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教材面临时间少内容多的冲突的情况下,摸索高中语文课堂简约高效之路,需要教师践行两个字:舍、得。一要“愿舍”,二要“敢舍”,三要“能舍”,四要“有得”。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舍;有得;简约;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11-01
多年来,语文教材的编排基本是换汤不换药,新课标颁布后,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大换血,尤其在课文编排结构上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容量大,编排顺序与目的紧扣新课标理念。新教材的编排充满了“语文味”,每一个模块、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忍舍弃的理由。但真正操作起来才发现,若按旧的思维上课,只能勉强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模块的教学,无暇顾及第三、第四个模块。许多一线教师都在抱怨时间不够用,原因在于教师用旧思维来教新教材,对新教材没有全盘的了解与计划,摸不清内在联系,抓不住精要,因而平均分配了时间。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堂实现简约高效迫在眉睫。结合教学实践,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简约高效不外乎两个字“舍”“得”。
一、要“愿舍”
“愿舍”就是教师要有“有舍方有得”的理念,有愿意舍弃旧思路,接受改革新思维的意愿。从新教材的特点看,很多篇章都是名家大作。比如必修四第一单元的3篇戏剧《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涵盖古今中外,第四单元的3篇古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分别出自3部经典史书。这些文章无论是从文学地位还是从人物形象的经典性上看,都已是舍无可舍。稍有语文情怀的人都对这些文章恋恋不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语文课文的教学是非常有弹性的,只要我们不执着于“多讲多得”的理念,认真研究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敢于舍弃,精中取精,化繁为简,就能充分而深入地学习其中的精华,达到简约高效的目的。因此,“愿舍”,是实现课堂简约高效的前提,是对过去“多讲多得”理念的抛弃,是对传统教法的告别。
二、要“敢舍”
“敢舍”就是教师对某篇课文或某些知识点要有“舍弃”的勇气。每一篇课文可讲的内容的确很多,看一些教学设计和课件,考虑之周全、探究之全面令人佩服。《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一篇非常短小浅显的古文,有一位教师制作的课件共包含12个教学环节,58张幻灯片。按此设计,若非蜻蜓点水,需要四五个课时才能讲下来。但如果是蜻蜓点水,又何必面面俱到,企图从一篇课文中就学完所有的文言知识?笔者认为,该教师属于典型的“一课一课地教”,而不是把一课看成整个古文中的一小部分,只要利用它学习古文的一个知识点即可。如古文字词方面,本课比较有特色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鼓、百步、衣、王),借助这一课,着实落实“名词活用作动词”,课堂更为简约集中,也许学生收获更大。
三、要“能舍”
“能舍”就是教师要具备化繁为简、精中取精的备课能力。它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舍,舍得合理,舍得精当。教一课,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对一个单元,能讲一课涵盖一个单元的精华;对一册,能把握全书,一线贯之。笔者在上《祝福》时,通过认真钻研,整理成以下上课思路:①画出祥林嫂命运曲线图。这一步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并在画出曲线图后得出以下结论:鲁镇与祥林嫂的命运息息相关。②鲁镇的环境特点及其与祥林嫂命运的关系。祥林嫂之死离不开鲁镇的环境,离不开鲁镇的人。③讨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笔者认为第一个教学步骤的设计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一条命运曲线包含人、环境、情节,而且紧扣住了本文的两个关键要素“祥林嫂”“鲁镇”。由于问题环环相扣、精练集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深入探究,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非常好。要具备“舍”的能力,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文本,反复筛选要点,精心设计,突出重点。
四、要“有得”
“舍”的最终结果是为了“得”。 舍而不得,是简单无效;舍而有得,才是简约高效。“舍”是教学内容的精化,是教学环节的简化,是教师能力的外化。“舍”可以留给课堂充分的探究时间,保证开放性;“舍”可以使教师有时间对重点知识作深入的讲解,保证有效性;“舍”可以使学生有时间消化、复习,保证高效性。如在上文提到的《祝福》一课中,教学环节简约,但笔者想学生至少得到了几个方面的收獲: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精读文本的方法以及情感熏陶。
新课标的颁布带来了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对一部分教师来说,改来改去,教学风格、教学思路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有一部分教师,在新课标的精神旗帜下,教学内容无限泛化,教学形式哗众取宠;但重要的是,有一部分教师,且行且改,在教学任务繁重与时间有限的矛盾之下,摸索课堂简约高效之路,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舍;有得;简约;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11-01
多年来,语文教材的编排基本是换汤不换药,新课标颁布后,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大换血,尤其在课文编排结构上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容量大,编排顺序与目的紧扣新课标理念。新教材的编排充满了“语文味”,每一个模块、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忍舍弃的理由。但真正操作起来才发现,若按旧的思维上课,只能勉强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模块的教学,无暇顾及第三、第四个模块。许多一线教师都在抱怨时间不够用,原因在于教师用旧思维来教新教材,对新教材没有全盘的了解与计划,摸不清内在联系,抓不住精要,因而平均分配了时间。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堂实现简约高效迫在眉睫。结合教学实践,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简约高效不外乎两个字“舍”“得”。
一、要“愿舍”
“愿舍”就是教师要有“有舍方有得”的理念,有愿意舍弃旧思路,接受改革新思维的意愿。从新教材的特点看,很多篇章都是名家大作。比如必修四第一单元的3篇戏剧《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涵盖古今中外,第四单元的3篇古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分别出自3部经典史书。这些文章无论是从文学地位还是从人物形象的经典性上看,都已是舍无可舍。稍有语文情怀的人都对这些文章恋恋不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语文课文的教学是非常有弹性的,只要我们不执着于“多讲多得”的理念,认真研究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敢于舍弃,精中取精,化繁为简,就能充分而深入地学习其中的精华,达到简约高效的目的。因此,“愿舍”,是实现课堂简约高效的前提,是对过去“多讲多得”理念的抛弃,是对传统教法的告别。
二、要“敢舍”
“敢舍”就是教师对某篇课文或某些知识点要有“舍弃”的勇气。每一篇课文可讲的内容的确很多,看一些教学设计和课件,考虑之周全、探究之全面令人佩服。《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一篇非常短小浅显的古文,有一位教师制作的课件共包含12个教学环节,58张幻灯片。按此设计,若非蜻蜓点水,需要四五个课时才能讲下来。但如果是蜻蜓点水,又何必面面俱到,企图从一篇课文中就学完所有的文言知识?笔者认为,该教师属于典型的“一课一课地教”,而不是把一课看成整个古文中的一小部分,只要利用它学习古文的一个知识点即可。如古文字词方面,本课比较有特色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鼓、百步、衣、王),借助这一课,着实落实“名词活用作动词”,课堂更为简约集中,也许学生收获更大。
三、要“能舍”
“能舍”就是教师要具备化繁为简、精中取精的备课能力。它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舍,舍得合理,舍得精当。教一课,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对一个单元,能讲一课涵盖一个单元的精华;对一册,能把握全书,一线贯之。笔者在上《祝福》时,通过认真钻研,整理成以下上课思路:①画出祥林嫂命运曲线图。这一步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并在画出曲线图后得出以下结论:鲁镇与祥林嫂的命运息息相关。②鲁镇的环境特点及其与祥林嫂命运的关系。祥林嫂之死离不开鲁镇的环境,离不开鲁镇的人。③讨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笔者认为第一个教学步骤的设计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一条命运曲线包含人、环境、情节,而且紧扣住了本文的两个关键要素“祥林嫂”“鲁镇”。由于问题环环相扣、精练集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深入探究,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非常好。要具备“舍”的能力,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文本,反复筛选要点,精心设计,突出重点。
四、要“有得”
“舍”的最终结果是为了“得”。 舍而不得,是简单无效;舍而有得,才是简约高效。“舍”是教学内容的精化,是教学环节的简化,是教师能力的外化。“舍”可以留给课堂充分的探究时间,保证开放性;“舍”可以使教师有时间对重点知识作深入的讲解,保证有效性;“舍”可以使学生有时间消化、复习,保证高效性。如在上文提到的《祝福》一课中,教学环节简约,但笔者想学生至少得到了几个方面的收獲: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精读文本的方法以及情感熏陶。
新课标的颁布带来了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对一部分教师来说,改来改去,教学风格、教学思路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有一部分教师,在新课标的精神旗帜下,教学内容无限泛化,教学形式哗众取宠;但重要的是,有一部分教师,且行且改,在教学任务繁重与时间有限的矛盾之下,摸索课堂简约高效之路,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