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当我申请去高原做环保志愿者时,女面试官告诫我:“严重的高原反应如没能及时治疗,可能会死。志愿者的工作也不提供过多新鲜感。”她继续说着,还给我演示了一遍多数志愿者的心路历程:第一周,像仓鼠出了洞穴,对着什么都两眼放光;第二周,像树獭一样平静,动作懒洋洋;第三周,像猴子一样烦躁,想离开“新笼子”速速下山。我听过之后,并未退缩。
我到达高原保护站时已是凌晨,室友阿影给我开灯,告诉我身边就有氧气瓶:“如果不舒服你可以吸氧。但是别多吸,会上瘾。”
第二天我睡到10点多才起床。坐在床边,有轻微的耳鸣,像有一根线在发声,像银铃一般,又像夏日的昆虫演奏。严重的时候,感觉脑袋里有一个时钟,藏了一颗炸弹。又像是潮水,一阵一阵涌来。几秒之后,它们就微弱了。我摸到额头上的青筋,它突突突地跳。
2
新生活的主要工作是捡垃圾。每天早晚,我们都要外出做垃圾调查,给垃圾分类称重,并将可回收垃圾收集运回保护站。垃圾调查的工作没什么浪漫可言。我们用冲锋衣、毛线帽、围巾和防风口罩将全身包裹,带上劳工手套去几十个垃圾箱翻捡塑料瓶、易拉罐,将纸板箱拆开折叠放进车后斗。
作为领头人,明哥包揽了多数的活。有的饮料瓶顏色不正,是长途汽车司机的尿液;加油站边的雪堆是过路人和野狗的排泄区,明哥会淡淡地说一句:“太脏的就不用捡了。”
还有许多自驾的游客,若是遇到往东走的,我们会邀请他们带走一袋垃圾,并合影发微博。有回一个年轻男生自驾经过这,他后备箱空空,带走了五六袋垃圾。等送走他,明哥才突然意识到什么,咕哝了一句,“带得太多了”。
请游客带走垃圾是一种宣传,与游客互动,鼓励他们关注环保。保护站实际上并不缺少运力,部队的物资车下高原时总是空驶,他们很乐意带走垃圾。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保护站的这层心机。有次,一个交警押来两位违反交规的货车司机,安排他们运送垃圾作为惩罚。明哥担心司机会在路上丢弃垃圾,但又难以明说,只得捡最大的瓶子装了两个蛇皮袋,“我们没有大袋子了,就装这些吧。”竟是一副舍不得的样子。
3
野外考察开始了,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拍摄雪豹。
带队的站长仁次,长得不像藏族人。除了次仁,站里还有一位负责野外考察的藏族管理员桑吉。我们在一座山的山脚下见到一位卓玛,这位卓玛的丈夫成了我们的向导。他领着我们上山,最终选定放置摄像机的那座山上,有许多狭窄的岩缝,适合遮蔽,可攻可守:雪豹缺乏安全感,喜欢在岩缝中穿行。通常情况下,雪豹都是单独行动,只会在发情期成对。母豹怀孕后,公豹会离开。雪豹一胎产仔一到三只,小豹子长到三四个月,母豹也会离去。
我们在选好的岩石缝隙里插上铁棍,挂上红外相机,16G的内存,12节南孚电池够用3个月。相机有热量和移动感应功能,有情况时才会拍照。相机在那里放了好几个月,拍到了一只雪豹进食的场景:它捕获了一只体型庞大的公羊,吃了一个星期。在第三天的时候,有一只狐狸偷偷过来进食,被雪豹发现后赶跑了。
在保护站,最大变数是志愿者,每个月都有一群新人来,每人一个月,不同期的两个人,中间会有半月的重合时间,早来的志愿者带新来的。可可和小琪一起来的,可可是应届生,之后会去美国,“我来这儿想清楚一些问题。”她严肃地说。
每晚垃圾调查结束,明哥和当日值班的志愿者都会在办公室工作。志愿者要将当日测量的温度数据录入电脑,通过邮件抄送给几个负责人。明哥在咖啡室门上贴了一张时间表:每日早晚开放2小时,其余时间关闭。过去,拥有暖气的咖啡室是志愿者最常待的地方。垃圾调查工作只在早晚进行,每日下午志愿者可以坐在咖啡室做自己的事。
规则颁布后,志愿者下午必须待在邮局,等待接待偶尔来的官兵或游客。邮局装有摄像头,不能做什么娱乐活动,多少让人有些不适。
明哥说:“这是规矩。”他自觉过去的管理太过松散,正努力将其拨回正轨。有天,他突然告知我们,每天要将垃圾调查的数据全部录入电脑并汇总。
“那之前的数据呢?”有人问。
“补上!”
这项工作被遗漏了两个月。
同样被遗漏的还有每天早上的大扫除:志愿者们要分区域拖地,拖三块地砖,拖把必须清洗一次。工作排得越来越密了,唯有“做饭”这一条是反着来的,过去志愿者要轮流做饭,管理者偶尔帮厨。一天明哥突然宣布:今后由管理者轮流做饭,志愿者只负责帮厨。
明哥的弦绷得很紧,我看他越来越不顺眼。“你脾气也别太硬。”阿影告诫过我。我没能践行阿影的忠告。一天早上大扫除结束,我在厨房喝水。明哥走进来,在厨房站了一会儿,指着水渍说:“你没擦干净。”
“我昨天值日擦过一遍了。”
“你昨天没擦干净。”
我本想说那可能是早上留下的水渍,但没开腔。我拿起抹布蹲下身,从头到尾擦了一遍。明哥站在那儿没挪身,像是等待检验。
“怎么样?”
“没擦干净。”
我又擦了一遍,比先前更用力:“现在呢?”
他站在那儿不说话。我洗干净抹布,又擦了一遍。
“可以了吗?”
“你觉得可以了吗?”
我盯着他的眼睛:“我觉得可以了。”我放下抹布,走了出去。
那之后我几乎没再和明哥说话。我快离站了,没什么和他单独接触的机会。工作差不多都交接给了可可她们。
她们相处得并不融洽。某天晚上,可可在房间里哭着和她母亲打电话:“我知道我娇气,那也没不干活。他要嫌弃女生干不了活,别招我们进来啊,这是什么态度?”
几天后,小琪也跟明哥吵了一架。她曾是明哥坚定的拥护者,认为他工作尽心尽力,但他的态度让她伤了心。明哥责骂她时,总会要挟说:“你们再这样就别去野外考察了!”小琪则回顶上去,说不去就不去,她很烦明哥的这种要挟,“我又不是为这个来的!”
过去有人曾问过明哥来这儿的原因,他说自己厌烦了城市和枯燥的工作,渴望去野外。可实际上,他总是驻站的那一个,每日的工作也难免重复和琐碎。
4
离开保护站的时候,只有明哥开车送我。可可想送,被他拒绝了。那辆火车只在凌晨发车,出行不便,他还得接新来的志愿者,可可若去,一辆车坐不下。
开到火车站门口,他熄了火。从窗户里头向外看,火车站的栅栏似乎还关着。过了一会儿,他开了口:“你要提前拿身份证去登记。”
我下车打开后备箱,抬起箱子往上走。那阶梯很长,我提几步就歇口气。等进了大厅,所有人都转过来看着我——这儿只有我一个年轻姑娘。
我又回想起那些平和的日子:凿冰取水样那天,我们凿了一个小时的冰也没出水。大家说着“这次怕是凿到石头了”的玩笑话,却没人肯放弃。明哥回去拿了锤子,敲着铁棍一点点向下,终于凿碎了冰层。眼看着铁棍卡在里头出不来,明哥、次仁和桑吉蹲下身,一同抓住铁棍,嘴里唱着“一直摇摆”摇晃,大家都笑起来。
回程的时候,太阳快落山了。桑吉肩膀横着扛着铁棍,就像孙悟空。次仁在一旁配音:“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我看着他们的背影,似乎终于有了一些安定感。
那大概是我在这段奇怪的生活里,最开心的时刻。
当我申请去高原做环保志愿者时,女面试官告诫我:“严重的高原反应如没能及时治疗,可能会死。志愿者的工作也不提供过多新鲜感。”她继续说着,还给我演示了一遍多数志愿者的心路历程:第一周,像仓鼠出了洞穴,对着什么都两眼放光;第二周,像树獭一样平静,动作懒洋洋;第三周,像猴子一样烦躁,想离开“新笼子”速速下山。我听过之后,并未退缩。
我到达高原保护站时已是凌晨,室友阿影给我开灯,告诉我身边就有氧气瓶:“如果不舒服你可以吸氧。但是别多吸,会上瘾。”
第二天我睡到10点多才起床。坐在床边,有轻微的耳鸣,像有一根线在发声,像银铃一般,又像夏日的昆虫演奏。严重的时候,感觉脑袋里有一个时钟,藏了一颗炸弹。又像是潮水,一阵一阵涌来。几秒之后,它们就微弱了。我摸到额头上的青筋,它突突突地跳。
2
新生活的主要工作是捡垃圾。每天早晚,我们都要外出做垃圾调查,给垃圾分类称重,并将可回收垃圾收集运回保护站。垃圾调查的工作没什么浪漫可言。我们用冲锋衣、毛线帽、围巾和防风口罩将全身包裹,带上劳工手套去几十个垃圾箱翻捡塑料瓶、易拉罐,将纸板箱拆开折叠放进车后斗。
作为领头人,明哥包揽了多数的活。有的饮料瓶顏色不正,是长途汽车司机的尿液;加油站边的雪堆是过路人和野狗的排泄区,明哥会淡淡地说一句:“太脏的就不用捡了。”
还有许多自驾的游客,若是遇到往东走的,我们会邀请他们带走一袋垃圾,并合影发微博。有回一个年轻男生自驾经过这,他后备箱空空,带走了五六袋垃圾。等送走他,明哥才突然意识到什么,咕哝了一句,“带得太多了”。
请游客带走垃圾是一种宣传,与游客互动,鼓励他们关注环保。保护站实际上并不缺少运力,部队的物资车下高原时总是空驶,他们很乐意带走垃圾。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保护站的这层心机。有次,一个交警押来两位违反交规的货车司机,安排他们运送垃圾作为惩罚。明哥担心司机会在路上丢弃垃圾,但又难以明说,只得捡最大的瓶子装了两个蛇皮袋,“我们没有大袋子了,就装这些吧。”竟是一副舍不得的样子。
3
野外考察开始了,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拍摄雪豹。
带队的站长仁次,长得不像藏族人。除了次仁,站里还有一位负责野外考察的藏族管理员桑吉。我们在一座山的山脚下见到一位卓玛,这位卓玛的丈夫成了我们的向导。他领着我们上山,最终选定放置摄像机的那座山上,有许多狭窄的岩缝,适合遮蔽,可攻可守:雪豹缺乏安全感,喜欢在岩缝中穿行。通常情况下,雪豹都是单独行动,只会在发情期成对。母豹怀孕后,公豹会离开。雪豹一胎产仔一到三只,小豹子长到三四个月,母豹也会离去。
我们在选好的岩石缝隙里插上铁棍,挂上红外相机,16G的内存,12节南孚电池够用3个月。相机有热量和移动感应功能,有情况时才会拍照。相机在那里放了好几个月,拍到了一只雪豹进食的场景:它捕获了一只体型庞大的公羊,吃了一个星期。在第三天的时候,有一只狐狸偷偷过来进食,被雪豹发现后赶跑了。
在保护站,最大变数是志愿者,每个月都有一群新人来,每人一个月,不同期的两个人,中间会有半月的重合时间,早来的志愿者带新来的。可可和小琪一起来的,可可是应届生,之后会去美国,“我来这儿想清楚一些问题。”她严肃地说。
每晚垃圾调查结束,明哥和当日值班的志愿者都会在办公室工作。志愿者要将当日测量的温度数据录入电脑,通过邮件抄送给几个负责人。明哥在咖啡室门上贴了一张时间表:每日早晚开放2小时,其余时间关闭。过去,拥有暖气的咖啡室是志愿者最常待的地方。垃圾调查工作只在早晚进行,每日下午志愿者可以坐在咖啡室做自己的事。
规则颁布后,志愿者下午必须待在邮局,等待接待偶尔来的官兵或游客。邮局装有摄像头,不能做什么娱乐活动,多少让人有些不适。
明哥说:“这是规矩。”他自觉过去的管理太过松散,正努力将其拨回正轨。有天,他突然告知我们,每天要将垃圾调查的数据全部录入电脑并汇总。
“那之前的数据呢?”有人问。
“补上!”
这项工作被遗漏了两个月。
同样被遗漏的还有每天早上的大扫除:志愿者们要分区域拖地,拖三块地砖,拖把必须清洗一次。工作排得越来越密了,唯有“做饭”这一条是反着来的,过去志愿者要轮流做饭,管理者偶尔帮厨。一天明哥突然宣布:今后由管理者轮流做饭,志愿者只负责帮厨。
明哥的弦绷得很紧,我看他越来越不顺眼。“你脾气也别太硬。”阿影告诫过我。我没能践行阿影的忠告。一天早上大扫除结束,我在厨房喝水。明哥走进来,在厨房站了一会儿,指着水渍说:“你没擦干净。”
“我昨天值日擦过一遍了。”
“你昨天没擦干净。”
我本想说那可能是早上留下的水渍,但没开腔。我拿起抹布蹲下身,从头到尾擦了一遍。明哥站在那儿没挪身,像是等待检验。
“怎么样?”
“没擦干净。”
我又擦了一遍,比先前更用力:“现在呢?”
他站在那儿不说话。我洗干净抹布,又擦了一遍。
“可以了吗?”
“你觉得可以了吗?”
我盯着他的眼睛:“我觉得可以了。”我放下抹布,走了出去。
那之后我几乎没再和明哥说话。我快离站了,没什么和他单独接触的机会。工作差不多都交接给了可可她们。
她们相处得并不融洽。某天晚上,可可在房间里哭着和她母亲打电话:“我知道我娇气,那也没不干活。他要嫌弃女生干不了活,别招我们进来啊,这是什么态度?”
几天后,小琪也跟明哥吵了一架。她曾是明哥坚定的拥护者,认为他工作尽心尽力,但他的态度让她伤了心。明哥责骂她时,总会要挟说:“你们再这样就别去野外考察了!”小琪则回顶上去,说不去就不去,她很烦明哥的这种要挟,“我又不是为这个来的!”
过去有人曾问过明哥来这儿的原因,他说自己厌烦了城市和枯燥的工作,渴望去野外。可实际上,他总是驻站的那一个,每日的工作也难免重复和琐碎。
4
离开保护站的时候,只有明哥开车送我。可可想送,被他拒绝了。那辆火车只在凌晨发车,出行不便,他还得接新来的志愿者,可可若去,一辆车坐不下。
开到火车站门口,他熄了火。从窗户里头向外看,火车站的栅栏似乎还关着。过了一会儿,他开了口:“你要提前拿身份证去登记。”
我下车打开后备箱,抬起箱子往上走。那阶梯很长,我提几步就歇口气。等进了大厅,所有人都转过来看着我——这儿只有我一个年轻姑娘。
我又回想起那些平和的日子:凿冰取水样那天,我们凿了一个小时的冰也没出水。大家说着“这次怕是凿到石头了”的玩笑话,却没人肯放弃。明哥回去拿了锤子,敲着铁棍一点点向下,终于凿碎了冰层。眼看着铁棍卡在里头出不来,明哥、次仁和桑吉蹲下身,一同抓住铁棍,嘴里唱着“一直摇摆”摇晃,大家都笑起来。
回程的时候,太阳快落山了。桑吉肩膀横着扛着铁棍,就像孙悟空。次仁在一旁配音:“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我看着他们的背影,似乎终于有了一些安定感。
那大概是我在这段奇怪的生活里,最开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