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素若简浮华去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师对精彩的好课的认识是这样的:精彩的讲解、热烈的讨论、响亮的掌声、完美的结束。“精彩”最怕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它,一旦形成就容易僵化甚至走极端。精彩的课也许确实有以上一些特征,但并不是有以上特征的就一定是好课。大音希声,大成若缺,冠军总是跑在掌声之前。好课也许不具有很多人认为的精彩点,外表甚至显得拙朴。
  一、它也许没有频繁的掌声
  “不错”“你真棒”“很好”,这是很多教师对学生惯用的评价语言,甚至在公开课上学生一回答完就来点掌声,其实这一开始能给人一点振奋,久了不免有点审美疲劳。
  于永正老师说过,“实指性越强,学生越听得明白,激励性就越大”。恰当的评价才能给受评价者良性刺激,评价过高或者过低都不能收到好的激励效果。对学生的评价当然要注重激励性,但要激励有因,有针对性才能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不错”“你真棒”“很好”并非不能用,但有些必须给出理由,否则这样的评价过于宽泛,怎么能达到激励效果呢?好课里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如“你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你能另辟蹊径,很有创见”“条理清楚”等,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表扬,而且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些什么优点。不一定要用赞美词,同样是表扬,但收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好课上教师要注意倾听每位学生的回答,对于回答得不太好的学生能给出中肯的建议,学生听后有所触动、感悟。这一点教师应该做到,但是实际公开课里又有多少教师真的做到了呢?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并没有仔细倾听、发现问题,或者只是为了“粉饰精彩”一带而过,一律给予赞美和掌声。好的课堂上,不管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还是建议性评价,都必须是教师经过谛听、思考、辨析之后给出的,绝不是轻率地制造出一份热闹。
  我曾就一些公开课上教师提问的后续处理进行过观察,也就是学生未能很好回答教师的提问,观察教师的后续处理。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启发诱导无果后,就另寻优秀的学生来回答,获得掌声和课堂“高潮”,却把先前不会回答的学生“晾”在一边了,一直到下课,他们都落寞在一隅。我听过肖培东老师的很多课,他也会遇到回答不好的学生,但是当其他学生回答完毕后,肖老师会重新回到那位学生身边,鼓励他重新回答,于是我看到很多失去勇气的学生再次鼓起了勇气,很多当时没有听懂的学生后来经过思考获得新知,很多有自卑退却心理的学生突破了自我。响亮的回答在课堂回荡!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在座听课的老师没有一个不会感动。这不再是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直抵心灵、成长的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个,倾听学生,需要的是教育的境界和底气,需要的是相信学生也相信自己。
  二、它也许没有缤纷的课件
  黄厚江老师把PPT“满天飞”的课堂称为“P课堂”。很多教师觉得上一堂公开课很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居然是做課件累。多媒体确实能给授课带来便利,但它也是双刃剑,对课堂有很大的制约和干扰性。它的形、声都是具体可视可听的,心理学里有先入为主的规律,学生一旦接受了第一印象,后面的想象、创造就会大受制约,思考和辨别亦受到干扰。比如语文教学里讲究“不求甚解”,当缤纷的多媒体替代了想象和解读,课堂虽然多了现代的气息,但少了韵味和回味。而过于繁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牵扯了教师很多精力,使他们反而对授课内容钻研不深。叶澜教授认为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好课要常态”,这样的课还叫常态吗?
  其实好课并不是看用多少媒体,而是看这些媒体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适不适应,操作是不是简约,是不是能对教学效果发挥最大效益。以前在没有任何多媒体的教室里也同样培养了人才,现在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但也不能丢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好的板书美观大方、灵动快捷、文化味浓、质朴可感,应该是优课的一大亮点。但我发现,现在的课堂,很多教师就在黑板上贴字替代板书,少了课堂的灵动和汉字文化的熏陶。
  一堂好课,多媒体是提升学生记忆、理解、感知、想象的工具,而不应阻碍这些的实现。
  三、它也许没有各式的合作
  当下合作探究被推崇,于是乎课堂逢提问必小组讨论,每逢公开课便围坐成圈,好像没有这样的形式就不算新理念课堂。一堂真正的好课,它也许没有围坐热烈的讨论,也许没有课堂激烈的辩论。合作探究不是万金油,好乱涂一气,要从问题、内容、时机等方面看是否需要。有的学习环节是需要静思、涵泳、品味的,而当课堂被各式的“合作探究”充斥,就只能产生有活动没有体验、有热度没有深度的结果。如《荷塘月色》的精彩句段,《背影》的流泪情节,都是适合涵泳和品味的,如果围坐一起七嘴八舌大加论证一番,则完全破坏了文本的意韵。
  一堂学生静思、默念、涵泳的课堂,静水流深。因为不管合作探究与否,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判断、推理、演绎,而要实现这些,很多时候是需要“沉浸式”学习的。所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在“不可被替代时”才去使用。
  四、它也许没有“圆满”的收场
  一堂课,该学的知识学生似乎都掌握了,学生都大声说“耶”,教学任务圆满完成,这样的课看起来似乎无可挑剔。同样一堂课,师生带着思索下课,因为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因为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理解,因为还有另外一种假设、很多个“也许”,让师生久久回味,难以释怀,学生期待着下一课……这是师生共同探究的结果,是教师引导启发在学生中的生成。前一种课是教师下结论,也就是黄厚江老师说的“传递结论的课”,不可能再有“可能”。这两种课哪个更具有魅力呢?很显然是第二种。因为这是有思辨质量的课,是有生成和拓展的课,更是民主和开放的课。师生通过民主科学的探究,打破了“圆满”,反而走进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是有生命力的课。其实,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能力营造课堂的圆满,更要有勇气和智慧打破这个圆满。
  叶澜教授认为好课是“有待于完善的课”,因为这样的课才是真实的。再完美的“假课”都谈不上有课堂生命力。追求课堂的完美并没有错,我觉得这个完美应该是完美调动学生活动、思考、参与,学生全员全程参与你的课堂活动,全身心投入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答案的完美,不是既定任务按部就班完成的完美。
  “心素若简浮华去”,美女不打扮,好课“不精彩”。它也许静悄悄的,也许很“土”。但正因为它去掉了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浮尘,反而显现了真实课堂的质朴,尽管显得不精彩,但它脱离了花拳绣腿的喧嚣浮躁,实则暗流涌动,其实货真价实,这正是它返璞归真的最美华彩。请还课堂以朴实的精彩,学生只有置身这样的“真课堂”才能学做真人。我们呼唤这样的课堂,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
  (钱艺林,南通市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226100)
  责任编辑:石萍
其他文献
拉哈曼  拉哈曼!  拉哈曼?  他是谁?  它是我无意识中喊出的一个人的名字,其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当时我正在厨房里帮老婆剥葱。——天黑了,那是我往阳台上看时注意到的。  拉哈曼!  只是一晃而过的阴影。  可我知道:  在我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上,就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  可是,仅仅是因为喜欢,我希望他诞生!  在无知无觉中诞生……  假若  假若我能活一百岁,我就能看一百次月亮,每年一次。
摘要:在寻找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时,教师可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和开放性的学习将基础课程和延展课程有机联结,相互补充,打通学生在课堂与生活,教材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建构系统而完整的课程载体,即“整体化”的母语学习课程群。在“主题定点—任务拉线—课程连网”的实施过程中,达成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目标。  关键词:母语学习;课程群;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日头,以树为凭   5点钟,有霜,日头出来时,母亲已做好所有的事情。我们起床。霜化,无风,日头照下来,有松香味。   那天,母亲在屋檐下。日头刚好走至飞起的檐角。屋角的那棵树很老了,春天的时候也是少叶,枯枝弯曲有致,仿如那岁月的故事,一节节添加,便成如今的美感。树投下来的影子,刚好遮在母亲身上。日头的微光,透过树枝,母亲的影子有了光芒。   日头的光晃了我的眼。哦,母亲是树,树是母亲。  光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新课标同时强调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体现融合教学。根据新课标相关思想与理念,结合苏州评弹表演专业特色,明确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目标,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注重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素养,组建有专业教师参与的信息技术课程教研共同体,助力新课标在艺术类专业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新课标;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外部治理环境利好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五年制高职尚未作为一种独立学制、省级政府层面统筹不够、业务部门指导服务力度有限等外部原因,加之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水平提升缓慢,五年制高职校治理成效仍有提升空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五年制高职校身份认定,省级政府层面加强统筹协调,业务部门强化指导与服务制度机制建设;学校明确高职定位、执行办学标准,强化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任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已经成为各个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产教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可以推动企业的经营发展,促进企业产业升级。本文深入分析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缘起、存在的不足,以及机制保障建设,并以宜兴高职校中超利永紫砂文化产业学院为
摘要:学科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学科切口,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学科方式。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路径包含三个方面:基于立德树人指向,拓宽语文学科的价值属性;凸显儿童生命需要,实现多种维度的关联整合;交互反馈贯穿全程,构建开放融通的育人场域。  关键词:语文教学;育人价值;学科育人;关联;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
摘要: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改革。遵循“适合的教育”和促進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要求,徐州市第一中学的育人路径从“有选择的特需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关注特需”的“六全育人”,较好地处理了学校育人过程中有为与有效、共性与个性、系统与要素、检视与成长的诸多关系,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效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育人方式;特需教
曾经我是一座矿井,被人掏走了金矿。  许多年了,没人来看我,寂静的空让我害怕。  我感到了寒冷,好在泥土给了我温暖。  我因此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感受黑夜的辽阔,收集星光是我生命中最后的乐趣。收集得多了,我仿佛自己也变成了光,变成了一弯新月,在草地上坐禅。  我从不知疲倦,我默默向蚊虫学习经文,我的内心越来越澄明,最后别人看到的是我一万缕明媚的心思,一一发了芽,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别人都说我满
熬过无人可知的黑夜。   眼前是金灿灿的目光,普照新的一天。   曦光撕開紧裹的雾霭,褪尽一夜露水,光洁的身体,才是朗朗清亮的理由。   万物都进入各自的角色。   天地可鉴。   又是相逢时刻,所有的表情都在梦醒的那一刻,亮了。   要经历怎样的辗转和酝酿,才能踏上雄鸡高亢的点子,有既定的轨道和速度。   所谓坦途,是穿越尘土的脚步,把好梦留在晚间。   由东海出浴,再爬上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