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应当在于高校办学的特色化之路,这是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特色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特色是高校的生命线,特色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既然特色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办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各高校的特色应如何定位以及其特色化之路的核心理念应如何建构,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清楚地认识并做出最优解决。
  
  办学特色的涵义与特征
  
  “特色”之“特”乃“独特”、“与它者相区别”之意;“色”者,“色彩”、“景色”、“亮点”也,引伸意义是“长处”之意。于是,“特色”——就字面而言——是某人或某物独特的、与它者相区别的长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与它者相区别的长处”是有着比较优势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着狭隘意义的绝对长处。
  (一)办学特色的涵义
  就高校办学特色而言,它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得以积累、形成和发展的并在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管理机制、教育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的与它者相区别的一系列相对持久稳定的优势化特征。
  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是丰富的、广泛的,从不同的维度人们可以把它进行不同的划分。这里,我们把它按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即:观念层面的特色、制度层面的特色和实践层面的特色。
  观念层面的特色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观念与思想觉悟之中,是精神意义上的特色,它是后面两个层面特色的源头与动力系统,它首先产生于大学决策者或决策建议者的意识与沉思之中,然后为整个高校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教职员工所理解与接受,并可能付诸于实践。从一般意义上说,观念层面的特色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性,只有持久稳定的特色才是真正意义的特色。于是,观念层面的特色还必须延伸与“固化”,即:制度化与实践化。制度层面的特色是指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把那些经过充分酝酿与讨论的、符合历史延续性要求与现实客观性需要的观念层面特色加以可视化与可操作化,为办学特色在实践中的贯彻提供执行依据和制度保障。而实践层面的特色则是高校办学特色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前两个层面特色的趣旨所在,前两者为后者服务,并为后者所检验与修正。实践层面的特色反应在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与物之中,也反应在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之中。这里,作为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结果的人既包括高校培养的学生,也包括拥有特色理念并能付诸于行动的高校教职员工;作为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结果的物既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施、自编的教材,还包括拥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及与之产生纽带关系的、相融洽的周边环境等。
  这里,那些起着核心作用的、稳定的、原发态的观念层面之特色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本源成分,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理念,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根本动力。
  (二)办学特色的特征
  就高校办学特色的特征而言,我们认为它至少包含以下诸方面:
  1.历史继承性。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高校的优势所在,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高校办学特色并非只是朝夕之功,或者只是高校一两任校长之所好;相反,它是在高等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对其自身历史发展中所生成的核心理念、核心制度与核心文化等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出历史继承性的要求,反映出相当程度的稳定性。
  2.时代规约性。高校办学特色并非只是继承,还需要扬弃、开创。何以扬弃与开创?我们认为,这当然不能脱离时代规约性的轨道。时代特征与现实环境已经为各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潜存的机遇和空间,为各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客观存在的时空载体,体现出时代规约性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规范进行“潜喻”与约束。从纵向看,高校自身业已继承的特色举措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规约,是否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加以扬弃等,这是时代特征的纵向规约,体现出高校办学特色与时俱进的要求;从横向看,高校自身业已继承的特色举措是否已经被兄弟院校所赶超,时代特征是否为高校开创新特色提供了历史机遇等,这是时代特征的横向规约,体现出高校办学特色与人争先的要求。
  3.比较优质性。办学特色的比较优质性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人无我有”即办学特色的独特性或异质性;“人有我优”即办学特色的杰出性和优质性;“人优我异”,即办学特色的标新立异,体现出办学特色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又是更上一层质量台阶的“人无我有”。这也说明办学特色的优质性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4.适度前瞻性。适度前瞻性是指办学特色的确立除了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社会时代背景之外,还要拥有一定的方向性、预见性和超前性,为高校自身的发展确立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5.适时创新性。高校办学特色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从“人优我异”到“人无我有”是办学特色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是“辨证的否定”,是“扬弃”。其中,“人优我异”的“异”就体现出办学特色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为它者所不曾为,创造出更高层次上的“人无我有”。这要求高校决策者和决策建议者要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胆量与谋略。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具体如下:
  (一)从本质上说,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核心理念是经过决策者深沉思考并进行较为充分论证的思想观念,因此它应当比较成熟或趋于成熟;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的派生物,同时也是核心理念的载体,并且它还连接办学特色的实践。而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办学特色多是指“实践”层面的、“可视化”的特色,所以从本质上说,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核心理念为办学特色提供动力源泉,推动办学特色的发展
  核心理念是办学特色的“源”,办学特色则是核心理念的“流”。从而核心理念为办学特色提供动力支持,对办学特色进行规范,推动办学特色的发展。没有核心理念的支持,办学特色将会成为“无本之源”、“无根之木”,终将失去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难以久持。
  (三)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最直接的外在产物,是检验核心理念的必然途径
  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的派生物,具有“可视化”的因子,它是核心理念最直接、最现实的反映。同时,中观层面的办学特色又是连接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实践”之桥梁。没有中观层面的办学特色的绵延与通达,就很难有符合核心理念要求的特色之“实践”。因此,办学特色又是我们检验核心理念的必然途径。
  (四)二者又是辨证统一的,统一于办学特色化的现实产物之中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又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它们统一于办学特色化最现实的产物之中,如:学校规章制度、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学校学生以及拥有办学特色思想意识和实践经验的大学教职员工等。
  
  办学特色核心理念的内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日益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化和个人生涯筹划的特性凸显,各高等院校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不得不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各高等院校都在对自身的办学思路进行反思与重整,筹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升自身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理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即:“四个回归”、“三个学会”、“两个适应”和“一个中心”。
  (一)“四个回归”
  “面向回归而教”的办学宗旨,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是为大学生的社会生存奠定基础;是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涯规划做准备。“面向回归而教”的办学宗旨,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延拓,即:人性化回归、社会化回归、自为化回归和生活化回归。人性化回归是指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大学生的人性层面出发展开教学过程,而不是仅从其物性层面——“知识的容器”——推进教学过程,它是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向大学课堂延伸与拓展的枕轨;社会化回归是指我们的教学要为了学生的社会生存做准备,它是大学生走向作为一名学会自我生存的社会公民的枕轨;自为化回归是指大学课堂教学要引领大学生那种具有积极因子的社会生存的自为意识与自为能力,而不是那种具有消极因子的自发意识与自发水平,所以,它更关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生活化回归是指大学课堂教学要指向大学生的成人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境界,引领其诗意化人生的境界,它是在前述回归都得到实现基础上而达到的最高境界的回归,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最高理想。
  (二)“三个学会”
  “面向回归而教”所要求的“四个回归”主要是从教学的起点与过程视角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约,而“三个学会”则主要从过程与结果的维度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约。这样,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规约就更加全面、更加完整。这“三个学会”是指教师“面向回归而教”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学会学习”是指不能仅满足于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更要在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等的教学活动之中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是为了不教”,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拥有了相当强的自学能力,这就为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也为建构学习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学会生活”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关爱他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会充分享受生活的、拥有充分人文关怀情操的、具有健康体魄的、社会合格公民。“学会生活”还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即“学会生存”,所培养的毕业学生要能够利用在学校所学才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奠定自己的美好生活的基石。
  “学会创新”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基本目标前提下,再进一步生成教学目标,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初步创新品质的人,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里,“学会学习”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目标,后两者要以其为根基而建构,是人性化回归与社会化回归的必然要求;“学会生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层性目标,是生活化回归的必然要求,它为学生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未来的社会生活及当下的校园生活指明航向;“学会创新”则是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之上的教学理想与教学追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高级性目标,是自为化回归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品质,为学生未来的生涯规划奠定根基;另一方面,它又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因素。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说“学会创新”是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最高理想和最高追求。
  (三)“两个适应”
  “两个适应”就是指“人才培养要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和“教学与科研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四个回归”和“三个学会”是从微观和中观层面对高校办学特色核心理念的阐释,那么“两个适应”就是从宏观层面对其所做出的阐释。
  “人才培养要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把“四个回归”和“三个学会”真正落实到学生个性成长的进程中去,从而培养出具有充分个性特征的社会有用人才,而不应是专业模式化的批量生产。
  “教学与科研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指教学项目或科研项目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需要服务,要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资助,要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两个适应”也是辩证统一的:高校所培养的具有充分个性特征的人才必须是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社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为人才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充分的空间,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四)“一个中心”
  所谓“一个中心”是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办学“特色工程”顺利实现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凡是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工程”的事情学校都给予坚决支持,凡是不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工程”的事情学校都予以批评教育、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
  总之,核心理念是办学特色的动力源泉,它为办学特色的秉承与开拓提供了动力支持;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最直接的外在产物,它为检验核心理念提供了依据。二者统一于办学特色化的现实产物之中。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合理定位、积极思考、科学规划、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就能在高校办学特色化的时空中开拓出一条符合自己需要的、特色化的、学校建设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安徽电子信息学院; 安徽师大数计学院;安徽师大新闻中心)
其他文献
周五下午,即将忙完了一周工作的周校长,正在准备召开全体教职工例会。就在这时,一位年轻教师走进了校长室。他叫邓伟,前年毕业于某师范大学物理系,应聘来这所学校任教。在学校工作的这两年里,邓老师认真教学,厚实的文化功底和灵活的头脑加上勤奋好学的精神,使他很快成为一名教学效果良好、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看到小伙子迅速成长起来,周校长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同时,作为掌握聘用人才主要决定权的他,也为发现这匹千里马而
期刊
“现在,大学知识分子官僚化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最大的腐蚀剂。这个环境是可怕的,导致了中国大学讲台上没有几个真正能够站到国际学术前沿的优秀学者,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又怎么确保最好的生源?”    对于绝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他们正积极备战临近的高考;对于李静来说,高考却只是一条“后路”。去年10月,重庆市高三学生李静奔赴香港,参加了SAT(Scholastic·Aptitude·Test,俗称“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发展起来,而且有不断壮大的趋势。寄宿制小学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办学形式,它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对义务教育的补充。寄宿是当今小学生一种独特的、十分普遍的受教育方式,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需要,寄宿教育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寄宿儿童的数量也会稳步增加。  诚然,城
期刊
知识与课程是一对紧密联系的范畴,课程担负着知识传承的历史重任,追随社会知识理路嬗变,然而,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却在当今受到了动摇。“知识霸权”、“知识公平”问题相继出现。我们就要改变知识的寻求思路,摒弃对知识的绝对信任,呼唤学生的反霸权实践,回归学生的“游戏人”形象,使学生学会“维权”,质疑、反思、批判知识。赋权给学生,从而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建构。    知识与课程的不可分离性
期刊
陶西平:从三个方面进行示范    首先应当进行基础性与选向性相结合的教育功能示范。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时,不能只是将全面发展与内涵发展写在字面上,讲在口头上,而实际将办学目标锁定在片面的“双高”层面,即:办学条件的高标准和升学率的高指标。其次,应当进行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办学类型示范。教育行政部门不应将示范性高中固化为一种模式,要建立并扶持不同类型的学校,为不同类型、不同水平学生的发
期刊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新课程力图改变长期以来的传递接受式教学理念,超越传统的教学观。新课程秉持的是一种整体教育观,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而新课程教学改革则需要切实从三个基本方面落实和进行: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和关系问题、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理论主要是以席勒、凯洛夫等教育家对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进行了改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
期刊
个体心理、个性人格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解决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特别强调“面向全体”,而在集体教学中,只有“兼顾个别”,才能称得上“面向全体”。个别化教学就是适应个别需要的,使每个人有其特色的,同时又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的总称。它“讲究公平,追求卓越”,使人人都能接受适于其自身需要与特点的教育
期刊
本刊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该会等单位于4月27日联合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发展管理研讨会自开幕词指出:“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光荣的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落实十七大的任务,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实事求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顾会长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从全国范围来讲已经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农
期刊
今年全国各地新课程中考突出“一改三突破”核心    录取方式不再是考分简单相加,在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三方面取得突破。  相对于去年,今年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中考命题将变得单一,只命制“课标卷”就可以了。  而去年,全市中考还要命制两套题,一套是针对不参加新课程中考考生的“大纲卷”,一套是针对进入新课程中考的“课标卷”。  像北京市考试院一样,今年全国省或地市级中考命题单位都不再像前几年那
期刊
本刊讯 中国教育部日前宣布,将在10个省份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试点中小学的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一石激起千层浪,“京剧进课堂”引发了诸多争议。   试点将在今年3月至明年7月期间开展,涉及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个省份。  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介绍、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