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寻求各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关联性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1.1都为了促进人身心合一和谐发展
通过明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我们发现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某种形式使大学生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各种潜能。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将更好的促进大学身心合一和谐发展。
1.2都为了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件事上,外力是起不到主要作用的,关键还是看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件事上每一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和体育教师都在努力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它会成为做每一件事的基本方向,这种正确的价值观会由内而外的影响一切,让大学勇敢的面对人生的挑战,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做到即果敢又理性的分析利弊。
1.3都为了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体育教育通过集体项目训练确立个体在团队中的位置,了解自己擅长的方向,学会互相配合,从而确立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分析心理状态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再通过心理调节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从未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从以上两种帮助确立自我概念的方式上来看,是有逻辑共同点的。
1.4都可以改善情绪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明确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在发现心理问题后可以通过咨询心理健康咨询老师或者使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来帮助缓解心理压力,从而走出困境,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体育运动带给我们的好处,更多是一种惊喜。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对体育运动的研究发现在体育运动时大脑会释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内啡肽”的物质,这两种物质就像兴奋剂一样,让我们在运动完之后也会觉得心情放松,变得开心,所以长期运动会让我们每天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两种心理教育和体育都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
1.5都可以增强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和体育教育都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前者是通过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达到增强心理素质的能力,心理素质提高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的体现,只能通过日后遇到困难后的心理状态来评估心理素质是否过关。后者是通过体育运动达成,在体育运动全过程中人的身心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挑战,来自天气的考验、来自运动后身体的酸痛、来自体育竞技中的失误等,这些都是不断磨砺自己心理素质重要部分,学生通过克服这些困难,逐渐形成不惧困难、热爱挑战的精神状态。
2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2.1根据大学生四年的心理阶段,开展不同的体育课程
根据大学生大学四年的情况,可以归纳出三个心理阶段。大一至大二阶段为适应阶段,在大一至大二学年的体育教育应开展“同场对抗型”体育项目的课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用集体项目的团结协作精神改善心理不良心理状态,更加快速地进入到大学集体生活中。大二至大三阶段为舒适阶段,此在此阶段中,大学体育教育应当倾向于开展“隔网对抗”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通过体育竞技的方式引导学生跳出“舒适区”,用竞技的方式刺激学生产出对“赢”的渴望,感受目标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个人项目的体育锻炼可以更加明确对自身的认识,从而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大三至大四阶段为迷茫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体育教育应侧重于“耐力型”体育项目,如:体能训练课程、长跑、竞走、游泳等。通过长时间的个人锻炼,可以产生心理上的“自我效能感”,静下来思考更多的问题,缓解压力带来的焦虑。
2.2将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在开展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中,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习体育技能、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应当在体育教育课程中加入对“体育精神”的学习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验不同体育项目产生的不同的体育精神。如在“同场对抗型”体育项目的授课中,应着重讲授集体主义的力量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主動地提出“同场对抗型”体育项目的体育精神是什么,而不是觉得学生可以自己领悟到,即便可以自己领悟,领悟的程度也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应当把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让体育精神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助力器”。
2.3在体育课中体现思政教育
要把握“全方位育人”的宗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需要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更应该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每位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思政环境”。我们应当在体育课中体现出思政教育,利用体育运动产生的体育精神进行育人工作,从而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解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心理预防和引导不够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联性很强,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起到的积极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校为党和国家培养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天津体育学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1.1都为了促进人身心合一和谐发展
通过明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我们发现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某种形式使大学生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各种潜能。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将更好的促进大学身心合一和谐发展。
1.2都为了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件事上,外力是起不到主要作用的,关键还是看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件事上每一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和体育教师都在努力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它会成为做每一件事的基本方向,这种正确的价值观会由内而外的影响一切,让大学勇敢的面对人生的挑战,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做到即果敢又理性的分析利弊。
1.3都为了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体育教育通过集体项目训练确立个体在团队中的位置,了解自己擅长的方向,学会互相配合,从而确立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分析心理状态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再通过心理调节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从未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从以上两种帮助确立自我概念的方式上来看,是有逻辑共同点的。
1.4都可以改善情绪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明确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在发现心理问题后可以通过咨询心理健康咨询老师或者使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来帮助缓解心理压力,从而走出困境,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体育运动带给我们的好处,更多是一种惊喜。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对体育运动的研究发现在体育运动时大脑会释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内啡肽”的物质,这两种物质就像兴奋剂一样,让我们在运动完之后也会觉得心情放松,变得开心,所以长期运动会让我们每天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两种心理教育和体育都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
1.5都可以增强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和体育教育都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前者是通过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达到增强心理素质的能力,心理素质提高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的体现,只能通过日后遇到困难后的心理状态来评估心理素质是否过关。后者是通过体育运动达成,在体育运动全过程中人的身心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挑战,来自天气的考验、来自运动后身体的酸痛、来自体育竞技中的失误等,这些都是不断磨砺自己心理素质重要部分,学生通过克服这些困难,逐渐形成不惧困难、热爱挑战的精神状态。
2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2.1根据大学生四年的心理阶段,开展不同的体育课程
根据大学生大学四年的情况,可以归纳出三个心理阶段。大一至大二阶段为适应阶段,在大一至大二学年的体育教育应开展“同场对抗型”体育项目的课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用集体项目的团结协作精神改善心理不良心理状态,更加快速地进入到大学集体生活中。大二至大三阶段为舒适阶段,此在此阶段中,大学体育教育应当倾向于开展“隔网对抗”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通过体育竞技的方式引导学生跳出“舒适区”,用竞技的方式刺激学生产出对“赢”的渴望,感受目标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个人项目的体育锻炼可以更加明确对自身的认识,从而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大三至大四阶段为迷茫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体育教育应侧重于“耐力型”体育项目,如:体能训练课程、长跑、竞走、游泳等。通过长时间的个人锻炼,可以产生心理上的“自我效能感”,静下来思考更多的问题,缓解压力带来的焦虑。
2.2将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在开展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中,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习体育技能、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应当在体育教育课程中加入对“体育精神”的学习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验不同体育项目产生的不同的体育精神。如在“同场对抗型”体育项目的授课中,应着重讲授集体主义的力量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主動地提出“同场对抗型”体育项目的体育精神是什么,而不是觉得学生可以自己领悟到,即便可以自己领悟,领悟的程度也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应当把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让体育精神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助力器”。
2.3在体育课中体现思政教育
要把握“全方位育人”的宗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需要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更应该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每位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思政环境”。我们应当在体育课中体现出思政教育,利用体育运动产生的体育精神进行育人工作,从而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解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心理预防和引导不够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联性很强,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起到的积极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校为党和国家培养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天津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