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高校的发展要走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化道路,而人们对办学特色的涵义与特征、对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关系的认识尚有待于进一步澄清。为此,在对上述问题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诠释了高校办学特色核心理念的内涵,即:“四个回归”、“三个学会”、“两个适应”、“一个中心”。
自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大幅度地扩大招生规模,近两三年高校招生增长幅度虽有所减缓,但总规模仍然逐年上升,这对高校而言是动力与压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就高校扩招而言,一方面它降低了高校教育经营成本,提高了规模效应,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它又存在进一步加剧高校生存困境的可能,因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势必造成教学资源的短缺;教学资源短缺,又势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而资金的大量投入,反过来,又需要更大的招生规模支持。于是,为了保持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各高校争相申报、设置新的专业,而设置的新专业多是向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渗透。这样,各个高校专业设置急剧扩张,造成了各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化、办学模式的雷同化。放眼长观,高校急剧的专业扩充,很可能远远超出社会的需求,又将引发高校生存的困境。
由高校扩招所引发的这一对潜存的矛盾,需要我们思考解决对策。高校发展是选择外延式发展道路还是选择内涵式发展道路,答案当在于后者。就目前而言,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最优的和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应当在于高校办学的特色化之路,这是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特色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特色是高校的生命线,特色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既然特色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办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各高校的特色应如何定位以及其特色化之路的核心理念应如何建构,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清楚地认识并做出最优解决。
办学特色的涵义与特征
“特色”之“特”乃“独特”、“与它者相区别”之意;“色”者,“色彩”、“景色”、“亮点”也,引伸意义是“长处”之意。于是,“特色”——就字面而言——是某人或某物独特的、与它者相区别的长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与它者相区别的长处”是有着比较优势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着狭隘意义的绝对长处。
(一)办学特色的涵义
就高校办学特色而言,它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得以积累、形成和发展的并在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管理机制、教育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的与它者相区别的一系列相对持久稳定的优势化特征。
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是丰富的、广泛的,从不同的维度人们可以把它进行不同的划分。这里,我们把它按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即:观念层面的特色、制度层面的特色和实践层面的特色。
观念层面的特色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观念与思想觉悟之中,是精神意义上的特色,它是后面两个层面特色的源头与动力系统,它首先产生于大学决策者或决策建议者的意识与沉思之中,然后为整个高校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教职员工所理解与接受,并可能付诸于实践。从一般意义上说,观念层面的特色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性,只有持久稳定的特色才是真正意义的特色。于是,观念层面的特色还必须延伸与“固化”,即:制度化与实践化。制度层面的特色是指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把那些经过充分酝酿与讨论的、符合历史延续性要求与现实客观性需要的观念层面特色加以可视化与可操作化,为办学特色在实践中的贯彻提供执行依据和制度保障。而实践层面的特色则是高校办学特色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前两个层面特色的趣旨所在,前两者为后者服务,并为后者所检验与修正。实践层面的特色反应在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与物之中,也反应在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之中。这里,作为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结果的人既包括高校培养的学生,也包括拥有特色理念并能付诸于行动的高校教职员工;作为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结果的物既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施、自编的教材,还包括拥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及与之产生纽带关系的、相融洽的周边环境等。
这里,那些起着核心作用的、稳定的、原发态的观念层面之特色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本源成分,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理念,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根本动力。
(二)办学特色的特征
就高校办学特色的特征而言,我们认为它至少包含以下诸方面:
1.历史继承性。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高校的优势所在,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高校办学特色并非只是朝夕之功,或者只是高校一两任校长之所好;相反,它是在高等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对其自身历史发展中所生成的核心理念、核心制度与核心文化等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出历史继承性的要求,反映出相当程度的稳定性。
2.时代规约性。高校办学特色并非只是继承,还需要扬弃、开创。何以扬弃与开创?我们认为,这当然不能脱离时代规约性的轨道。时代特征与现实环境已经为各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潜存的机遇和空间,为各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客观存在的时空载体,体现出时代规约性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规范进行“潜喻”与约束。从纵向看,高校自身业已继承的特色举措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规约,是否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加以扬弃等,这是时代特征的纵向规约,体现出高校办学特色与时俱进的要求;从横向看,高校自身业已继承的特色举措是否已经被兄弟院校所赶超,时代特征是否为高校开创新特色提供了历史机遇等,这是时代特征的横向规约,体现出高校办学特色与人争先的要求。
3.比较优质性。办学特色的比较优质性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人无我有”即办学特色的独特性或异质性;“人有我优”即办学特色的杰出性和优质性;“人优我异”,即办学特色的标新立异,体现出办学特色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又是更上一层质量台阶的“人无我有”。这也说明办学特色的优质性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4.适度前瞻性。适度前瞻性是指办学特色的确立除了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社会时代背景之外,还要拥有一定的方向性、预见性和超前性,为高校自身的发展确立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5.适时创新性。高校办学特色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从“人优我异”到“人无我有”是办学特色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是“辨证的否定”,是“扬弃”。其中,“人优我异”的“异”就体现出办学特色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为它者所不曾为,创造出更高层次上的“人无我有”。这要求高校决策者和决策建议者要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胆量与谋略。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具体如下:
(一)从本质上说,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核心理念是经过决策者深沉思考并进行较为充分论证的思想观念,因此它应当比较成熟或趋于成熟;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的派生物,同时也是核心理念的载体,并且它还连接办学特色的实践。而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办学特色多是指“实践”层面的、“可视化”的特色,所以从本质上说,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核心理念为办学特色提供动力源泉,推动办学特色的发展
核心理念是办学特色的“源”,办学特色则是核心理念的“流”。从而核心理念为办学特色提供动力支持,对办学特色进行规范,推动办学特色的发展。没有核心理念的支持,办学特色将会成为“无本之源”、“无根之木”,终将失去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难以久持。
(三)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最直接的外在产物,是检验核心理念的必然途径
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的派生物,具有“可视化”的因子,它是核心理念最直接、最现实的反映。同时,中观层面的办学特色又是连接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实践”之桥梁。没有中观层面的办学特色的绵延与通达,就很难有符合核心理念要求的特色之“实践”。因此,办学特色又是我们检验核心理念的必然途径。
(四)二者又是辨证统一的,统一于办学特色化的现实产物之中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又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它们统一于办学特色化最现实的产物之中,如:学校规章制度、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学校学生以及拥有办学特色思想意识和实践经验的大学教职员工等。
办学特色核心理念的内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日益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化和个人生涯筹划的特性凸显,各高等院校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不得不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各高等院校都在对自身的办学思路进行反思与重整,筹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升自身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理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即:“四个回归”、“三个学会”、“两个适应”和“一个中心”。
(一)“四个回归”
“面向回归而教”的办学宗旨,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是为大学生的社会生存奠定基础;是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涯规划做准备。“面向回归而教”的办学宗旨,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延拓,即:人性化回归、社会化回归、自为化回归和生活化回归。人性化回归是指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大学生的人性层面出发展开教学过程,而不是仅从其物性层面——“知识的容器”——推进教学过程,它是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向大学课堂延伸与拓展的枕轨;社会化回归是指我们的教学要为了学生的社会生存做准备,它是大学生走向作为一名学会自我生存的社会公民的枕轨;自为化回归是指大学课堂教学要引领大学生那种具有积极因子的社会生存的自为意识与自为能力,而不是那种具有消极因子的自发意识与自发水平,所以,它更关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生活化回归是指大学课堂教学要指向大学生的成人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境界,引领其诗意化人生的境界,它是在前述回归都得到实现基础上而达到的最高境界的回归,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最高理想。
(二)“三个学会”
“面向回归而教”所要求的“四个回归”主要是从教学的起点与过程视角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约,而“三个学会”则主要从过程与结果的维度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约。这样,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规约就更加全面、更加完整。这“三个学会”是指教师“面向回归而教”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学会学习”是指不能仅满足于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更要在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等的教学活动之中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是为了不教”,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拥有了相当强的自学能力,这就为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也为建构学习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学会生活”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关爱他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会充分享受生活的、拥有充分人文关怀情操的、具有健康体魄的、社会合格公民。“学会生活”还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即“学会生存”,所培养的毕业学生要能够利用在学校所学才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奠定自己的美好生活的基石。
“学会创新”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基本目标前提下,再进一步生成教学目标,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初步创新品质的人,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里,“学会学习”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目标,后两者要以其为根基而建构,是人性化回归与社会化回归的必然要求;“学会生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层性目标,是生活化回归的必然要求,它为学生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未来的社会生活及当下的校园生活指明航向;“学会创新”则是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之上的教学理想与教学追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高级性目标,是自为化回归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品质,为学生未来的生涯规划奠定根基;另一方面,它又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因素。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说“学会创新”是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最高理想和最高追求。
(三)“两个适应”
“两个适应”就是指“人才培养要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和“教学与科研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四个回归”和“三个学会”是从微观和中观层面对高校办学特色核心理念的阐释,那么“两个适应”就是从宏观层面对其所做出的阐释。
“人才培养要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把“四个回归”和“三个学会”真正落实到学生个性成长的进程中去,从而培养出具有充分个性特征的社会有用人才,而不应是专业模式化的批量生产。
“教学与科研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指教学项目或科研项目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需要服务,要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资助,要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两个适应”也是辩证统一的:高校所培养的具有充分个性特征的人才必须是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社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为人才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充分的空间,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四)“一个中心”
所谓“一个中心”是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办学“特色工程”顺利实现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凡是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工程”的事情学校都给予坚决支持,凡是不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工程”的事情学校都予以批评教育、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
总之,核心理念是办学特色的动力源泉,它为办学特色的秉承与开拓提供了动力支持;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最直接的外在产物,它为检验核心理念提供了依据。二者统一于办学特色化的现实产物之中。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合理定位、积极思考、科学规划、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就能在高校办学特色化的时空中开拓出一条符合自己需要的、特色化的、学校建设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安徽电子信息学院; 安徽师大数计学院;安徽师大新闻中心)
自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大幅度地扩大招生规模,近两三年高校招生增长幅度虽有所减缓,但总规模仍然逐年上升,这对高校而言是动力与压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就高校扩招而言,一方面它降低了高校教育经营成本,提高了规模效应,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它又存在进一步加剧高校生存困境的可能,因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势必造成教学资源的短缺;教学资源短缺,又势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而资金的大量投入,反过来,又需要更大的招生规模支持。于是,为了保持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各高校争相申报、设置新的专业,而设置的新专业多是向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渗透。这样,各个高校专业设置急剧扩张,造成了各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化、办学模式的雷同化。放眼长观,高校急剧的专业扩充,很可能远远超出社会的需求,又将引发高校生存的困境。
由高校扩招所引发的这一对潜存的矛盾,需要我们思考解决对策。高校发展是选择外延式发展道路还是选择内涵式发展道路,答案当在于后者。就目前而言,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最优的和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应当在于高校办学的特色化之路,这是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特色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特色是高校的生命线,特色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既然特色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办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各高校的特色应如何定位以及其特色化之路的核心理念应如何建构,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清楚地认识并做出最优解决。
办学特色的涵义与特征
“特色”之“特”乃“独特”、“与它者相区别”之意;“色”者,“色彩”、“景色”、“亮点”也,引伸意义是“长处”之意。于是,“特色”——就字面而言——是某人或某物独特的、与它者相区别的长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与它者相区别的长处”是有着比较优势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着狭隘意义的绝对长处。
(一)办学特色的涵义
就高校办学特色而言,它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得以积累、形成和发展的并在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管理机制、教育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的与它者相区别的一系列相对持久稳定的优势化特征。
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是丰富的、广泛的,从不同的维度人们可以把它进行不同的划分。这里,我们把它按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即:观念层面的特色、制度层面的特色和实践层面的特色。
观念层面的特色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观念与思想觉悟之中,是精神意义上的特色,它是后面两个层面特色的源头与动力系统,它首先产生于大学决策者或决策建议者的意识与沉思之中,然后为整个高校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教职员工所理解与接受,并可能付诸于实践。从一般意义上说,观念层面的特色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性,只有持久稳定的特色才是真正意义的特色。于是,观念层面的特色还必须延伸与“固化”,即:制度化与实践化。制度层面的特色是指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把那些经过充分酝酿与讨论的、符合历史延续性要求与现实客观性需要的观念层面特色加以可视化与可操作化,为办学特色在实践中的贯彻提供执行依据和制度保障。而实践层面的特色则是高校办学特色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前两个层面特色的趣旨所在,前两者为后者服务,并为后者所检验与修正。实践层面的特色反应在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与物之中,也反应在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之中。这里,作为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结果的人既包括高校培养的学生,也包括拥有特色理念并能付诸于行动的高校教职员工;作为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结果的物既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施、自编的教材,还包括拥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及与之产生纽带关系的、相融洽的周边环境等。
这里,那些起着核心作用的、稳定的、原发态的观念层面之特色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本源成分,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理念,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根本动力。
(二)办学特色的特征
就高校办学特色的特征而言,我们认为它至少包含以下诸方面:
1.历史继承性。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高校的优势所在,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高校办学特色并非只是朝夕之功,或者只是高校一两任校长之所好;相反,它是在高等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对其自身历史发展中所生成的核心理念、核心制度与核心文化等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出历史继承性的要求,反映出相当程度的稳定性。
2.时代规约性。高校办学特色并非只是继承,还需要扬弃、开创。何以扬弃与开创?我们认为,这当然不能脱离时代规约性的轨道。时代特征与现实环境已经为各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潜存的机遇和空间,为各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客观存在的时空载体,体现出时代规约性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规范进行“潜喻”与约束。从纵向看,高校自身业已继承的特色举措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规约,是否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加以扬弃等,这是时代特征的纵向规约,体现出高校办学特色与时俱进的要求;从横向看,高校自身业已继承的特色举措是否已经被兄弟院校所赶超,时代特征是否为高校开创新特色提供了历史机遇等,这是时代特征的横向规约,体现出高校办学特色与人争先的要求。
3.比较优质性。办学特色的比较优质性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人无我有”即办学特色的独特性或异质性;“人有我优”即办学特色的杰出性和优质性;“人优我异”,即办学特色的标新立异,体现出办学特色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又是更上一层质量台阶的“人无我有”。这也说明办学特色的优质性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4.适度前瞻性。适度前瞻性是指办学特色的确立除了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社会时代背景之外,还要拥有一定的方向性、预见性和超前性,为高校自身的发展确立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5.适时创新性。高校办学特色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从“人优我异”到“人无我有”是办学特色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是“辨证的否定”,是“扬弃”。其中,“人优我异”的“异”就体现出办学特色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为它者所不曾为,创造出更高层次上的“人无我有”。这要求高校决策者和决策建议者要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胆量与谋略。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具体如下:
(一)从本质上说,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核心理念是经过决策者深沉思考并进行较为充分论证的思想观念,因此它应当比较成熟或趋于成熟;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的派生物,同时也是核心理念的载体,并且它还连接办学特色的实践。而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办学特色多是指“实践”层面的、“可视化”的特色,所以从本质上说,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核心理念为办学特色提供动力源泉,推动办学特色的发展
核心理念是办学特色的“源”,办学特色则是核心理念的“流”。从而核心理念为办学特色提供动力支持,对办学特色进行规范,推动办学特色的发展。没有核心理念的支持,办学特色将会成为“无本之源”、“无根之木”,终将失去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难以久持。
(三)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最直接的外在产物,是检验核心理念的必然途径
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的派生物,具有“可视化”的因子,它是核心理念最直接、最现实的反映。同时,中观层面的办学特色又是连接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实践”之桥梁。没有中观层面的办学特色的绵延与通达,就很难有符合核心理念要求的特色之“实践”。因此,办学特色又是我们检验核心理念的必然途径。
(四)二者又是辨证统一的,统一于办学特色化的现实产物之中
核心理念与办学特色又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它们统一于办学特色化最现实的产物之中,如:学校规章制度、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学校学生以及拥有办学特色思想意识和实践经验的大学教职员工等。
办学特色核心理念的内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日益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化和个人生涯筹划的特性凸显,各高等院校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不得不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各高等院校都在对自身的办学思路进行反思与重整,筹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升自身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理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即:“四个回归”、“三个学会”、“两个适应”和“一个中心”。
(一)“四个回归”
“面向回归而教”的办学宗旨,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是为大学生的社会生存奠定基础;是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涯规划做准备。“面向回归而教”的办学宗旨,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延拓,即:人性化回归、社会化回归、自为化回归和生活化回归。人性化回归是指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大学生的人性层面出发展开教学过程,而不是仅从其物性层面——“知识的容器”——推进教学过程,它是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向大学课堂延伸与拓展的枕轨;社会化回归是指我们的教学要为了学生的社会生存做准备,它是大学生走向作为一名学会自我生存的社会公民的枕轨;自为化回归是指大学课堂教学要引领大学生那种具有积极因子的社会生存的自为意识与自为能力,而不是那种具有消极因子的自发意识与自发水平,所以,它更关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生活化回归是指大学课堂教学要指向大学生的成人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境界,引领其诗意化人生的境界,它是在前述回归都得到实现基础上而达到的最高境界的回归,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最高理想。
(二)“三个学会”
“面向回归而教”所要求的“四个回归”主要是从教学的起点与过程视角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约,而“三个学会”则主要从过程与结果的维度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约。这样,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规约就更加全面、更加完整。这“三个学会”是指教师“面向回归而教”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学会学习”是指不能仅满足于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更要在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等的教学活动之中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是为了不教”,一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拥有了相当强的自学能力,这就为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也为建构学习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学会生活”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关爱他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会充分享受生活的、拥有充分人文关怀情操的、具有健康体魄的、社会合格公民。“学会生活”还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即“学会生存”,所培养的毕业学生要能够利用在学校所学才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奠定自己的美好生活的基石。
“学会创新”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基本目标前提下,再进一步生成教学目标,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初步创新品质的人,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里,“学会学习”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目标,后两者要以其为根基而建构,是人性化回归与社会化回归的必然要求;“学会生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层性目标,是生活化回归的必然要求,它为学生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未来的社会生活及当下的校园生活指明航向;“学会创新”则是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之上的教学理想与教学追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高级性目标,是自为化回归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品质,为学生未来的生涯规划奠定根基;另一方面,它又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因素。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说“学会创新”是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最高理想和最高追求。
(三)“两个适应”
“两个适应”就是指“人才培养要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和“教学与科研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四个回归”和“三个学会”是从微观和中观层面对高校办学特色核心理念的阐释,那么“两个适应”就是从宏观层面对其所做出的阐释。
“人才培养要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把“四个回归”和“三个学会”真正落实到学生个性成长的进程中去,从而培养出具有充分个性特征的社会有用人才,而不应是专业模式化的批量生产。
“教学与科研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指教学项目或科研项目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需要服务,要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资助,要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两个适应”也是辩证统一的:高校所培养的具有充分个性特征的人才必须是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社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为人才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充分的空间,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四)“一个中心”
所谓“一个中心”是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办学“特色工程”顺利实现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凡是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工程”的事情学校都给予坚决支持,凡是不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工程”的事情学校都予以批评教育、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
总之,核心理念是办学特色的动力源泉,它为办学特色的秉承与开拓提供了动力支持;办学特色是核心理念最直接的外在产物,它为检验核心理念提供了依据。二者统一于办学特色化的现实产物之中。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合理定位、积极思考、科学规划、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就能在高校办学特色化的时空中开拓出一条符合自己需要的、特色化的、学校建设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安徽电子信息学院; 安徽师大数计学院;安徽师大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