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究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eb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简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必要性,分析现行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差的原因。探究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提出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途径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
  
  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而探索的果。牛顿正是以常见的苹果落地而提出问题,发现了万有引力,进而研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造源泉,是人类素质的一个组成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重要就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现行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却忽视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即是高才生。这种能力也较差。无论是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出问题的数量、提出问题的质量都不尽人意。因此教学中应大力提倡这一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缺乏提出问题能力的原因分析
  
  缺乏提出问题能力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从老师方面看,在长期的的教学中,老师受大纲要求的影响,没有认清这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缺乏提问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方面看,大概分三类:一类是没有兴趣,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就不想问了;二类是有兴趣但怕问得不好,同学会发笑,老师会责怪,缺乏提问的信心就不敢问;三类是有兴趣又敢问,但由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有限,缺乏提问的方法,就不会问或不善于问了,面对这些原因,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措施
  
  (一)创造提问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在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一副尊容,足以把学生的“疑问”吓到九霄云外,学生有问不敢问,长期以往,根本就没有遇事提问的习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关系应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和服务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对等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个“幼稚无理”的提问,这样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提问氛围。
  2、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发问
  物理有许多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许多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而惧怕物理,更谈不上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给学生创建一个生动有趣的物理情境,在情境中学生能自然发问,这种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现象、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是知识应用的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小制作等等。例如讲共点力平衡时,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做一个演示实验,先让两个学生用力来提钢丝,钢丝绳未断,学生大笑。然后让钢丝绳两端固定,请其中的一个学生用力压钢丝,钢丝断了。从两个情景的比较中引发思考,问题自然而出。
  3、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学生要问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老师灌输,学生接受。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为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尽可能采用挂图、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精彩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分组实验等形式;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去田野、去工厂。尝试现实中碰到的问题,通过采用这些形式,使学生由感而发,自然而出于内心地想提出问题。
  
  (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力
  美国学者布鲁巴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这首先需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动力。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促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所以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是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提出动力问题的动力之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方式很多,除了实验演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外,在讲述概念,验证定律或习题求解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提问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适当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获得成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
  2、加强物理知识的应用
  物理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觉得问有所得,问有所用。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灯泡,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用久的灯泡壁为什么会发黑?烧坏的灯丝接好后为什么更亮?灯丝电阻是一定值吗?电灯在晚上八、九点钟为什么没有夜间十一、二点钟亮呢?然后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一个个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提问的价值,从而产生提问的内动力。
  3、鼓励学生多创造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创造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可见创造是在提问中产生的,又是在不断的提问中才得以实现和完善的,相反的也正是创造过程中才会出现一个个的问题,让人们去发现它,提出它。从而解决它。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创造。这种创造可以是小制作、小发明;可以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创造过程中,学生提问欲望会不断加强,学生会不断提问。
  
  (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
  学生提不出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知道提问的途径。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启发、多引导、多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和途径。
  1、问题从“实验”中来。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不论是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例如:“做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有些学生打出纸带不清楚;有些学生打下的纸带第一、第二点间距大于2mm,验证守恒时,动能总小于势能,原因何在呢?
  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归纳,经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可以找出问题的原因。
  2、问题从“现实生活”中来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生活中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提出的问题将会源源不断。例如:日常生活的光,仔细观察一下,就有很多问题。白炽灯和日光灯发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雨后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在树林中看阳光是彩色的,是什么原因?水面上的油膜为什么呈彩色?照相机镜头表面为什么呈淡紫色?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形成看到现象就要尝试从物理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3、问题从“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来
  物理概念、规律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形成过程也各不相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知识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有助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推导中,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动量守恒为什么要系统不受外力或受的外力的合力为零呢?若合外力不为零,还守恒吗?你能从推导中。找出原因吗?②动量守恒是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出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讲动量守恒定律呢?它究竟比牛顿运动定律优越在何处?③动量守恒定律中动量有方向吗?④既然运动是相对的,那么表达式中速度应是相对哪个参照物的速度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讨论,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动量守恒。
  4、问题从“解题过程”中来
  解题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习题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审题时,可以提出:①哪些是关键语句?这些语句说明什么问题?②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什么量?还缺少什么条件?③题目中给出什么物理情景?需构建什么样的物理模型?④用什么知识和原理处理问题?
  解题时。可提出:①解题思路怎样?②根据条件可以写出什么方程?③这些方程足够吗?还需要什么辅助方程?④怎样解方程?
  解题后,可提出:①检查了结果吗?有没有不符合条件的解?②此题是否有其它解法?③解此题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提问可以让学生先模仿,然后逐渐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5、问题从“知识的对比”中来
  对比是学习物理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对比可以加深印象,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但对比效果好坏却取决于提出的问题,要善于从对比中寻找问题,抓住关键进行分析、归纳。例如:讲完《电场》和《磁场》这两章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电场线和磁感线有何异同点?②电场力和磁场力产生的条件有何不同?③两种力的大小,方向有何不同?④两种力做功有何不同?⑤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等等。
  问题还可从“物理方法”中来、“物理公式”中来、“新旧知识联系”中来、“知识渗透”中来……可以提问的途径很多。教师应抓住一切可以提问的途径,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综上所述,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氛围,提问的情境,提问的途径,尽可能的激发提问的动力,提问的意识,形成提问的习惯。培养提问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自己有能力提出问题。对学好物理,培养物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高考物理教学确定了“基础加灵活.注重考能力”这一富有时代感且面向未来教育的切合中国实际的指导方针以来,近来的高考试题明显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考试说明中提出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基础课程。  《标准》中关于物理实验的描述,不像教学大纲那样,具体规定哪
定理二:设△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内接圆半径为r,则当△ABC为非钝角三角形时,必有一条中线不小于R r。  注:其中a、b、c表示△ABC三边,S表示△ABC的面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生物科进行课改了。课改不仅打破了以往只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观念。还改变了过分关注生物的结构和分类特点的局面,而且站在人和生物圈关系的高度上,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都反映了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应当说,课改对老师的传统教学是一大挑战。站在课改的战线上,现就一段时间来所参加的各种培训和进行的教学尝试,谈谈在生物课改实践中的几点想法与做法。    一、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包含了四大领域的内容,即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它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它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下,“探究”教学便成为劳动与技术课堂教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探究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明清时期江南中医繁盛,虞山医派地位举足轻重,其传承张仲景之说而知常达变,并启创后世温病之先河,对江南乃至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代表人物有赵用贤、赵开美父子、缪
当今的社会是多层次的、开放式的,它需要多样性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新,即尽可能在已知知识体系中自主地延拓,开掘和再创造的工作,而数学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上,训练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最好载体。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当前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以活血化瘀利水为法,然经临床实践验证发现,单纯应用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多有局限。本文结合《金匮要略&#18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它具有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学习活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多种多样。与其它院校相比。农业院校女生就业的困难更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