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lym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里的空气清新甜润,每一根树枝的摇动,都像是撒了一波氧气,让人沉醉和心悸。
  前几天蒋叔刚把这一片田埂的杂草割尽,青草的气息格外浓烈,那种清香只有在农村待过的人才会觉得特别好闻。像我这样上初中时每天都要割羊草的人,嗅到青草的芳香就像一个酒徒闻到酒的气味一样,有些魂不守舍。一个人在田埂上行走,这特殊的清香立马牵出我脑海中储存的一个时代的风貌记忆。一个时代的故事立马开始上演。
  蒋叔的刀磨得快。他习惯在月下磨刀,一盆水放在磨刀石旁边,一弯银月卧在盆底,磨几下,用手浇一捧水到磨刀石上,盆中的月亮就被他搅乱,然后慢慢摇荡成月亮的碎片,待这些碎片复原,弯月再次沉入盆底,蒋叔的手又伸进来了……磨了一会儿,月光投射在刀刃上,一片银白。他用左手拿起镰刀,用右手的大拇指轻轻从刀刃上滑过,一种涩涩的黏附感,这刀锋利了,他把那盆中的弯月泼了出去。
  只有把磨快的刀放上刀架,他的睡梦才香。
  蒋叔的刀快,草就割得齐整,草茬几乎贴着地面。他常说:女儿的鞋边,男儿的田边。女子做鞋,要把鞋边修剪得光光溜溜;男人种田,要把田边的杂草收割得整整齐齐。蒋叔的田边是全寨子割得最整齐的,哪怕现在用了微耕机没有喂牛了,他依然把田边的杂草收拾得干干净净。
  我还在田埂上呼吸着青草的清香,几个小伙子骑着摩托从田边的公路上飞驰而过。我挥手拦住一辆摩托问小伙子急急忙忙去哪儿,他说蒋叔突然去世了,他们分别去请包厨的班子和跳丧的班子。
  我差一点跌坐在田埂上,前几天,蒋叔在这里割草,我还跟他讲了很多话,问了他的孙子上高中的事。他一边噗噗地割草,一边回答我。我又想起蒋叔年轻时,有一次背着木背子握着镰刀准备下河割草,迎面来了一个人挑着一担猪崽。他一想,家里刚卖了一头猪,正要捉个猪娃,于是拦着卖猪崽的讲价,卖猪崽的硬是一分不让,直到蒋婶在稻场坎上喊吃饭,还是没有讲妥,这时蒋叔说:就按你说的价,我称半斤。卖猪崽的气得不得了:你,你白耽误了我的工夫。蒋叔说:你也耽误了我的工夫,我一根草都没有割。
  蒋叔就是这样一个有定力又很幽默的人,没病没灾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鄂西土家族死了老人,认为是顺头路,称为白喜事,要跳一种叫作“撒叶儿嗬”的丧舞。有研究跳丧的学者认为,跳丧应该是起源于原始狩猎时期,彼时武器落后,在和野兽的搏斗中,死人是常有的事,为了纪念死者激励后人,人们在死者尸体前歌之咏之,舞之蹈之,歌颂死者的勇武,祈祷未来的顺利。
  跳丧是一种极具阳刚之美的歌舞,由一个人击鼓领唱,被称为掌鼓歌师,两个人或者四个人在灵前边唱边舞。
  跳丧本来是很多男人的爱好,也是一个乡下男人出人头地的机会。不论谁家死了人,大家都去帮忙劈柴挑水,扫地搭棚,一切安顿下来,天色将晚,就擂起牛皮鼓,跳起丧鼓舞,轮流换班,直至天明。跳得精彩的,就会引来无数的观众,甚至于跳得好的后生被年轻女子看上,下半夜就去树林里约会了。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跳丧的人少了,于是就有年轻人组织了专门的班子,买了音箱麦克风,置办专门的服装,为办丧事的家庭提供跳丧服务,三千元一场。他们还到处揽活,谁家有重病住院的人,他们甚至提前到医院接受预订,预交定金,可以打九折。有时被人骂了出来,也有人想只是迟早的事,早定下来还可以省几百元钱,于是就交了定金。小沟的岑小华父亲病重,在镇上医院给郭小虎的跳丧班子交了五百元定金,没想到老人病愈出院,过了五年还健康着,那五百元要了好几回,最后抡着菜刀才要回来。
  我历来敬重蒋叔,是必须送他一程的。
  苍山如铁,过去做生产队保管室用的吴家老屋旁的刺楸树上,抬丧鸟在叫,蒋叔家的鞭炮一直响个不停,明亮的灯光映白了半边天空。
  我和妻在灵前磕了头,奠了酒,在阶沿的椅子上坐定,就看到郭小虎的跳丧班子正在牵电线接音响,牛皮鼓已经摆到稻场上了,还铺了一大块油布。
  一杯茶还没喝完,跳丧开始了,每个人都戴着耳麦,掌鼓师和跳丧的人的唱腔通过音箱传出来,格外洪亮。
  跳丧的四个人,竟然还有两个女的,男女穿梭交叉,动作协调一致,还融入了现代舞蹈的元素。人们都觉得新奇,立马过来围观。四个人跳了一阵,下去三人,留下一个男生,高个儿,身材苗条。他来了一段独舞,掌鼓师没击鼓领唱了,歌声是从音箱传出来的,是根据跳丧调子的基本旋律改编并制作的伴奏带。高个子男生的独舞有不少高难度动作,已经不是跳丧,而是一种舞台表演了。就在他倒立旋转时,一位姑娘端了一面锣走向人群,讨要赏钱……围得密密麻麻的人群渐次散去,高个子男生又连续来了几个后空翻,但围观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掌鼓师又拿起鼓槌时,一个六十多岁的人走过来说:“你们也忙活累了,我们来换一换,不要一分钱的,我们只是真心来送蒋叔一程。”我认得这个人,叫覃春虎,他不由分说把鼓槌拿了过来,接着又上来几个五六十岁的人,把牛皮鼓搬到灵旁的脚盆上。就在灵前,他们开始了不要音响不要统一服装的跳丧。
  覃春虎当掌鼓师,开了场:
  请出来,请出来,
  请出一对歌师来,
  好些打,好些跳,
  莫把脚步踩错了。
  叫错号子犹是可,
  踩错脚步有人说,
  好汉不等人识破。
  这叫四大步的开场,跳的人在灵前边唱边跳。掌鼓师领第一句,跳的人唱一句“撒叶儿嗬哟”;掌鼓师唱完第二句,跳的人再把一二两句连起来唱一遍,当然是边唱边跳。如果是奇数句,最后把倒数第二句和最后一句合在一起唱。
  覃春虎掌鼓领唱节奏感强,还在主旋律之外另外加一些衬词,加一些花儿,跳的人也在基本步伐之外加一些花儿,这就增加了观赏性,围观的人就越来越多。
  换了掌鼓师,覃春虎加入跳丧的行列,也换了曲牌:
  姐儿住在斜对门,
  喂个狗子乱咬人,
  张哥去了狠狠咬,
  情哥去了不做声,
  一条狗子两条心。
  跳丧歌中有很多情歌,这与悼念亡者的情景似乎不协调,却也正好说明了鄂西土家人豁达乐观的生死观。死亡,也许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态,生前的快乐在死后也还要继续延续,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快乐应该与死者分享。
  叫好声响起,持续了几分钟,跳丧的更来了劲,覃春虎带他们尽情展示。老汉推车、凤凰展翅、浪里捡柴、姑嫂推船、猴子爬岩、犀牛困泥、猴子望月、猛虎下山,各种高难动作套路一样一样表演,咚咚的鼓声、洪亮的歌声越过门口的小河,漫过那片松树林,传到很远很远。
  覃春虎们在灵前跳,郭小虎的班子在稻场里跳,更多的人挤在堂屋里看覃春虎他们跳,我也挤在堂屋里看。这才是原汁原昧的跳丧。
  第二天清晨,跟蒋叔做了最后的告别,我们才回家。从今天起,他就要一个人躺在另外的世界里,这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土家人给逝者送来了最后的热闹,给逝者展示了一场欢乐的艺术,这是怎样一种豁达的心态!
  安葬了蒋叔,郭小虎专程登门拜访了覃春虎,要他加入自己的班子,覃春虎拒绝了:“跳丧是我们对亡者的追怀,对死者的祭奠,是我们对死者灵魂的护送,不是为了挣钱,我们还是各划各的船吧。”
  在我的老家,再也没有見到郭小虎的班子了。
  几个月以后,一位电视台的朋友要拍一个跳丧的电视片,我陪他到我的老家,覃春虎约来了他的那些老哥们儿,跳了一场原始古朴原汁原味的土家跳丧舞。虽然围观者有两百多人,但是人群鸦雀无声,不是跳丧使他们忧伤,而是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直抵人们的内心,让人不由得去思考生命的厚度和质地,思考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绽放出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光彩。
  电视台的朋友说:太震撼了,轻快而又凝重,活泼而又肃穆。哲学、宗教、艺术全部囊括在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他说这话时,夜幕刚刚降临,最后的夕晖照在骡马岩上,一只山喜鹊从那里飞过,镀染了一翅金晖……
  责任编辑:田静
其他文献
一  图片上方是湛蓝的天空。这个湛蓝不仅仅是色彩上的湛蓝,它更让你相信,这个天空真如水刚刚洗过而不是一种夸张。天空下面是橘红色的沙漠,一望无际的。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棵草,与天空一样的纯净。天空是净的,沙漠也是净的,整个画面都是一种净。哦,净美!  去年11月底,世清在微信里给我发来一组照片。啊!是卡萨布兰卡!竞和我见过的图片一样,不同的是,他和立群镶在了里边。  世清告诉我,这次休假他选择了卡萨
期刊
一  1947年(当时纪年作民国三十六年),我满六岁,进私塾读书。农家四季皆忙,冬季稍闲些,孩子们去读书识字,所以有人把私塾称“冬学”。教书先生要求也不高,能招呼鼻涕佬就行,私塾先生也被称为“冬烘先生”,是否还有其他含义,不得而知。  蒙师叫叶朝芳,人称“朝芳妈妈”。男人被称为“妈妈”,意在讽刺说话哕唆、办事迂腐,不过也有些许褒揚的成分,如和蔼可亲、待人诚实等。既为蒙师,也不好过多议论。  我进蒙
期刊
南山出现在窗口,这是海岛的制高点。松林是它的毛发,起风时,它一改平日的呆板,仿佛一头猛兽,要冲破窗口的玻璃。正午时分,南山的背阴处一片黑暗,那是巨鲸的脊背,笨拙而又孤单。雨季到来时,山上的雨水带来了半透明的沙砾,那是山石中的矿物,正随着流水消磨,匆匆去往别处。  水流的源头,是山顶龙王庙的方形院落。夏日的午后伴随着暴雨,乌云罩住了龙王庙,闪电出没在梁柱之间,喷吐火舌。古柏的斜枝被雷击中,雨水里夹杂
期刊
摘要:我国是盘踞在东方的一条“巨龙”,我国所有的人民都是“龙的传人”,可以说“龙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的象征。龙在我国有很多传说,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龙的样貌。作为“龙的传人”,人们都应该对龙的样貌有最基本的认知。小学美术教学是提升小学生们对龙的认知的最好渠道,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应当认识到在教学中融入“龙文化”的重要性。本文浅谈笔者个人在教学中融入“龙文化”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引起广大同行的思考。  关键
期刊
沁园春  三月底的日本,樱花如潮,在天为雪,在地为霜。  在火车车厢里,稍不留神就会错过窗外飞驰而去的樱;走在路上一时不觉,亦有粉瓣沾衫。日本的樱花,从来不是布局规整的景观,而是无处不在、三五成群的。虽然散漫,却自有条绪在其中,与传统及现代文明皆可以成为知己。  表姐爱极樱花,尤爱吉野樱的素淡而灵俏,但不甚喜欢八重樱。大概由于八重樱像牡丹,富贵气太浓。我没有樱花情结,相比于—朵朵花儿本身,更吸引我
期刊
一、与故乡的关系  乡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绪呢?很难准确地称量。乡愁是轻的,轻如流水的声音,或者是麦田里的几声欢笑。而乡愁又是重的,沉重到一粒麦子便可以压垮一家人的身体。那些忙碌不堪的夏天并无多少诗意,苦难累积出来的收获,仅仅够喂饱我们的半个童年。那另外半个呢?正饥饿地在田野里奔跑,寻找野果子。  然而,乡愁就诞生在这种有些酸涩的语境里。那些汗水湿透了的日子,那些收割、播种,以及在泥土里埋下的种种幻
期刊
大年初一,有点闲。  妻子站在窗户里边,往院子里看着什么。她说:小狗老往那上头爬,弄啥呢?  我看过去,院子边上,一个小花狗正在往池子上爬,池子一尺多高,结着冰凌,不好上。它还是爬上去了。这算是个花池,里面却是一棵葡萄、一棵杏子、一棵石榴。小狗走了几步,屁股探了下去,要尿尿了。它不是对着树根腿一跷。这是个小母狗。  尿完尿,小狗跳了下来。院子里也并不干净,昨晚燃放的鞭炮屑还没有打扫。这小狗,咋知道
期刊
世间无用之事,有着无以言表的美。  比如花笺。  深秋,与友人在京都清水寺下面的小街流连,见一家小店卖信笺,窄窄的宣纸,手掌般大小。洁白的宣纸上落着细小的樱花花瓣,三三两两,极少的几片,沉静如梦。  店主穿着白衫,提笔在宣纸上作画,一头微微曲卷的头发,鬓角有了星星白痕。  他见我捧着信笺看了又看,向我微笑。这种花笺,原来叫怀柄纸,是古代文人和友人通信的便笺。  怀柄纸让我想起唐代的“薛涛笺”。书上
期刊
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  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向日葵着急地呼喊,黑黢黢的冠,像高手准备好的暗器,随时都会发射,朝太阳的中心奔去。一场腥风血雨的缠斗,没有人看得见,这丝毫不影响它们之间的较量进入胶着状态。  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
期刊
摘要:语文素有“百科之母”的称号,尽管社会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言论,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对待数理化题目的理解可能都会大打折扣。而语文,作为树立文化自信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学语文教学  文化自信,既使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