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与人味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02306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老朋友发达了,邀我到他家做客。一进门,大客厅墙上一幅书法作品赫然入目———“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知我喜欢书画,他要我给个评价。我淡淡说“好字好字”,就岔开了话题。字是好字,那其他呢?不好说,但心中已然存疑———从古到今是不是有完人姑且不论,即使有,俺们凡人怎样“法”,“法”得了吗?不过,气倒是必须要养的。然而,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该养什么气呢?正气、志气、浩然之气,固然要养,但最该养的是人气,养足人气才是根本———人气是做人的底气。
  人气的本意是指人体的气味或气息,引申义非常宽泛,但都不是今天常用的人气指数那个“人气”。当下一些人,不择手段追逐人气指数(其实是名气和利益),忽略了自身人气的集聚和修炼,结果往往是人气指数上去了,人气却越来越淡薄。
  老百姓一般不说人气,而说人味。早年我下乡,一开始和农民有隔膜。一乡村教师对我说,你身上的人味和人家不同,怎么能和睦相处?我问,农民的人味是啥?他说:太阳的味道。在经过几个月日晒雨淋的艰辛劳作之后,我身上终于有了太阳的味道。我和农民的人味区别就不大了,自然而然就和他们成了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气息,可以交叉混杂互相融汇,可以互补也可以互减:和襟怀坦荡的人在一起会滋生阳气,和悲观的人在一起会产生晦气,和牢骚满腹的人在一起则难免散发戾气。
  在一些偏远的乡村,中青年都到外面打工了,人烟稀少。然而,一些老房子,只要有人住,哪怕是老叟孩童,年头再久也不会倒,因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对建筑有保护作用。而那些人去屋空的老房子,时间一长,再结实也会坍塌成斷壁残垣。房子看起来是靠梁柱立起来的,其实是靠人的气息支撑的,人气养人也养物。
  抗日战争时期,画家林风眠在重庆嘉陵江边的一座仓库里隐居七年。他自己买菜、生炉子、烧饭、洗衣、做卫生。屋里几乎没有啥陈设,仅有的一张木桌上,既有菜刀、砧板、油瓶,也有纸笔墨砚,真是生活与艺术杂处,凡俗与雅致并存。有人大惑不解。林风眠说:“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必须体验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生命活力。”林先生的做法,比起今天某些所谓的大师,舞文弄墨前必斥退左右,焚香净口,布置气场等故作神秘的做派,要朴素自然得多,人气充盈得多,其作品也就高妙得多。
  是的,人气来源于地气。我向来敬畏前面提到的“完人”,但却说不上有多喜欢,总觉得其“神气”太重而人气欠缺。前不久,笔者的一个老领导患了抑郁症,让人唏嘘不已。几十年里,他太看中仕途升迁了,把自己变成一个官场动物,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七情六欲不溢于表,谨小慎微得像初进荣国府的林黛玉,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且大多数时间,他都在琢磨人,活得很累也很乏味。退下来后,竟没一个朋友———因为他连扑克牌也不会打。他也不会买菜煮饭干家务。连孙子也不喜欢他,因为他不会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如此缺少人气,不抑郁才怪。
  人气是先天的元气,丢了人气也就伤了元气。因此,在气养人的同时,人也要养气,这就是古人说的“养气自守”。养什么气?我以为最该养的是真气,引申开来,就是养天真之气、本真之气、率真之气。一个人这样的“真气”多了,思想会单纯朴实,心境会开阔旷远,日子会有滋有味,就会有大气度大气量;一个社会这样的“真气”多了,必会多正气与和气,被破坏了的风气也会随之改观。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微信圈里热传一则反映日本老年社会现状的帖子———《如果今早我没有拉开窗帘,麻烦您帮我料理后事》,说的是一位91岁的独居老奶奶伊藤千惠子,担心自己死后不能及时被人发觉,拜托邻居每天早晨看一眼她的窗帘是否拉开。  伊藤千惠子居住的小区建于上世纪60年代,曾是东京最大的社区。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小区往昔的欢腾热闹已不复存在,到处是乏人照料、生活孤独的老年人。甚至每年夏天高温时段,这里都有独居老
期刊
前不久,一家大型国企为新进的大学生、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我受邀主讲阅读。我开宗明义,希望有积极互动,作为一位不敢夸口经验丰富,但至少教训不少的“资深”阅读者,我会针对听者的具体要求,给出自己的经验分享———我交过的“学费”,大家可以免交或少交一些。可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现场的冷遇,让人沮丧。  正式开讲前,我做了个口头调查:平均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书的,请举手!举手者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大概可以断言
期刊
前些天我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为一大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所感动。  一段时期,美丑颠倒,美被异化了。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的、穿得越来越少的、出乖露丑不知羞耻的……这类人走红网络、荧屏和舞台,统被称为“美”而被生活中的青少年所盲目拥趸和效法。一首题为《最美》的歌,也沉醉于“你发脾气时翘起的嘴”,说这乃是“我眼中”的“最美”……  这里有一个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问题。人
期刊
赵德汉,是影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国家某部委的处长,墙壁间床垫下满屋都是整捆整捆的百元大钞,贪污受贿超过2.3亿元。刘旗,可谓现实中的“赵德汉”,曾担任重庆市发改委资金平衡处处长,涉嫌共同受贿2.57亿元,单独受贿440万元。他们都被称为“小官巨贪”的典型。  我以為赵德汉与刘旗未必就是“小官”。他们都是正处级,若以官衔而论,是与县长和县委书记平级的,只要再上半个台阶,他们就可进入“高干”行列,把他
期刊
节日里亲朋好友及学生们来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教育方面的信息。闺蜜琴随口说了句“年轻同事的孩子没考上幼儿园”,我就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了:“幼儿园入园考”这种奇葩现象,不知道全世界还有多少国家和地区会如此?  看我满脸痛苦,沙发对面的琳开了口:“幼儿园没考上不奇怪,我一个同事说她亲戚的孩子考上幼儿园了,因为家长面试没过,孩子没能入园。”看我一脸疑惑,琳继续解释:“人家那幼儿园还得看父母的
期刊
时常发现身边有一些偏执而又矛盾的年轻人:  他们好像对这个社会有点“怨气”,觉得许多事情“不单纯”“有内幕”。看到好人好事,会阴阳怪气地说“没准是为了追名逐利”;看见街头执法,会先入为主地断定“城管没一个好人”;见到有人走红,就要揣测一番“背后的金主是谁”……他们总在怀疑,怀疑每个事件背后的动机。  然而这些年轻人似乎又很相信一些所谓的“良言”。听到别人说“读书没用,远不如搭人脉、搞关系”,他们会
期刊
日本很久以前在摄津有个孝子,他听说有一个人被称做“信州第一孝子”,便慕名前去拜访。当他来到该地,信州第一孝子刚好外出砍柴不在家,于是他就在门口等着。过了一会,信州孝子背着一堆木柴回来了。  只见信州孝子的母亲赶忙迎向前去,帮儿子将木柴卸下来,接着还为他脱下鞋子,提水为他洗脚。更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这位号称“信州第一孝子”的儿子,竟然就这样接受老母亲为他做这一切,摄津孝子看在眼中实在觉得不可思议。于是
期刊
关于相对论,爱因斯坦曾自嘲:“我小时候智力迟钝。普通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大都完成于童年,我到了成年才考虑这个问题。成人思考小孩子的问题,当然要深入和成熟一些。”  话挺俏皮,什么意思呢?原来小孩子看事物只看表象;成人则能从表象“看”出复杂来;或者说,小孩子只是感性地认识事物,成人则能理性地了解事物,进而研究事物。  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跟众多孩子一样,脑子里的时间,无非是年月日,一天又一天;空间
期刊
苏州一家护理院为激励子女前往探望老人,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这不禁令让我们直面一个问题———孝道(到底)存在于哪?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开篇四句,最先引出一个“孝”字。再回首,有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性要求,有汉代察举征召制下的
期刊
什么是讀书人呢?民国时期杨玉清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写道:“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混官做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更不是读书人。”  那么,何为真正会读书的人呢?从整体而论,读书有会读与不会读之分。不言而喻,那些仅仅追求记问之学,读书时心不在焉、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书读完以后,也都抛之九霄云外了,这当属不会读书人之列。那么,凡是会读书的人,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