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值得去回忆,值得去反省,也有很多事让你刻骨铭心,让你回味无穷。去年2月份,我省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看到驻村干部进万家、真情帮扶解难题的场景,我不禁想起让我难忘的一次下基层经历。正是这次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信任。
2010年4月,组织上安排我到一个山区县的一个山区村蹲点下乡。对于这次活动,起初我是有心理准备的,认为基层急需解决的问题,无非是修几条路、打几眼井、协调点儿资金。但驻村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
驻村之初,按照惯有的思维,我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村里的发展问题,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先把出村的路面硬化了,让老百姓能走得出大山。经多方协调,这件事很快就有了着落。看着平整的路面和在路上嬉戏的孩子们,我的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想着这次下乡也算给老百姓办了点儿实事。可进一步深入到家家户户了解后才感到,自己只是帮老百姓解决了一点儿“小”问题。当然,对于修路,老百姓都没意见,也都很高兴,可是有的老百姓最关心的,还不是修路。有一个岁数年长我五六岁的张大哥,就和我谈了他最大的问题。而在和镇、村两级干部作进一步了解时,两级干部却都说,不用理他,简直是无理取闹。
在我和这位张大哥多次沟通后,才明白这是一起典型的信访案件。事情的基本情况是:上访人因为当年儿子娶的媳妇没赶上第二轮土地承包,而且当地镇、村两级干部又以国家政策规定土地延包30年不变为理由,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致使祖孙三代5口人只有两口人的责任田。两口人的责任田在这个村民小组的概念就是一共2.2亩地,这2.2亩地打出来的粮食根本不够维持5口人的口粮。老人3年来一直找镇、村两级干部要求分得土地,在眼看无望后,一怒之下,先后到县、市、省上访,直至进京上访,成为了上访的“钉子户”,也成为了镇、村两级干部经常批评的“捣蛋户”。
那么,村里到底有没有土地可以分配给他呢?经了解,该村有300亩荒地,村干部和镇干部都主张承包出去,以换取承包费用于各种开支,而村民大部分则强烈要求平分给各家各户。镇干部不分的理由是:全镇有3500亩荒地,如果这里分了地,那么涉及的荒地都要分下去,这势必给镇政府带来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为了不给自己工作增添麻烦,前几任的镇、村干部决定,不管说什么、怎么闹,也不能分地。就这样,干部一茬茬地换,谁也不愿意碰这个烫手山芋。时间一长,矛盾越积越深,老百姓对干部十分不满,认为干部不给百姓办事;干部认为几个“刁民”捣蛋,不让干部省心。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多次同乡镇主要领导和村两委班子研究办法,找出村里意见特别大的几个管事儿的一起商量,找出问题真正的症结所在,让大家一起说怎么办。同时,结合村里的实际,支持大家发展绿色蔬菜。最后,事情得到了解决,像张大哥这样的情况,分得了几亩地,自然很满意,其他村民从发展中也得到了较好收益。所以,基本实现了双方都满意。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深入村社院落,走进田间地头,访贫问苦、访民问需、访贤问能、访老问经、访富问计,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与村民拉家常、唠实嗑儿,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亲身体会广大群众的辛劳,也真正和村里的老百姓成为了亲人。
后来,我一直思考这个事情:这本身不是一个太大的事情,解决起来时间也不是太长,但为什么这么多年解决不了,使老百姓意见这么大,以致进京上访呢?最根本的是我们有的基层干部,没有从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出发,没有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没有认真思考每一个老百姓最真实的需要和想法。什么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作为张大哥来说,当然是吃饭的土地,一家5口人,打的粮食不够吃,这才是最紧迫的。通过这件事,也使我改变了对问题的许多看法,也使我对做好群众工作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
北京地处河北腹地,有的群众想上访告状,坐上车两三个小时就到了北京。从这方面讲,信访稳定是考验河北各级干部执政为民程度的试金石。但从这件小事,我们也不难看出,群众从来也不想打官司告状。关键是我们各级干部的工作是否做到位了,是否真正替他们着想了。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各级基层干部认真思考。
当前,中国最大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发展问题在于“三农”问题。农村问题纷繁复杂,农业发展还相对缓慢,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干部下基层,是推动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基层和群众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离不开人民。只有多深入基层,多与“布衣”交朋友,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与人民群众相濡以沫、心心相印,才会真正赢得民心。
作者:中共河北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
(责编/朱艳秋)
2010年4月,组织上安排我到一个山区县的一个山区村蹲点下乡。对于这次活动,起初我是有心理准备的,认为基层急需解决的问题,无非是修几条路、打几眼井、协调点儿资金。但驻村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
驻村之初,按照惯有的思维,我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村里的发展问题,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先把出村的路面硬化了,让老百姓能走得出大山。经多方协调,这件事很快就有了着落。看着平整的路面和在路上嬉戏的孩子们,我的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想着这次下乡也算给老百姓办了点儿实事。可进一步深入到家家户户了解后才感到,自己只是帮老百姓解决了一点儿“小”问题。当然,对于修路,老百姓都没意见,也都很高兴,可是有的老百姓最关心的,还不是修路。有一个岁数年长我五六岁的张大哥,就和我谈了他最大的问题。而在和镇、村两级干部作进一步了解时,两级干部却都说,不用理他,简直是无理取闹。
在我和这位张大哥多次沟通后,才明白这是一起典型的信访案件。事情的基本情况是:上访人因为当年儿子娶的媳妇没赶上第二轮土地承包,而且当地镇、村两级干部又以国家政策规定土地延包30年不变为理由,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致使祖孙三代5口人只有两口人的责任田。两口人的责任田在这个村民小组的概念就是一共2.2亩地,这2.2亩地打出来的粮食根本不够维持5口人的口粮。老人3年来一直找镇、村两级干部要求分得土地,在眼看无望后,一怒之下,先后到县、市、省上访,直至进京上访,成为了上访的“钉子户”,也成为了镇、村两级干部经常批评的“捣蛋户”。
那么,村里到底有没有土地可以分配给他呢?经了解,该村有300亩荒地,村干部和镇干部都主张承包出去,以换取承包费用于各种开支,而村民大部分则强烈要求平分给各家各户。镇干部不分的理由是:全镇有3500亩荒地,如果这里分了地,那么涉及的荒地都要分下去,这势必给镇政府带来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为了不给自己工作增添麻烦,前几任的镇、村干部决定,不管说什么、怎么闹,也不能分地。就这样,干部一茬茬地换,谁也不愿意碰这个烫手山芋。时间一长,矛盾越积越深,老百姓对干部十分不满,认为干部不给百姓办事;干部认为几个“刁民”捣蛋,不让干部省心。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多次同乡镇主要领导和村两委班子研究办法,找出村里意见特别大的几个管事儿的一起商量,找出问题真正的症结所在,让大家一起说怎么办。同时,结合村里的实际,支持大家发展绿色蔬菜。最后,事情得到了解决,像张大哥这样的情况,分得了几亩地,自然很满意,其他村民从发展中也得到了较好收益。所以,基本实现了双方都满意。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深入村社院落,走进田间地头,访贫问苦、访民问需、访贤问能、访老问经、访富问计,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与村民拉家常、唠实嗑儿,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亲身体会广大群众的辛劳,也真正和村里的老百姓成为了亲人。
后来,我一直思考这个事情:这本身不是一个太大的事情,解决起来时间也不是太长,但为什么这么多年解决不了,使老百姓意见这么大,以致进京上访呢?最根本的是我们有的基层干部,没有从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出发,没有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没有认真思考每一个老百姓最真实的需要和想法。什么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作为张大哥来说,当然是吃饭的土地,一家5口人,打的粮食不够吃,这才是最紧迫的。通过这件事,也使我改变了对问题的许多看法,也使我对做好群众工作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
北京地处河北腹地,有的群众想上访告状,坐上车两三个小时就到了北京。从这方面讲,信访稳定是考验河北各级干部执政为民程度的试金石。但从这件小事,我们也不难看出,群众从来也不想打官司告状。关键是我们各级干部的工作是否做到位了,是否真正替他们着想了。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各级基层干部认真思考。
当前,中国最大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发展问题在于“三农”问题。农村问题纷繁复杂,农业发展还相对缓慢,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干部下基层,是推动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基层和群众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离不开人民。只有多深入基层,多与“布衣”交朋友,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与人民群众相濡以沫、心心相印,才会真正赢得民心。
作者:中共河北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
(责编/朱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