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要求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要精心研究教书育人艺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注重课程和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平台。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虽有明确的导向,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探寻各种可能有意义的答案,而为使用者留下了很大的创造性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大家各自的特长,指导其今后的生活信念。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其学习内容不一定全部是有定论的知识,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对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要通过提供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树立生活勇气的范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总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整合。
  
  二、加强教与学的师生互动
  
  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因此,如何将教学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着力研究的问题。新的教学观下,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五年级下《男生女生》一课教学为例,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比赛活动,让男女学生比赛穿针。结果,女生在相同的时间比男生多穿10根。接着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日常体育活动中的男女生比赛跑的情况,问大家比赛的结果会是如何?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快地使学生认识到男女生之间的不同之处,也开始思考男女生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接着,教师让男女生合作进行穿针比赛,结果速度自然比男生单独进行快得多,大家也自然明白合作的好处。教师这种不将自己的观点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情境创设解决问题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内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把教科书中的概念、规则、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的主体生成,因而教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要采取开放式、对话式、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来拓宽学习领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如在学习《节约光榮,浪费可耻》一课后,联系实际让学生对使用零用钱的情况进行计算,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角钱,全班共51人,每天浪费多少元?每月(按30天计算)共浪费多少元?每年(按365天计算)共浪费多少元?如果全国小学生按2000万人计算,全年共浪费多少元?通过计算,如果全国小学生每人每天浪费1角钱,全年就会浪费7亿3千万元。在同学们感到非常惊讶的同时,教师又让学生想象,这7亿多元可以用来干些什么?同学们展开想象,有的说,可以建造几千所希望小学;有的说,可以支援灾区;有的说,可以捐给国家造航空母舰,巩固国防……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自主道德认知,从而有效地实现自我道德内化。
其他文献
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以鲜活的生命和丰富的情感。  一、在趣味中唤醒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事实上,当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时,学习就会变成他们的一种特殊享受、变成他们的一种精神需要,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责任就是要激发
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使人全面发展。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当今优质优教的偏见,某些学校仍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中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分数高的被冠以“优生”之名,分数低的被贴上“差生”标签。这一评价是十分片面的,也是不应该提倡的。    一、用信心打造人才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们更新学生评价观提出了一条新思路。研究认为,人不是具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
阐述了土木工程类工程实践与力学实验融合的必要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列举实例诠释了应多加强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互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力学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
一、缩短师生距离。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放开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
在分析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泛期刊学"的概念和定义,并对其属性、研究任务和内容,以及学科特点做了论证.
从6个方面论述了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1)发挥学术导向作用,大灾面前的快速反应;2)净化学术园地,预防和揭露科学不端行为;3)传播科普知识,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4)正确认识期刊的评价
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形成,与这个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在此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采取了如下的方法:  一、在泛读中驰骋想象  泛读不仅要再现课文身表现的情景,更要深刻
保持编辑的独立性一直是国内外科技期刊遵循的基本准则。从《加拿大医学会杂志》编辑决策受到干扰、主编被无端解雇、编辑的独立性受到侵犯这一典型事件,探讨编辑独立性的含义
新时期的教学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首先在教学管理上要“以人为本”。笔者试图从“以人为本”中“人”的发展的角度浅析这一管理理念的目的,即管理要达到开发人、创造人、提高人和完善人。    一、管理行为中“权治”到“情治”的转变    以往,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通常侧重于“领导说了算”,校长“唯权至上”,无视教师的感受,工作没有商量的余地,常常由于忽视教育管理的人文因素而造成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束缚甚至
在开展公路工程涵洞施工工作的过程中,积极采用钢波纹管的施工工艺手段,将能够有效缓解和减少涵洞结构受到的破坏。对此,针对公路钢波纹管涵洞施工的连接和拼装施工技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