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难点突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就初中生物课程的特点,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策略很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水平加以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多种,便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作为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教学难点 突破策略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评价课堂是否成功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能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有些难点则不一定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来定。一般情况下,使大多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要想出有效的策略加以突破,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透彻,还会给相关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根据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一、形象直观法
由于抽象知识造成的难点,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教学加以解决。
1.精选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
“耳与听觉”一节中,学生很难理解耳蜗内有一种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即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声波引起的振动转变成与听觉有关的信息。通过播放一段科普纪录片后,眼见为实,直观的视频或动画使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接受,而且很难遗忘。
2.制作简单模型,形象生动。
想要了解尿液的形成必须要先认识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肾单位”。如果能自制一个肾单位的模型(如左下图),再结合书中模式图,配以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则形象生动,可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再比如: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我也做过右上图这样一个模型,学生通过自制的模型,可直接体会胸廓体积的变化与肺体积的变化关系,虽不太明白其中物理学原理,但是很直观。
3.利用现成模型,直观介绍。
眼球的结构很复杂,利用现成的“眼球”模型剖析介绍,比直接对着挂图识别效果要好。而且学生经历一个拆装模型的学习过程,能够达到“做中学”的效果,增长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心脏的结构也很复杂,利用“心脏”的模型对照书本图片,按层次逐一认识,心脏的四个腔,瓣膜的存在,左心室的壁最厚,以及与心脏相连的血管,这些内容都无需多加解释,一目了然。教师只需多加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并及时归纳总结。
4.实物接触,亲身体验。
在“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一节中,长骨及关节适于支持与运动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课堂上如果能带些猪的长骨或鸡的长骨(要保留长骨两端或一端的关节软骨),展示两骨之间活动的连接(关节),这样教学会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会慢慢地留意身边的生物学,树立起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
5.图片对比,清晰可见。
关于“血液”的学习,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是本节的难点。对照图片:明显发现血液颜色上的差别。然后去分析颜色不同的原因,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分析主要的血管中的血液类型,动脉血与动脉,静脉血与静脉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逐一解决教学难点。
6.设计板书,归纳总结。
板书的作用有很多,可建立知识框架,突出重点。也可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设计好每节课的板书也很重要。比如: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转变的原因分析,用板书图示并用红蓝粉笔标出血液成分的变化,效果非常好。
再如: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中最后一个环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们往往先复习花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花是怎么结出果实的。由于结构名称特别多,建立起来的往往是瞬时记忆,容易遗忘,学习后可及时以板书形式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后来的练习中还可作解题参考,通过反复巩固,形成长期记忆,难点自然不难了。
二、实验探究法
1.模拟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模拟实验中,可以通过物理装置来探究出近视形成的两大原因:一是晶状体的凸度过大,二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对于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来探究近视的原因,教师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能设计好表格,否则学生操作时目的不明确,很难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
2.演示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唾液的消化作用”虽不是重点,但如果没有实验的探究,學生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没有事实根据。我们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为节省时间)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对照实验,展示最终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刻集中起来。发现:加了稀释唾液的淀粉溶液遇碘未变蓝,而加等量清水的淀粉溶液遇碘变蓝。再通过分析现象,得出最后的结论。
3.分组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分组实验时前要指导到位,分工明确,实验时要适时点拨,实验后要及时分析现象,得出结果。如“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同学们都能看到流动的血液,但要分清流动方向相反的两条血管哪条是静脉哪条是动脉就比较困难。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就要将前后知识相联系:显微镜下的看到的是倒像;小鱼的心脏在头部下方;你把小鱼的头朝左,其实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小鱼头是朝右的;如果血流向右,就代表流向头部,那就是静脉,相反血流向左,即流向尾部,那就是动脉。
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诱导启发讲解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剖析教学难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难点可迎刃而解。
三、分解难点法
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难点分解为几个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各个击破,最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突破难点,这种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十分有应用价值。如在讲血液循环的途径时,把它分为心脏的结构;与心脏相连的主要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具体途径;毛细血管的功能;在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及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这两处发生的物质交换来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最终明白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的关系等几个问题来分析研究,最后进行综合。这样,通过化整为零,使学生感受不到复杂问题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四、联系生活法
生产生活实际是生物学知识的来源,也是生物学知识价值的归宿。有些生物学知识概念一旦脱离了实际就更显得深奥玄妙莫测,成为难点。解决这些难点的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是密切联系实际,加深对这些知识概念的理解。如:糖拌西红柿时会流出大量汁液来,为什么?激发进一步探讨:在什么情况下细胞失水?在什么情况下,细胞吸水?再联系生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医院里用的是0.9%的生理盐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相关的事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
五、针对性练习法
通过针对性练习能发现学生对知识难点是否理解透彻,是否能灵活运用。比如:针对“几种常见的人体激素的主要功能”这一难点,利用例题比较剖析,化解难点。
例题:甲、乙两患者都为成年人,症状如下表:
甲患者和乙患者,两人的病因不同,乙患者是由于幼年时期哪种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性激素
这条题目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的了解。通过类似的针对性练习,知识便可化难为易。
有效突破难点的策略也不仅于此,有些难点还需要多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运用,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最感兴趣的切入点出发,选择最实用、最高效的突破难点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教学难点 突破策略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评价课堂是否成功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能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有些难点则不一定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来定。一般情况下,使大多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要想出有效的策略加以突破,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透彻,还会给相关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根据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一、形象直观法
由于抽象知识造成的难点,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教学加以解决。
1.精选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
“耳与听觉”一节中,学生很难理解耳蜗内有一种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即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声波引起的振动转变成与听觉有关的信息。通过播放一段科普纪录片后,眼见为实,直观的视频或动画使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接受,而且很难遗忘。
2.制作简单模型,形象生动。
想要了解尿液的形成必须要先认识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肾单位”。如果能自制一个肾单位的模型(如左下图),再结合书中模式图,配以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则形象生动,可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再比如: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我也做过右上图这样一个模型,学生通过自制的模型,可直接体会胸廓体积的变化与肺体积的变化关系,虽不太明白其中物理学原理,但是很直观。
3.利用现成模型,直观介绍。
眼球的结构很复杂,利用现成的“眼球”模型剖析介绍,比直接对着挂图识别效果要好。而且学生经历一个拆装模型的学习过程,能够达到“做中学”的效果,增长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心脏的结构也很复杂,利用“心脏”的模型对照书本图片,按层次逐一认识,心脏的四个腔,瓣膜的存在,左心室的壁最厚,以及与心脏相连的血管,这些内容都无需多加解释,一目了然。教师只需多加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并及时归纳总结。
4.实物接触,亲身体验。
在“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一节中,长骨及关节适于支持与运动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课堂上如果能带些猪的长骨或鸡的长骨(要保留长骨两端或一端的关节软骨),展示两骨之间活动的连接(关节),这样教学会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会慢慢地留意身边的生物学,树立起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
5.图片对比,清晰可见。
关于“血液”的学习,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是本节的难点。对照图片:明显发现血液颜色上的差别。然后去分析颜色不同的原因,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分析主要的血管中的血液类型,动脉血与动脉,静脉血与静脉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逐一解决教学难点。
6.设计板书,归纳总结。
板书的作用有很多,可建立知识框架,突出重点。也可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设计好每节课的板书也很重要。比如: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转变的原因分析,用板书图示并用红蓝粉笔标出血液成分的变化,效果非常好。
再如: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中最后一个环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们往往先复习花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花是怎么结出果实的。由于结构名称特别多,建立起来的往往是瞬时记忆,容易遗忘,学习后可及时以板书形式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后来的练习中还可作解题参考,通过反复巩固,形成长期记忆,难点自然不难了。
二、实验探究法
1.模拟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模拟实验中,可以通过物理装置来探究出近视形成的两大原因:一是晶状体的凸度过大,二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对于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来探究近视的原因,教师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能设计好表格,否则学生操作时目的不明确,很难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
2.演示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唾液的消化作用”虽不是重点,但如果没有实验的探究,學生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没有事实根据。我们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为节省时间)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对照实验,展示最终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刻集中起来。发现:加了稀释唾液的淀粉溶液遇碘未变蓝,而加等量清水的淀粉溶液遇碘变蓝。再通过分析现象,得出最后的结论。
3.分组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分组实验时前要指导到位,分工明确,实验时要适时点拨,实验后要及时分析现象,得出结果。如“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同学们都能看到流动的血液,但要分清流动方向相反的两条血管哪条是静脉哪条是动脉就比较困难。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就要将前后知识相联系:显微镜下的看到的是倒像;小鱼的心脏在头部下方;你把小鱼的头朝左,其实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小鱼头是朝右的;如果血流向右,就代表流向头部,那就是静脉,相反血流向左,即流向尾部,那就是动脉。
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诱导启发讲解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剖析教学难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难点可迎刃而解。
三、分解难点法
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难点分解为几个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各个击破,最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突破难点,这种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十分有应用价值。如在讲血液循环的途径时,把它分为心脏的结构;与心脏相连的主要血管;体循环和肺循环具体途径;毛细血管的功能;在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及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这两处发生的物质交换来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最终明白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的关系等几个问题来分析研究,最后进行综合。这样,通过化整为零,使学生感受不到复杂问题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四、联系生活法
生产生活实际是生物学知识的来源,也是生物学知识价值的归宿。有些生物学知识概念一旦脱离了实际就更显得深奥玄妙莫测,成为难点。解决这些难点的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是密切联系实际,加深对这些知识概念的理解。如:糖拌西红柿时会流出大量汁液来,为什么?激发进一步探讨:在什么情况下细胞失水?在什么情况下,细胞吸水?再联系生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医院里用的是0.9%的生理盐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相关的事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
五、针对性练习法
通过针对性练习能发现学生对知识难点是否理解透彻,是否能灵活运用。比如:针对“几种常见的人体激素的主要功能”这一难点,利用例题比较剖析,化解难点。
例题:甲、乙两患者都为成年人,症状如下表:
甲患者和乙患者,两人的病因不同,乙患者是由于幼年时期哪种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性激素
这条题目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的了解。通过类似的针对性练习,知识便可化难为易。
有效突破难点的策略也不仅于此,有些难点还需要多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运用,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最感兴趣的切入点出发,选择最实用、最高效的突破难点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