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在小儿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ldb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在小儿冠状动脉瘘(CA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诊断CAF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年龄1.2 ~6.0岁,平均(3.2±1.5)岁;男12例,女10例.其中9例患儿行手术治疗,13例患儿行介入治疗.所有患儿行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下DSCT血管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以手术或传统心血管造影(CCA)结果为标准计算CT诊断CAF的准确性,同时记录辐射剂量.2名观察者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儿的CT图像均为可诊断图像,主观评分为(2.6±0.7)分,2名医师的评价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5,P<0.05).DSCT血管成像共诊断25处CAF,诊断准确率为100%,包括右冠状动脉瘘13例(59.1%),左冠状动脉瘘8例(36.4%),左、右冠状动脉瘘1例(4.5%).4例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瘤形成.平均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25 ±4)mGy·cm和(0.25±0.07) mSv.结论 低剂量DSCT血管成像可作为一种准确可靠的诊断小儿CAF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狭窄X线引导下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搜集自体AVF狭窄的患者24例,通过经皮穿刺血管内介入造影和治疗,观察狭窄段数目、位置及相应的治疗方式,应用K-M曲线分析AVF介入治疗后的半年开放率.结果 入组24例患者中,12例AVF存在2处狭窄,2例存在3处狭窄,其余患者内瘘有1处狭窄,共40处狭窄.狭窄多位于吻合口附近及内瘘静脉透析用穿刺段,占狭窄总个数的
目的 探讨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在不同b值条件下乳腺病灶信噪比及信号强度比的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7例乳腺良恶性非囊性疾病患者资料,共有106个病灶,其中恶性病灶44个、良性病灶62个.患者术前均行3.0 T MR DWI检查,b值分别采用0、400、800、1 000 s/mm2.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并观察测量不同b值下病灶的信噪比(SNR)及良、恶性病灶的信号强度比
目的 评价对吻式支架置入术治疗双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恶性肿瘤所致的双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均有不同程度双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的症状和体征.所有患者均采用2枚适宜规格的支架行对吻式置入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其中1例伴静脉血栓形成,先行导管局部溶栓治疗后再行支架置入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并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复发.结果 17
患者25岁,因停经2个月余,下腹隐痛1个月余,于2011年11月22日就诊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妇产科.妇科检查:宫颈无举痛,后穹隆无触痛,子宫正常大小,双侧附件未触及异常.尿妊娠试验(+),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0.8 cm,左侧附件2 cm×3 cm,盆腔少量积液;以腹痛待查,早孕,异位妊娠待除外,盆腔积液收入院.患者为河南籍,8年前定居天津,无职业,其配偶为沙土类货车司机.3年前顺产一子,身体
期刊
目的 探讨美国医学研究院( IOM) 2009年推荐的单胎妊娠妇女(单胎孕妇)孕期增重范围是否适合于中国孕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至12月和2009年1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糖代谢正常足月单胎孕妇473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005年1964例,2009年2772例.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分成3组:BMI< 18.5 kg/m2为低BMI组,465例;BMI 18.5 ~24
腹壁纤维瘤病,又称腹壁韧带样瘤或硬纤维瘤,是一种来源于腹壁筋膜或肌腱膜组织的良性肿瘤,较为少见[1].多见于生育期妇女,特别是经产妇.随着腹壁切口内异症发病率的增加,临床上更应重视对剖宫产等术后腹壁切口处包块的诊治.现就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两例腹壁大包块的诊治分析进行报道,并对其与腹壁切口内异症的鉴别诊断进行探讨.一、临床资料例1 35岁.孕2产2,末次月经为2011年8月16日,剖宫产术后42个月
期刊
患者 男,40岁.因双下肢乏力、麻木伴上腹部皮肤麻木2个月余于2012年10月29日就诊.患者肋弓水平以下躯干部及双下肢皮肤感觉减弱,下肢肌力约Ⅳ级,颈腰椎及双侧髋关节活动正常.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双侧踝阵挛、双侧巴宾斯基征均阴性.全身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影像表现:CT示T2~6椎管内等、略高密度软组织影(参照邻近肌肉组织),沿左侧椎间孔向外生长,并在左侧椎旁间隙形成软组织肿块,左侧椎间孔无扩大,骨
期刊
子宫发育畸形又称苗勒管发育畸形,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类型子宫发育畸形的治疗方案不同,因此,对子宫发育畸形类型的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MRI对于诊断子宫发育畸形独具优势,现就子宫发育畸形的发生机制及MRI诊断子宫发育畸形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一、子宫发育畸形的发生机制1.胚胎学:人类胚胎发育至第6周时,有一对中肾管和一对中肾旁管(苗勒管).女胎的生殖腺分化为卵巢,因无雄激素
期刊
双重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1 B( dual-specificity tyrosine-phosphorylation regulated kinase 1B,Dyrk1B;又称Mirk)基因定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的q12~q13.11,是一种特异性的双链酪氨酸磷酸化激酶[1],最初是从结肠癌细胞株[2]和人类睾丸组织中[3]分离出来的.Dyrk1B可在翻泽过程中完成自身磷酸化,并同时有磷酸
期刊
对不孕症患者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时,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至关重要,但不孕症患者个体对卵泡刺激素(FS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hCG等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不尽相同.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与人类生殖密切相关的FSH受体(FSH receptor,FSHR)和ER等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对COH和IVF结局的影响[1-5].本文就与COH及IVF-ET中卵巢反应性相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