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搞笑遭遇正经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1987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倘若一个很平常的演员要想成为闪亮的明星,不妨让我透露一个小秘密给你:搞笑搞怪,是一条捷径。
  龚琳娜不是天生搞笑搞怪的,人家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受过非常正统的音乐教育和声乐训练,按过去的说法是“学院派”,她不像毛阿敏和那英,草根出身。但是,像龚琳娜那样的毕业生太多太多啦,中国各地的音乐学院,一年少说要毕业几百个学生吧?出路在哪里?都到歌剧院去?都到合唱团去?都到交响乐团去?没办法,那里人满为患!只能是自寻出路,或者是在家里自己演给自己看。
  把那首《回家》的歌唱得荡气回肠的顺子小姐,如今是人人皆知的歌星。可是顺子的妈妈黄爱莲女士一点名气都没有,大家只知道那个跳舞的戴爱莲,不晓得还有个黄爱莲。其实,“顺妈”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个正儿八经钢琴演奏的,她还是第一个录制《黄河奏鸣曲》的人。可是,“顺妈”什么名气都没有,眼下好像要借女儿的光。
  龚琳娜从音乐学院毕业,一路走来非常坎坷,虽然文化部封她为“民歌状元”,又有什么用?她那嘹亮的嗓子不知吓退过多少欧洲听众,像进军号一样气势汹汹。直到她碰到了丈夫老锣,龚琳娜才开始大放光彩。老锣是谁?老锣不是在乡村打更敲锣的,也不是在码头地铁卖唱、靠插科打诨取悦路人的。不,老锣是堂堂的德国作曲家。
  夫妻俩一合计,决定要写一首唱一首没有歌词的歌,而且是不以嗓子好坏来衡量的歌,完全依靠表情和动作来“演唱”,挤眉弄眼,鼻子歪,眼翻白。终于,两人捣鼓出一首名叫《忐忑》的歌(严格地说不是歌,而是哼哼)!
  终于,一夜爆红!
  年轻听众都觉得这个叫龚琳娜的阿姨特别好玩,一副怪模样,在台上简直像个装神弄鬼的人。至于她到底唱的是什么,谁都听不明白。
  有个网友通过一个音一个音的仔细辨别,终于听出了龚琳娜的《忐忑》的意思,那歌词原来是:“啊这个贼咋个逮咋个逮,阿姨压抑带把刀……”
  原来龚琳娜用嗓音演绎一篇惊悚小说,说的是一个刑警准备破一个杀人案。
  我觉得网友们有趣的翻译和有趣的《忐忑》是很般配的,搞笑和八卦门当户对。
  那么有没有跟龚琳娜和老锣较真的人呢?有的,并且是十足的忧心忡忡,那位先生认为《忐忑》是“把戏曲生旦净丑唱腔神奇地拧在一起”,“大家是活得轻松,活得可乐了,但是,这样一种‘泛娱乐’环境只要持续十年,再过几十年,我们回望这个时代的文化,恐怕只能是不能留存之‘轻薄’了吧。”
  更有老先生惊呼:此等衰象,确甚险也!
  ——这状况不是秀才碰到兵,而是兵碰到秀才,有理也是说不清的。
  龚琳娜阿姨是不会回应的,她早就不再唱那种痴头怪脑的东西了。
  另外,还有一首叫《江南style》的歌也红到发紫,我觉得演唱此歌的朴大叔把舞蹈编排得特别好,一会儿男演员从女演员裤裆下穿过,一会儿女演员从男演员胯下通过,都把对方当马骑!
  《江南style》出名之后,立刻有位先生发表文章严肃地指出:其一,这个歌混同乃至颠覆了“江南”的汉语原意。“江南”在汉语里有很强和很鲜明的意指,韩语发音的地名Cangnam,其实音译成“姜南”或“疆腩”更有韩味。其二,这个歌开创了“音译加不译”的表述流行模式,为今后类似语词“翻墙入室”做了榜样。其三,让英语单词直接植入汉语过于恣意……
  书生毕竟是书生。这三点虽然说得极有道理,但是一首歌在韩国唱红,一夜之间又在全球唱红,马式舞步和嘻哈风格倾倒了大批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哪里来得及好好琢磨?哪里来得及请教翻译专家?一半勉强翻译成“江南”,一半干脆不翻译,半生不熟就这么端上来了。
  我们暂且不讨论《江南style》这个题目如何翻译,最重要的还是探究一下它的歌词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韩国话我们听不懂。
  有网友自告奋勇,说他已经翻译出来了(不是翻译韩文,而是直译文字的读音),译文如下:“我爸刚弄死他 / 刚弄死他 / 拉进了大厦那货即要开个价 / 靠屁孩子扭了那频高也能要高价 / 爸没有性交易基能要价 / 轱辘床单也能要价 / 弄了仨男孩……”
  我的天哪!《江南style》竟然又是一首和犯罪有关的歌?又要麻烦警察叔叔出动了?
  我觉得负责破译的那位网友全身都是诙谐细胞,他遵循的一定是“核心一定要真实,八卦可以无底线”宗旨。我还觉得这样的翻译和这样的歌是匹配的,歌曲可以忽悠听众,翻译为什么不能忽悠?
  读者千万不要以为这首歌的作者和表演者朴载相先生纯粹瞎胡闹。不,朴大叔是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系统学习过音乐的,他当然知道什么是幽默,什么是滑稽;什么是正统,什么是另类。要想一夜成名,不想出些怪点子怎么行?至于学院派的东西,至于正儿八经的声乐教授,实在是对不起啦!
  搞笑和正经是两条铁轨,我希望它们永远在一起,但是不要碰在一起,否则列车要翻!
其他文献
壹  1964年,江青来上海,与张春桥一起组织姚文元写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第二年姚文发表,引起文化知识界很多人的不满。当时身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的张春桥听到后,便设计“引蛇出洞”,命令有关报刊邀集一些专家、学者座谈讨论,鼓动大家发表意见,然后再把他们的意见整理出来,以备批判之用。李俊民也是被邀参加座谈讨论者之一。  1966年“文革”开始,古今中外的大部分作品,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都成了封资
期刊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还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无爱慕。”  翻看陈希米的文章,劈面一句话就是这个,《旧约·诗篇》的这一段文字被一个女人顺手放在了开篇,用得那么狠,内心又那么皎洁,真是明月一样的句子,展现了她的惊人的才华。  38岁高位截瘫的他娶了她,60岁时他撒手西去,携手22年,她都相伴他左右。她嫁他的时候,他的朋友感叹“这个带有音乐之声姓名的太太很年轻、很美丽、很温柔、很明朗,气质仿佛
期刊
右页一大一小两张照片,都是摄影界牛人拍摄的:大照片为崔益军所摄,小照片为祖忠人所摄。  先说小照片。好多年了,娱记们访不到美丽的向梅。无论通过何种门路,无论怎样说服利诱,她就是不愿面对记者。有人分析可能是她长久没有在银幕上塑造形象了,有人分析可能岁月流逝,她的美丽打折扣了。可是,祖忠人居然在新近拍到一张向梅的照片,她依旧光彩照人。这张摄于2012年的照片让我小小惊喜了一下。据了解,这是向梅在上海影
期刊
知识分子问题在当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有时还是性命攸关的问题。在当代历史上,“知识分子”这一名称,曾经被打上深刻的政治烙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成为政治上不可靠的代名词。鉴于其不佳的政治名声,而被贬称为“臭老九”,为革命群众所不齿。之后,又获得正名,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在当下语境中,他们与工人阶级之间就算不会相互排斥,但也未见得就能相互
期刊
有一定年纪的上海人,对“黄永生”这个名字想必如雷贯耳。当年,他的《古彩戏法》,传遍大街小巷,那句“毯子身上盖一盖”,成为妇孺皆知的唱段。很多人,因了黄永生,才知道“上海说唱”。然而风水轮流转,不知何时,上海说唱突然在电台、屏幕、报纸上一夕消失,那个著名的“上海说唱大师黄永生”似乎杳无踪迹,直到传来他溘然去世的消息。  局外人有所不知,其实黄永生一直没有闲着,在他“被边缘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并没
期刊
三十年来,我们似乎无所不能,创造了奇迹,可为什么却换不来社会的祥和、精神的安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暴戾之气让人恐惧,又无能为力?  我们曾经羡慕西方发达社会的车流滚滚,如今我们自己也置身其中,但真正苦恼的倒不是交通壅塞,而是道路上司机们的各不相让,或是偶有擦碰时的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当然最可怕的还是有车辆肇事后不顾别人死活的疯狂逃逸。  今天,我们的医院设备不比西方逊色,医生的收入也颇为可观,可医
期刊
我一直称我们敬爱的老导演、老局长张骏祥先生为“骏祥同志”,改不过来了,所以在这篇怀念他的文章的标题上仍然这么称呼他。  在我十八岁的时候,突然看到让我耳目一新的电影——袁俊导演的《还乡日记》与《乘龙快婿》。影片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劫收”大员的丑恶嘴脸,以十分辛辣的笔调触及了当时的现实。作为一个对那个社会怀有不满的青年,自然对这位在银幕上初初露面的导演十分崇敬,他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鞭挞令我们这些人大
期刊
我尽量不去读文学杂志,不要说读了,翻一翻都闷到要死,这里面六七成是发霉陈旧的农村题材文学,交集着一些图省事儿的成长小说,想象力贫乏是通病。看作者阵容就知道编辑意图,老人们不可免,年轻人要有,但得在老规矩里面写,比方玄幻这样的,那是入不了大雅之堂的。得有爹妈,得有故乡,还得有近乎平庸的对话,小里小气的心理刻画。  这么下去,新作家们图发表,不敢有“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一定要试着这么写”的那种劲儿,也就
期刊
写下这题目便有点忐忑,唯恐被人说自己骨头轻,还轻骨头人家。好在有出处,我这“春心荡漾”一词是袭用了陈村的说法。他在2001年去北京采访史铁生,写下了《我看史铁生》的文章,文中声称:“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  言之凿凿,掷地有声,但当时还以为陈村虚张声势——真到困在轮椅的那一天,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也可以,唯独春心怕只是隔夜的美梦,再
期刊
现在是2012年12月9日,我正在做一个关于幽默生活的电视节目,这期节目设定的播出时间是12月22日。12月22日,节目参与者都清晰了这个时间点,话题就怎样都无法绕过“世界末日”的阴霾,缺少了作为初衷的幽默。  假如世界末日真的来临,这个节目是不会再播出的,也不会被更多人看见。如果世界末日没有来,现在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记忆的证明。生命的奇妙就在于此,哪怕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走到时光隧道的尽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