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尺度。从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早期的产教结合,如今,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战略。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实践探索,也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但是目前职业教育与产业仍是“两张皮”,“壁炉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不高。立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产教不融合的表征:结构、规模、质量都存在问题
  从产教不融合问题的表征来看,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之间存在三方面的“不匹配”:一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区域经济产业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迅速转型升级,但职业院校的办学却相对滞后,专业设置落后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即便在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都较好的长三角地区,专业布局与产业格局之间的适应性也相对较差。二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严重脱节。专业与产业匹配不仅仅是结构上有所对应,而且要专业人才供给规模能满足产业需求。然而,区域职业院校的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之间往往是“两极不匹配”。一种情况是职业院校集中开设某一种专业,造成区域专业型人才供给过剩,毕业生就业困难。在苏锡常,高职院校蜂拥式开设财经会计类专业,然而区域内小微企业和头部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却远远不能消化掉大规模的高职类财会毕业生。环杭州湾地区,石化专业的职校学生也已经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另一方面,专业规模过小,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上海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预计每年需要新增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接近8000人,但是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本科院校培养的研发人才之外,产业技术工人却没有对应的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来培养。在上海临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是,相对应的产业工人却严重缺乏,上海区域内仅有少数几所职校开设相关的专业。三是职业院校的专业水平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在国家经济升级转型,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经济产业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多数职业院校还停留在传统的专业建设逻辑上,对专业的内涵发展、生产性实训、研发型校企合作的关注不够,进而,职业院校的专业不足以支撑区域经济产业的运行。在湖南株洲,中车集团对车辆工程人才质量需求愈发提高,区域内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又难以满足这种高质量需求,中车集团不得不在本省之外招聘相关专业毕业生。
  专业与产业不匹配的原因:院校、市场与社会“各行其是”
  专业产业匹配度不高是多重原因交互作用形成的问题。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有着不同的运行逻辑,两个系统之间也不是紧密、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在教育与产业之间,还有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劳动力市场是调节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专业体系和产业体系之间的匹配和对应也不是意义映射的逻辑关系,往往是多个专业才能服务一个产业。因为产业体系都是相对完整的,在产业链的各个端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性的人才。例如,生物制药产业同样需要财务类、会计类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因此,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匹配是多重因素、力量相互调适之后的一种理想结果。然而,现实中,却是院校、市场与社会“各行其是”,在教育供给、劳动力市场调节和经济产业系统的引导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首先,职业院校“封闭式”办学。职业院校根据以往的办学经验,在缺乏企业参与、劳动力市场指导的情况下设置或者调整专业,忽视了产业的现实需求,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新专业人才的需求。例如,传统会计人才供给过剩,管理会计和智能会计的专业人才却培养不够。其次,劳动力市场没有提供及时的信号反馈,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信息的渠道不通畅。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人社部门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的沟通渠道、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不通畅,特别是区域内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动态反映不够及时,进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变化。最后,产业界、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参与和指导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类型特征,但是,在实践中,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互动往往徒有形式,没有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因为行业、企业的参与不够深入,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感兴趣,进而,产业系统的最新动态、现实需求也就难以转换成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业与专业之间出现不匹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局。
  专业与产业不匹配的破解之道:理念、要素与机制的大变革
  专业与产业匹配是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但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仅仅有专业与产业的互动不足以彻底实现专业与产业匹配。专业与产业的匹配是教育界、产业界从利益共同体走向文化共同体,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大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匹配相应的要素与机制改革。具体来说,首先,改变“学校本位”的办学理念,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做好职业院校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关注就业,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供需。从新时代、新技术分析中国产业经济的新结构,在新的产业结构中,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对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现有劳动力基础进行深度分析,再落实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引领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立足区域,从“国家—区域—院校”布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位一体”行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国家政策精神的指引下,从“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分析区域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供需情况,根据多变量、多结构的分析结论,探究区域内职业教育实体单位(要素)与产业体系的单位(要素)有机结合。
  其次,变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机制,构建“教育—市场—政府—中介组织”等多重要素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一方面,在传统的“政府—企业—院校”的三螺旋结构之上,引入市场性的中介组织,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提供多元主体的治理力量,以政府力量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形成教育界、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力。另一方面,建立区域性的产业研究院,在学校办学和产业经济之间搭建信息沟通、文化互动和利益共享的平台,为产教融合贡献更加通畅的合作渠道,及时为职业院校的改革提供指导。
  最后,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事实上,不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采用何种融合方式与行动路径,也不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处在何种水平,产教融合最根本的结合点依旧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企业和产业不愿意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职业院校能力与水平不够。因此,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聚焦课堂,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夯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础。一是致力于高水平课堂的打造,通過课程、教材改革,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为职业教育优质课堂的建设打好基础;二是拓展职业教育课堂空间,从传统的第一课堂转向第二课堂,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探索“项目主题式课程”“对分课堂”“设计—体验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职业院校教学效益,助推产教融合;三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以实践导向、能力本位为价值尺度,引导职业院校课堂学习的知行合一,整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专业与产业的匹配是教育界、产业界从利益共同体走向文化共同体,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大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匹配相应的要素与机制改革。
其他文献
无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规范的班级管理能促进班级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工作中,只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宗旨,从细节入手,科学地开展工作,就能发挥班主任“百年树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怎样管理班级?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全面抓好班级管理和班风建设,使“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初二学生容易逆反,批评、指责会使孩子们反感,形成敌对。而营造一
期刊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在充分利用好”错误”这一教学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允许出错,保护自尊心;正确引导,增强自信心。  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
期刊
英国教育家吉姆·格林说:“学英语没有英语思维,就像大不列颠没有沙鸥一样叫人难受。”(冯红梅,2005)2002年9月至2003年10月,笔者在伦敦市政厅大学修外语教学法硕士学位。期间发现中国留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特别薄弱,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欠缺,这使得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在刚开始很难适应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 即使后来逐渐适应了,论文也很难拿到高分。国外的留学经历让我坚定了回国后在自己
期刊
立意新颖、主旨深刻的文章让人百看不厌,百读不倦,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与之产生共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此,中考作文创新意识很关键,而写前构思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构思的过程是一个有条理的逐步推进、逐渐明晰的思维过程。在我们考虑写什么内容,选什么材料,从什么角度来写、按什么顺序来写、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安排结构等问题的过程中,文章的框架也越来越清晰,到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一气呵成了。构思是一篇
期刊
职业教育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在开发人力资源、解决青年就业、消除社会贫困、保护弱势群体、抵抗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即便在政府大力推行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重要却不受欢迎”的窘境无疑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尚未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  职业教育为何难以获得社会认可  在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具体表现在
期刊
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今年3月,《教育家》联合相关教科院开展了职业教育问卷调查,以数据反映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态势,同时也发现了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  尽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被承认,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人员中,68
期刊
“类型教育”和“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核心主题词。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应具有跨界的根本属性,需要打破经济与教育、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的边界,这一步骤就是“产教融合”,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桎梏,进行相应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政策领域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实践领域的探索成效并不显著。实际上,在“为什么要融合、谁来融合、怎样融合”的三大命题中,方向是明确的,主体是清晰的,但融合
期刊
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功能,也是衡量和检测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或局限。立足发展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要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既是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服务经济发展新格局的
期刊
职业教育普通化的现象源流  二战后,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也是推动世界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主要工业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助力下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的新一轮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科学技术转化加持下迅猛提升,大幅度推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拓展,对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于是,世界主要国家将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使提升国民科学文
期刊
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的人才摇篮、助力高质量经济体系建设的新使命,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此受重视的职业教育,并没有赢得同样的社会认同度,甚至社会认同状况堪忧。《教育家》杂志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人员中,68.62%的人认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社会认可度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