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问是师生对话很重要的方式.为了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把握追问的时机和方式,在知识迁移处、意外生成处、认识偏差处、意见分歧处和知识延伸处追问,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其他文献
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讲到,教育并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的诗性,是朦胧的、丰富的、难以具象的.只有当我们打开生命,进入特设的课堂情境,与语文浑然一体,才会产生灵魂的感动,才具有真实的“在场”体验,才能真切地“觉着”和唤醒.走进敞亮语文课堂,在师生共创的生命艺术中,发现诗性语文的秘妙.
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刻板的、“井井有条”的课堂教学会不断降低课堂效率,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反而是“适度混乱”的课堂更能取得高效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发生“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适度“混乱”现象并不可怕,有时还需要教师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地添“乱”,在教学中采取扬长避短的手段,使得“适度混乱”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调味剂”,造就课堂的“另类”精彩.
以往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的教学,无论是教材的设计,还是名师的课堂展示,都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地位没有得到更好的体现.“课前学生提出问题——课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巩固知识”这样大问题、大板块、大环节设计的教学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厘清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将“朗读”与“演绎”相结合,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喜欢语文,在寓言故事的教学上,更能发挥出“演绎”的优势.本文以《乌鸦喝水》为例,创设情境,让“表演”与“文本”对话.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逐渐被淘汰,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最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已成为众多小学教师需要深思并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小先生制”思想关照下的伙伴学习,让学生在伙伴与师生的角色中互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会合作》一课中,尝试将“小先生制”下的伙伴学习模式有效应用,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识字教学应随文识字,不能孤立识字.教学时要学会联结,与汉字的部件内涵联结,发现构字规律;与文本语境联结,体会语言之妙;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结,感悟文本之情;与汉字造字原理联结,感悟文化之趣.联得巧,随文识字才能妙处生花.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看图写话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写作学习重要内容之一.当学生掌握了看图写话的能力定会有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统编教材提倡解放学生思维,以儿童立场去教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自我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运用文字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习作《这儿真美》,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写景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对于学生今后写好写景类文章意义重大.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忽视课后习题,学练分离,导致课堂高耗低效,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现象.本文提出要重视课后习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提出借题促读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力、借题促写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力、借题促思以提升学生思维发展力等教学策略.
“三微”建构,是笔者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实践探索,即“微习作、微修改和微亮相”.针对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如何更扎实有效地从写话到习作的过渡,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棘手问题.“线上浸入式”,改变传统的纸笔写作,学生在班级QQ群进行日常打卡,通过线上修改、网络亮相等形式展开具体的习作教学指导.本文试对从“三微”构建到“线上浸入式”探索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剖析,以期对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带来更深的思考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