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3月27日,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国泰国宣布,其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涨到每吨760美元,创20多年来新高,作为国际米价标杆的泰国,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让米价暴涨了30%,但这仅仅是个开始,4月17日,泰国大米再次爆出1000美元/吨的天价,比3月同期的米价整整翻了一倍,世行的数据也显示,仅过去两个月中,国际大米价格猛涨了75%,米价飞涨,让很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一次“禁米运动”,宣布暂停大米出口。2008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粮仓”美国也未能幸免,食品限购在美国实属罕见。
4月9日,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国际粮食市场的这一巨变,让很多大米进口国的处境变得艰难,世界粮食计划署4月22日发表声明说,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使全球一亿多人深陷贫困之中,迄今已经有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就在国际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已悄悄地降低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全球粮食储备最多还能维持53天。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
与国际粮食“吃紧”形势对比,粮食自给率十年保持在95%的中国显得“从容”许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月份国内粮价同比上涨5.7%,2月份上涨6%。国际大米的上涨,对我国粮食价格虽有影响,但由于我国农业和经济基本面仍然健康发展,在市场调节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国内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这表明,迄今国标粮价飞涨未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冲击。
下面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经济常识对国际粮食“飞涨吃紧”和中国粮价“温和可控”作如下理论思考。
1.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需求不平衡引起的,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
初步分析,这轮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偏紧所致。从供给情况看,受气候灾害等影响,世界谷物生产连续两年减产,2006~2007年度谷物产量降至19.92亿吨。从需求情况看,由于近年来能源需求增长,价格暴涨,刺激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并形成热潮,开辟了粮油消费的新领域,部分粮油被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加速,对其国内粮食生产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供不应求,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某些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囤积居奇,推动粮食价格上涨。这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相形之下,近4年来,我国得力于“重中之重”的惠农政策支撑,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粮食产量突破1万亿斤大关。国家现有1.5亿吨至2亿吨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这与国际市场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形成鲜明对照。目前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基本稳定。
2.市场的自发调节有弱点与缺陷,所以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到了市民的消费支出和生活水平,影响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被称为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特别是2004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取消农业税,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并逐年加大补贴力度,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四年丰收。
目前,海关和商务部已经采取措施,严查粮食走私、严格控制粮食出口,以阻止贸易商利用国际粮食价格高涨进行非法粮食出口,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和稳定市场。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法行为,增加原粮市场供给。稳定粮价,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体现。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表示,对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展望全年,只要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地方得到落实,就能保证我国城乡居民分享农产品“量足价稳”之惠,确保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4月9日,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国际粮食市场的这一巨变,让很多大米进口国的处境变得艰难,世界粮食计划署4月22日发表声明说,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使全球一亿多人深陷贫困之中,迄今已经有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就在国际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已悄悄地降低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全球粮食储备最多还能维持53天。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
与国际粮食“吃紧”形势对比,粮食自给率十年保持在95%的中国显得“从容”许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月份国内粮价同比上涨5.7%,2月份上涨6%。国际大米的上涨,对我国粮食价格虽有影响,但由于我国农业和经济基本面仍然健康发展,在市场调节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国内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这表明,迄今国标粮价飞涨未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冲击。
下面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经济常识对国际粮食“飞涨吃紧”和中国粮价“温和可控”作如下理论思考。
1.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需求不平衡引起的,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
初步分析,这轮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偏紧所致。从供给情况看,受气候灾害等影响,世界谷物生产连续两年减产,2006~2007年度谷物产量降至19.92亿吨。从需求情况看,由于近年来能源需求增长,价格暴涨,刺激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并形成热潮,开辟了粮油消费的新领域,部分粮油被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加速,对其国内粮食生产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供不应求,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某些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囤积居奇,推动粮食价格上涨。这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相形之下,近4年来,我国得力于“重中之重”的惠农政策支撑,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粮食产量突破1万亿斤大关。国家现有1.5亿吨至2亿吨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这与国际市场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形成鲜明对照。目前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基本稳定。
2.市场的自发调节有弱点与缺陷,所以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到了市民的消费支出和生活水平,影响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被称为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特别是2004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取消农业税,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并逐年加大补贴力度,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四年丰收。
目前,海关和商务部已经采取措施,严查粮食走私、严格控制粮食出口,以阻止贸易商利用国际粮食价格高涨进行非法粮食出口,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和稳定市场。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法行为,增加原粮市场供给。稳定粮价,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体现。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表示,对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展望全年,只要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地方得到落实,就能保证我国城乡居民分享农产品“量足价稳”之惠,确保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