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的4月三毛应着心底对撒哈拉大沙漠的“乡愁”拖着繁多的行李第一次踏上了名为阿雍的土地。未知的流浪即为冒险,这不是她第一次随心所欲的任性而为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荷西,主动担当起了骑士的职责,为这位敢于冒险的公主殿下披荆斩棘,保驾护航。人遇到真爱的几率是非常小的,许多人终其一生寻找爱侣往往只落得个凑合。当荷西听到三毛要独闯撒哈拉时,毅然决然地辞去西国的工作,跟随着她的心先到了撒哈拉为她铺路。当你投身于某事时,身边有一人相伴是极大的慰藉。此后三毛便决定了与这个男人相伴一生,而恶劣残酷的自然风貌倒是在真爱的面前显得可爱起来了。
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着属于它的神秘故事,撒哈拉的故事。这是一本既能让你捧腹大笑又能让你热泪盈眶的书。《沙漠中的饭店》让我感慨原来婚姻可以这么有趣,三毛欺负荷西不懂中国食材扯出一大堆看似一本正经的谎哄骗他。什么“春雨粉丝”,“尼龙线粉丝”,“复写纸饭卷”真的是让人佩服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让人羡慕三荷二人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沙漠观浴记》中荷西为满足三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载着她去往勃哈多海湾偷看撒哈拉威女人是如何清洗內部身体的。被发现后逃跑,闹出沙漠里一个东方女人到处偷看别人洗澡的笑话。《素人渔夫》里夫妻俩为了改善生活跑去海边捕鱼。鱼倒是捕了一堆,但是因卖鱼毫无经验,没有卖出一个好价钱。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天的收入在晚上偶遇荷西上司和洗衣机洗坏收账单子后归结为零。在沙漠艰苦生存条件的逼迫下,懂得“生活的艺术”的三荷二人使这干燥到枯死的沙漠生活有滋有味,折煞旁人。然而沙漠毕竟是沙漠,狂野,暴躁,放荡不羁,为所欲为才是它平静外表下真实的样子。其中有两个故事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每当回想起来,胸口还是隐隐作痛。
《沙巴军曹》讲述了一位军曹的故事。一位直到死去才从墓碑上得知名字的军曹。这是个悲惨的男人。他所带的一个营因水源问题与当地的撒哈拉威人起了冲突。在一个安静而祥和的夜里,全营在香甜的睡梦中被一帮激进的撒哈拉威人乱刀砍死。其中就有他年幼的弟弟,而他因为醉酒倒在营外躲过一劫。说是躲过一劫,这其实是最为严重的惩罚吧。背负着所有兄弟乃至亲人被屠杀的重创苟活着,虽说肉体还在,灵魂却是当时被死神一同收走了。十六年前的醉酒是寻欢作乐,十六年后的醉酒是逃避现现实。酒精麻痹自己,行尸走肉的活着。我不知道他怎么能待在这片毁灭希望的悲伤之地长达十六年,居住着的撒哈拉威人都是他的仇人,他恨他们。生活有时候比剧本的情节还要让人意想不到。最后为保护一群年幼的撒哈拉威孩子,他以身为盾死在可怖的炸弹之下。这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人性的本能战胜了仇恨。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沙巴一定是这样想的。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大海啸灾难,日本百姓死伤惨重。大片中国网友隔着手机屏幕发表着“大快人心”的评论。千篇一律地响应着“死得好”的欢呼。但有一位网友的评论却直击我的心灵。他这样写道:“你可以不去原谅,因为你是个中国人。但是你不能蔑视生命,因为你还是个人。”沙巴最后不仅没有蔑视生命反而为了延续他人的生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沙巴的境界啊!我向沙巴军曹致敬!
《哑奴》又是一个读完泪止不住往下流的故事。哑奴没有名字,是阿雍当地大财主的奴隶兼财产。这里的撒哈拉威人不见得有多文明,支配奴隶倒是很有一套,真是可笑啊。因为种族不同,所以阶级不同。因为肤色不同,所以身份不同。我不知道哑奴一家是一同被绑来以拴住哑奴的身心,还是他与众多奴隶中的她结缘便在此安家的相互慰藉。不论何种,他的家永远是他悲惨的生命中绽放的娇艳花朵。哑奴是一位值得尊敬且知恩图报的人。即使他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低人一等的,他的人格魅力却高于绝大多数的撒哈拉威人。善良的三毛给服侍她的哑奴的孩子塞了两百块。没过几天,被哑奴找上门来还款。他一定是通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三毛的家吧。哑奴用手语回应“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这智慧话语的背后有多少无奈和辛酸。他是百分百地奉献家庭,不为自己留一点私心。他不是没有想过去拥抱自由吧。但是他有热爱的家庭,他有深爱的妻子和儿女,他不能为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把整个家庭推向危险的深渊。本以为哑奴家的日子就能这样不好不坏的过着吧,可这里是沙漠啊,事情总不能随你意。因为技多活好,哑奴被财主卖去了茅里他尼亚。他反抗了奴隶主,抱着三毛塞给他的大毯子和钱飞快的往家奔去,把东西塞给了妻子才任由奴隶主处置。大概奔跑的时候是他离自由最近的时候吧,这一次恐怕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真正随心所欲。读完,泪不停地流淌。唾弃这不知为何时兴起的奴隶制度。倘若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哑奴一定会拥有灿烂而光辉的一生吧。
1979年,摩洛哥和平进军西属撒哈拉,本已动荡不堪的阿雍更是危机四伏。三毛与荷西搭上了离开了阿雍小镇的飞机。离开了这个充满无限魅力奇迹与感动的撒哈拉。人走了,故事还在继续。流浪的行者已重新出发,遗留的故事化成沙随风消逝在无垠的撒哈拉。
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着属于它的神秘故事,撒哈拉的故事。这是一本既能让你捧腹大笑又能让你热泪盈眶的书。《沙漠中的饭店》让我感慨原来婚姻可以这么有趣,三毛欺负荷西不懂中国食材扯出一大堆看似一本正经的谎哄骗他。什么“春雨粉丝”,“尼龙线粉丝”,“复写纸饭卷”真的是让人佩服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让人羡慕三荷二人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沙漠观浴记》中荷西为满足三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载着她去往勃哈多海湾偷看撒哈拉威女人是如何清洗內部身体的。被发现后逃跑,闹出沙漠里一个东方女人到处偷看别人洗澡的笑话。《素人渔夫》里夫妻俩为了改善生活跑去海边捕鱼。鱼倒是捕了一堆,但是因卖鱼毫无经验,没有卖出一个好价钱。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天的收入在晚上偶遇荷西上司和洗衣机洗坏收账单子后归结为零。在沙漠艰苦生存条件的逼迫下,懂得“生活的艺术”的三荷二人使这干燥到枯死的沙漠生活有滋有味,折煞旁人。然而沙漠毕竟是沙漠,狂野,暴躁,放荡不羁,为所欲为才是它平静外表下真实的样子。其中有两个故事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每当回想起来,胸口还是隐隐作痛。
《沙巴军曹》讲述了一位军曹的故事。一位直到死去才从墓碑上得知名字的军曹。这是个悲惨的男人。他所带的一个营因水源问题与当地的撒哈拉威人起了冲突。在一个安静而祥和的夜里,全营在香甜的睡梦中被一帮激进的撒哈拉威人乱刀砍死。其中就有他年幼的弟弟,而他因为醉酒倒在营外躲过一劫。说是躲过一劫,这其实是最为严重的惩罚吧。背负着所有兄弟乃至亲人被屠杀的重创苟活着,虽说肉体还在,灵魂却是当时被死神一同收走了。十六年前的醉酒是寻欢作乐,十六年后的醉酒是逃避现现实。酒精麻痹自己,行尸走肉的活着。我不知道他怎么能待在这片毁灭希望的悲伤之地长达十六年,居住着的撒哈拉威人都是他的仇人,他恨他们。生活有时候比剧本的情节还要让人意想不到。最后为保护一群年幼的撒哈拉威孩子,他以身为盾死在可怖的炸弹之下。这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人性的本能战胜了仇恨。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沙巴一定是这样想的。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大海啸灾难,日本百姓死伤惨重。大片中国网友隔着手机屏幕发表着“大快人心”的评论。千篇一律地响应着“死得好”的欢呼。但有一位网友的评论却直击我的心灵。他这样写道:“你可以不去原谅,因为你是个中国人。但是你不能蔑视生命,因为你还是个人。”沙巴最后不仅没有蔑视生命反而为了延续他人的生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沙巴的境界啊!我向沙巴军曹致敬!
《哑奴》又是一个读完泪止不住往下流的故事。哑奴没有名字,是阿雍当地大财主的奴隶兼财产。这里的撒哈拉威人不见得有多文明,支配奴隶倒是很有一套,真是可笑啊。因为种族不同,所以阶级不同。因为肤色不同,所以身份不同。我不知道哑奴一家是一同被绑来以拴住哑奴的身心,还是他与众多奴隶中的她结缘便在此安家的相互慰藉。不论何种,他的家永远是他悲惨的生命中绽放的娇艳花朵。哑奴是一位值得尊敬且知恩图报的人。即使他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低人一等的,他的人格魅力却高于绝大多数的撒哈拉威人。善良的三毛给服侍她的哑奴的孩子塞了两百块。没过几天,被哑奴找上门来还款。他一定是通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三毛的家吧。哑奴用手语回应“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这智慧话语的背后有多少无奈和辛酸。他是百分百地奉献家庭,不为自己留一点私心。他不是没有想过去拥抱自由吧。但是他有热爱的家庭,他有深爱的妻子和儿女,他不能为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把整个家庭推向危险的深渊。本以为哑奴家的日子就能这样不好不坏的过着吧,可这里是沙漠啊,事情总不能随你意。因为技多活好,哑奴被财主卖去了茅里他尼亚。他反抗了奴隶主,抱着三毛塞给他的大毯子和钱飞快的往家奔去,把东西塞给了妻子才任由奴隶主处置。大概奔跑的时候是他离自由最近的时候吧,这一次恐怕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真正随心所欲。读完,泪不停地流淌。唾弃这不知为何时兴起的奴隶制度。倘若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哑奴一定会拥有灿烂而光辉的一生吧。
1979年,摩洛哥和平进军西属撒哈拉,本已动荡不堪的阿雍更是危机四伏。三毛与荷西搭上了离开了阿雍小镇的飞机。离开了这个充满无限魅力奇迹与感动的撒哈拉。人走了,故事还在继续。流浪的行者已重新出发,遗留的故事化成沙随风消逝在无垠的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