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文化传承思想的认识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但他对传统的态度是比较开放和理智的。
  一、孔子的文化传承意识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自觉地将自己视作周代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孔子对诸侯们破坏礼乐的行为常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不满,他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子路要撤掉作为已废弃的告朔之饩羊,孔子说,“尔爱其羊,吾爱其礼”。在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对周代传统礼乐的维护使人们往往视孔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然而孔子显然不只是一个传统的维护者,他同时也是传统礼乐的革新者,他的教学活动本身即是对周代贵族世袭制及官学传统的否定,他的平民弟子们多以从政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且直言不讳地说某某可以做国君,如“雍也可使南面”,这种贤人治国的理想显然是对周代礼乐的反叛。凡此种种证据显示孔子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变革意识,而非一味地保守传统,可是他为什么总是以一个传统的继承者的面貌出现呢?
  细绎孔子的文化观也许能给出一个较完满的解释。“文”在论语中是一个出现非常频繁的词,大略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孔子对周“文”表现出了极高的敬意,并且将传承“文”的传统看作自己的使命。孔子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同“文”的命运联系起来,这不是偶然的,它表明孔子对于传承文化传统的自觉。仁是内在的德性,它是礼的基础。以仁行礼,以礼守仁,外部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只能通过文化传承下来。
  二、孔子的传承意识又是开放的
  孔子虽有强烈的文化传承的意识,但他理解的文化和周代礼乐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可以发展和修正的。夏商周三代礼乐相承相因而有损益,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应予废弃。孔子面临的任务是重构礼仪传统,为已经濒临瓦解的古代礼仪注入新的活力,以之作为社会认同和重组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孔子不仅仅只强调礼的作用,更强调礼乐应建立在仁德的基础上,以仁统礼是孔子重构礼仪传统的根本原则。孔子并非一味地要保守传统,而他的弟子们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也表明孔子并未要求他的弟子们盲目地持守传统礼仪,持守某一传统或相反,须看各人内心是否认同。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礼仪的实行并非呆板的千篇一律的,内心的真诚是礼仪行为的本质所在,外部的行为要受内心的仁德的调节,仅仅坚守外部仪式是没有意义的。
  通观《论语》,重组社会的任务必须通过传统礼仪才能实现,但传统的礼仪是经过孔子重组改造过的礼仪,传统也是经过改造的传统,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传统的名义实现社会认同和社会重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是孔予明确宣宣称自己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周代礼乐。
  孔子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传统就是社会认同的基础,无论是以真理或以权威等别的什么名义建立的传统终归只是传统,即只是一种社会认同,真理也不过是多种形式的传统之一种而已。孔子重建传统礼仪的努力正是奠基于天下人都安居乐业的仁的理想之上,就孔子个人而言即是“老者安之,壮者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共处的理想,这个理想是让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得更好。
  孔子对传统的重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哲人的睿智,以传统的名义重构社会秩序的确较易于为人所接受,但毕竟缺少了对传统的批判性理解,虽然孔子本人对传统有批判性的取舍,却没有在成为一种主导因素甚至不是一个明显的因素。对传统礼仪的继承占有主导地位,传统的封建等级体系被简单地代之以德性的等级体系,传统礼仪的等级区别被保留下来,人与人的伦理差别使普世性的伦理成为不可能,在社会等级体系中人们不同的责任和义务被固定下来成为儒学伦理观的一个重大特征。礼仪的实践对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行为是否合乎礼仪要根据各人所处地位决定,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关系中的每一级都各有其合乎礼仪的行为,他们的伦理责任是不同的,因而任何一种合乎礼仪的行为都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孔子的传统观已经开启了权威主义传统观的可能性。
  无庸讳言,儒学从孔子开始即有某种程度的权威意识,在其心中他所维护的周代礼乐有相当程度的神圣性,但他显然没有盲目地接受和信奉传统礼乐文化。事实上春秋战国是一个逐步从周代宗法制社会解放出来的过程,儒学的发展也恰可以看作一个越来越开放的过程。孔子还对礼坏乐崩的现实痛心疾首,对诸侯的僭越忍无可忍基础的王道观对其理论具有根本的重要性,而王道观是中国大一统的基本理论根据,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夷夏之辨,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证明孔子的文化意识直接涉及到治理天下的基础,那就是三代一脉相承的诸夏礼乐文化,但孔子的统一意识并不特别强烈。
  总之,孔子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同时又有相对开放的文化传统意识。
其他文献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08年考上编制后,我被分到了孔垄镇幼儿园。在家乡工作的这四年时间里,我很庆幸因为我的努力和坚持,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回想起四年前分到这所幼儿园时,能和艺术占上边的,就是音乐课上,老师一句一句地教着孩子们唱着《小兔子乖乖》;六一儿童节时,老师们一板一眼机械地教孩子们练习舞蹈动作。除此之外,幼儿园几乎未开展任何艺术活动。 “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乐趣。”进行个性化阅读的研究,旨在提倡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让学生在阅读课上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选择、个性化的质疑、个性化的积累、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
期刊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之前,曾在网上看过名师的一些论方,专著和案例。近期我在网上聆听了湖北省的几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例及任老师的专题讲座后,我才真正感受到名师们各具风采的教学魅力。他们以丰富的人生积淀;课堂上富有个性的动态生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也让我充分领略了教学无穷的
期刊
龙潭区大口钦满族镇中心校结合省级科研课题《区域内平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2004年开展了剪纸特色教学,在实施中开发了校本课程,在平等化的剪纸特色教学中,给学生平等参与机会,不断加强美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学校在剪纸艺术教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充分注重主体性、合作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色性和创造性,学校因地制宜借满族的剪纸基础,针对农村实际特点
期刊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我校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实际校情出发,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开展校本研究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同伴互助,专业人员引领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它是校本培训制度所应具有的深刻内涵。目前,学校教科研气氛活跃,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得到了
期刊
铃声响了,我抱着作业本生气的回到办公室,旁边的老师忙安慰道:和学生发脾气了,消消气。 我一脸无奈:还不是我们班那个淘气的杰杰,不认真听课,爱说话,还把书上画的乱七八糟。这个让老师发愁的孩子是班里有名的调皮学生,学习习惯很差,是亟待改变的“顽石”。中午休息从学校的学生美术作品展览长廊路过时,无意间发现了杰杰的作品挂在显著的位置,没想到这孩子的画画的这么逼真。后来从美术老师那儿了解到这孩子特别有画画天
期刊
在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富裕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他们供子女上学、改造家庭环境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春节一过,不少农民满怀豪情,分老别小、背井离乡,这一走往往要到年底才能返乡回家,有的甚至不回家,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留守子女。可是,留守子女的生活、读书、教育等等问题,使学校和家庭都感到很困惑——父母打工去,子女怎么办?这已成为人们不可
期刊
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但他并没有脱离他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语境,在其作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强烈的民族特色,依然能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莫言小说体现出先锋性与本土性的融会。尤其是2006年年初问世的50万字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被作者看作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标志性建筑”。作品中流露出了对土地深沉的眷恋和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悲悯之情。这二者都是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那什么是幸福的教育呢?怎样的教育才是幸福的教育呢?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给学生幸福。  “给学生幸福”看着
期刊
学校的后勤工作有其特殊性,一是许多事务性的工作,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二是许多工作都是临时性的、很难由某个人专门负责。这样,使得后勤工作的难度加大,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校要坚持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建设和谐学校,节约型学校,后勤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保障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与“管理”。学校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