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竞争力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比其他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加入WTO后,受进口国检验检疫范围不断扩大和标准不断提高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水海产品、畜禽产品、茶叶、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中,有不少产品因农、兽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因素而遭遇拒收、扣留、终止合同的厄运。国家商务部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有90%的农副产品出口企业受国外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造成损失约90亿美元。我国农副产品出口频遭国外绿色壁垒冲击的原因固然受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加剧、主要进口国相继提高检测标准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但农副产品自身的质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农副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重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环境竞争力不强。
1. 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环境竞争力评价
按产品生命周期来划分,不同类型的产品有不同类型的环境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周围环境标准、废物污水排放标准和加工生产标准。因此,决定农副产品环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就是看农副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包括农副产品的产地环境、投入物、加工生产方法、最终产品本身、废物回收利用情况等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和规定,此外,还包括农副产品出口企业产品和体系认证情况、政府在农副产品生产制度、标准、检测、监督体系的建设和体制方面的协调情况等。从这些方面衡量,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环境竞争力亟待提高。
1.1农副产品产地环境状况需要改善 目前,国外对我国出口农副产品的检测已从产品的本身细化到派专人来监测产品的加工生产全过程,对原料的产地环境、农副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加工生产环境进行评价。虽然我国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许多农副产品的产地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污染密集度很高。工业“三废”污染、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乱排乱堆畜禽粪便、随意丢弃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污染正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些污染中含有大量的对人体、牲畜及农作物有毒有害的物质,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副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障。
1.2农副产品标准、检测体系需要完善 在农副产品的生产、运输、储藏、加工过程中,由于设备、操作、管理不符合标准,极易带入病菌。加之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副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副产品的标准、监测、监督体系也不健全。从农副产品标准制定和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的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未能与国际标准接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还存在脱节等问题,很多农副产品还是无标生产、无标流通;从农副产品标准检测来看,我国农副产品的检验缺少统一标准,且农残、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能力也不高。从我国出口产品被检查出的问题所涉及的标准看,很多项目是我国标准中是没有规定的,或国内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检测合格的产品到国外却常常不合格。一些具体承担检验检疫的单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也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不少产品出口企业,因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农副产品的一些指标无法检测,只有等待采样送到其他城市检测,而等待检测结果消耗时间,耽误货期,失去国外客户的信任,造成一定的损失。此外,在农副产品的合格评定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多头管理、重复检验、重复收费等问题;农产品检验检疫费用过高,周期长,也造成企业负担加重;检疫机构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也因为体制原因往往无法追究。
1.3农资生产资料管理需要加强 目前,我国在农、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上存在着较为混乱的状况。生产资料管理上的诸多漏洞使得农药、化肥使用基本由单个农户自己掌握,以致于这些农产品使用的农药、化肥含量根本无法掌握。农药无统一管理,上游污染的水浇灌下游的农田,有害残留污染不可避免。化肥、有害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农产品的农残、重金属、抗生素等指标明显超标。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加之监督执法的不力又助长了不法分子制售假冒伪劣农、兽药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加剧了农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4农副产品认证制度和标准有待完善 认证是对产品的一种评价和监督活动,包括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与农副产品有关的认证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此外,还有部分行业、地方和其他认证机构各自开展的多种形式的产品认证。体系认证主要是HACCP、ISO9000、ISO14000认证。从产品认证来看,目前,我国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的认证标准不统一且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过认证的农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国内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准不等同于国际有机食品标准,因而产品出口很难被认同。此外,一些企业违规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志也对市场带来一定的扰乱。虽然我国已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QS安全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制度,但QS强制性认证覆盖的范围还不够广,对在农贸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还不能起到有效地监管作用。从体系认证来看,目前通过体系认证,尤其是HACCP认证的农副产品企业还不多。
1.5农副产品管理的协调机制有待强化 发达国家农副产品的生产、市场和对外贸易多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而我国有权对农副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部门众多,这种生产、加工、流通与内外贸脱节的农业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導致协调机制缺失。虽然目前也成立了专业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出口进行一定的协调管理和自律,但由于大多数行业协会的领导由政府官员转任,行业协会受某些制度安排限制,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许多企业反映,“有跟没有没什么区别,其实是一种形式,一盘散沙”。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农副产品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往往不惜成本,竞相压低出口价格,导致无序竞争,一方面,使得农副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也诱发了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
1.6农副产品市场信息体系有待完备 我国农民种植主粮或种植蔬菜、水果,靠马路信息、邻里信息,难以及时、准确地得到真实的市场反映与信号。不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此外,受种种条件的制约,我国许多出口商往往都是从进口商处获取相关信息,普遍反映与政府部门沟通不够。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农副产品出口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的最新动态,也直接影响了农副产品外贸争端的能力。 1.7农业小规模生产方式有待改革 以家庭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使得农民与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以及出口企业之间无法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企业无法有效控制种养过程中的疫病和农、兽药残留问题。由于规模小,也无法投入科技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因此,小规模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能力有限,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
2.提升农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措施
农副产品出口环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要在提高农副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下功夫。要通过加强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环境竞争力。
2.1消除农业污染源,营造绿色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环境 水、土、气等生态环境方面的污染是导致农副产品品质不良的重要根源。可持续性的农业不仅生产食物,还要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确保国家食品安全。因此,应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消除农业污染源,改善农副产品的产地环境状况,努力营造绿色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环境。
2.2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副产品质量标准 标准化已经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我国农副产品上档次、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当务之急应以标准化生产为主题,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副产品质量标准,尽快建立与农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将农副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并成立专门的农副产品安全监督机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副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此外,应制定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农副产品身份认证制度,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供应链跟踪和追溯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同时,改革检验检疫体制,缩短检验检疫、通关等出口环节所需的时间,建立农副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多增设具体承担出口检验检疫的单位,不断提高检验技术和水平。
2.3加强制售农业生产资料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督 农业生产资料的真假优劣,不仅关系着农副产品的品质,还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清理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渠道,规范经营行为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立一整套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质量监督制度与追溯制度,对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4完善农副产品认证制度 通过统一认证标准,完善认证制度,加强对农副产品认证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争取国际质量认证,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农副产品展评会、博览会,扩大品牌知名度,通过创造绿色品牌来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2.5建立顺畅的管理协调机制,探寻农副产品运作新机制 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贸易都有诸多的扶持政策,管理协调机制較为顺畅。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外贸易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农副产品行业协会建设,理顺机制,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在提供市场信息、开拓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进出口预警机制及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等方面的作用。此外,还应深入探寻农副产品运作的新机制,把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升级为“公司+基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重点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搞好产销对接,强化品牌意识,实施产业化经营。
摘自《农村经济》
1. 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环境竞争力评价
按产品生命周期来划分,不同类型的产品有不同类型的环境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周围环境标准、废物污水排放标准和加工生产标准。因此,决定农副产品环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就是看农副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包括农副产品的产地环境、投入物、加工生产方法、最终产品本身、废物回收利用情况等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和规定,此外,还包括农副产品出口企业产品和体系认证情况、政府在农副产品生产制度、标准、检测、监督体系的建设和体制方面的协调情况等。从这些方面衡量,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环境竞争力亟待提高。
1.1农副产品产地环境状况需要改善 目前,国外对我国出口农副产品的检测已从产品的本身细化到派专人来监测产品的加工生产全过程,对原料的产地环境、农副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和加工生产环境进行评价。虽然我国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许多农副产品的产地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污染密集度很高。工业“三废”污染、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乱排乱堆畜禽粪便、随意丢弃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污染正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些污染中含有大量的对人体、牲畜及农作物有毒有害的物质,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副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障。
1.2农副产品标准、检测体系需要完善 在农副产品的生产、运输、储藏、加工过程中,由于设备、操作、管理不符合标准,极易带入病菌。加之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副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副产品的标准、监测、监督体系也不健全。从农副产品标准制定和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的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未能与国际标准接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还存在脱节等问题,很多农副产品还是无标生产、无标流通;从农副产品标准检测来看,我国农副产品的检验缺少统一标准,且农残、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能力也不高。从我国出口产品被检查出的问题所涉及的标准看,很多项目是我国标准中是没有规定的,或国内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检测合格的产品到国外却常常不合格。一些具体承担检验检疫的单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也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不少产品出口企业,因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农副产品的一些指标无法检测,只有等待采样送到其他城市检测,而等待检测结果消耗时间,耽误货期,失去国外客户的信任,造成一定的损失。此外,在农副产品的合格评定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多头管理、重复检验、重复收费等问题;农产品检验检疫费用过高,周期长,也造成企业负担加重;检疫机构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也因为体制原因往往无法追究。
1.3农资生产资料管理需要加强 目前,我国在农、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上存在着较为混乱的状况。生产资料管理上的诸多漏洞使得农药、化肥使用基本由单个农户自己掌握,以致于这些农产品使用的农药、化肥含量根本无法掌握。农药无统一管理,上游污染的水浇灌下游的农田,有害残留污染不可避免。化肥、有害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农产品的农残、重金属、抗生素等指标明显超标。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加之监督执法的不力又助长了不法分子制售假冒伪劣农、兽药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加剧了农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4农副产品认证制度和标准有待完善 认证是对产品的一种评价和监督活动,包括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与农副产品有关的认证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此外,还有部分行业、地方和其他认证机构各自开展的多种形式的产品认证。体系认证主要是HACCP、ISO9000、ISO14000认证。从产品认证来看,目前,我国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的认证标准不统一且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过认证的农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国内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准不等同于国际有机食品标准,因而产品出口很难被认同。此外,一些企业违规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志也对市场带来一定的扰乱。虽然我国已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QS安全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制度,但QS强制性认证覆盖的范围还不够广,对在农贸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还不能起到有效地监管作用。从体系认证来看,目前通过体系认证,尤其是HACCP认证的农副产品企业还不多。
1.5农副产品管理的协调机制有待强化 发达国家农副产品的生产、市场和对外贸易多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而我国有权对农副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部门众多,这种生产、加工、流通与内外贸脱节的农业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導致协调机制缺失。虽然目前也成立了专业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出口进行一定的协调管理和自律,但由于大多数行业协会的领导由政府官员转任,行业协会受某些制度安排限制,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许多企业反映,“有跟没有没什么区别,其实是一种形式,一盘散沙”。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农副产品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往往不惜成本,竞相压低出口价格,导致无序竞争,一方面,使得农副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也诱发了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
1.6农副产品市场信息体系有待完备 我国农民种植主粮或种植蔬菜、水果,靠马路信息、邻里信息,难以及时、准确地得到真实的市场反映与信号。不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此外,受种种条件的制约,我国许多出口商往往都是从进口商处获取相关信息,普遍反映与政府部门沟通不够。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农副产品出口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的最新动态,也直接影响了农副产品外贸争端的能力。 1.7农业小规模生产方式有待改革 以家庭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使得农民与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以及出口企业之间无法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企业无法有效控制种养过程中的疫病和农、兽药残留问题。由于规模小,也无法投入科技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因此,小规模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能力有限,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
2.提升农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措施
农副产品出口环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要在提高农副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下功夫。要通过加强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国农副产品出口的环境竞争力。
2.1消除农业污染源,营造绿色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环境 水、土、气等生态环境方面的污染是导致农副产品品质不良的重要根源。可持续性的农业不仅生产食物,还要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确保国家食品安全。因此,应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消除农业污染源,改善农副产品的产地环境状况,努力营造绿色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环境。
2.2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副产品质量标准 标准化已经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我国农副产品上档次、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当务之急应以标准化生产为主题,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副产品质量标准,尽快建立与农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将农副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并成立专门的农副产品安全监督机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副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此外,应制定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农副产品身份认证制度,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供应链跟踪和追溯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同时,改革检验检疫体制,缩短检验检疫、通关等出口环节所需的时间,建立农副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多增设具体承担出口检验检疫的单位,不断提高检验技术和水平。
2.3加强制售农业生产资料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督 农业生产资料的真假优劣,不仅关系着农副产品的品质,还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清理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渠道,规范经营行为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立一整套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质量监督制度与追溯制度,对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4完善农副产品认证制度 通过统一认证标准,完善认证制度,加强对农副产品认证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争取国际质量认证,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农副产品展评会、博览会,扩大品牌知名度,通过创造绿色品牌来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2.5建立顺畅的管理协调机制,探寻农副产品运作新机制 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贸易都有诸多的扶持政策,管理协调机制較为顺畅。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外贸易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农副产品行业协会建设,理顺机制,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在提供市场信息、开拓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进出口预警机制及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等方面的作用。此外,还应深入探寻农副产品运作的新机制,把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升级为“公司+基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重点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搞好产销对接,强化品牌意识,实施产业化经营。
摘自《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