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方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hrim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诗文熠熠生辉。这些或短或长的诗句对仗工整、含义隽永,蕴含古典文化的极致美感,饱含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智慧。然而,这些優美的诗句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低年级的学生时常感觉晦涩难懂,由于难以理解因此无法代入,心理上由于害怕而产生畏惧感和疏离感,如何引导幼儿们乐学、爱学古诗,给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接近古诗,亲近古诗,让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呢?我想只要教师能够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恰到好处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古诗;教学;难题
  一、 抓住“诗眼”,领悟诗意。
  宋朝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写到“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这句话就形象地指出了“诗眼”的作用——在全文中点石成金,这种作用对于古诗词来说,犹如一枚灵丹,能够巧妙地点题、提升全文一经引发翩然联想。例如《静夜思》这首诗,它的诗眼就是题目中的“思”字。教学时,我从“思”字入手,提出两个问题:是什么引起诗人“思”?诗人在“思”什么?同时给学生充足的读诗时间,通过想象古诗画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接着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与孤独。最后让学生再读古诗,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诗人思念故乡的什么?感受诗人由明月引发的乡愁乡思。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体会和解读“诗眼”,从中入手感知作者内心的独特况味,理顺全诗的叙事脉络,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古诗词内涵。
  二、 还原画面,理解诗意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通过这句话的描述不难看出,所谓诗与画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优美的诗句在谋篇构架、意境描摹中都仿佛蕴含画的意境,有无尽美感。这也不难理解,很多名诗词都被选为绘画题材。例如杜甫的《绝句》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副动静相宜、悠然成趣的优美画卷:鹂“黄”,柳“翠”,鹭“白”,天“青”,雪“白”,各类色彩辉映,令人只读诗句也能感受诗情画意、眼前闪出悦人美景。因此可以说,一首首古诗,就如一幅幅“无线条”画,如果仅仅只是把诗句进行翻译,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一定是味同嚼蜡,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必须动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看到”这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无线条”画,感受画面的美妙之处。例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我让学生欣赏有关荷叶荷花的课件,并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引导他们反复朗读诗中的名句,有了之前直观的画面感知,学生就能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画面,就能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而体会到古诗的画面美。
  三、 声情并茂,品味韵律
  古诗语言凝练,字数整齐,句数均衡,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可见,古诗词搭配得宜、适合诵读,具有对称的韵律美感,读起来获得独特的美感体会,激发大家去诵读和传唱。如孟浩然的《春晓》,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另外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之间有各自的节奏划分,根据节奏不同也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情感表达、环境更迭。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如吟读、朗读、诵读、和读、趣读)读古诗,并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划分古诗的节奏,在读诗中体会出这个诗歌的独特韵律,再结合自己查询出的古诗词含义,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古诗词的含义,达到情境结合的目的,然后再结合诵读来深入领会,最终能够透彻理解诗词含义,以及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四、 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含义隽永,具有极强的延伸阅读空间。因此,儿童通过对古诗词的不断积累和延展,有利于逐步提升审美水平。《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但教材中古诗的内容毕竟有限,所以,应该进行适度拓展,在丰富学生文学积累的同时,也扩大词汇量,提升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完白居易的《池上》一诗后,我又提供给学生四首古诗,分别是《村居》《小儿垂钓》《夜书所见》《稚子弄冰》,这四首古诗,对应古时儿童四季的活动。用一首古诗的教学带动多首古诗的阅读,由此及彼,以点带面,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宽学生的眼界。此外,我还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一些别称轶事,如“诗仙”“诗圣”“诗王”“诗佛”“初唐四杰”“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等。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必定能在古代艺术殿堂里快乐徜徉。通过诵读和学习,他们能够领会——“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重建人生信念。同时,这些宝贵的知识积累和文学财富,也将陪伴他们的人生之路,熏陶他们的审美意识,有助于他们的终生学习。
  作者简介:
  黄楠辉,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新课标中的明确要求,而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两个方面,对这两方面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更是投入大量的精力,然而这样的高投入却未必能收到高成效。仔细分析其原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不一、理解消化水平不一、迁移应用能力不一,所以“一刀切”的阅读教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因此,要促进学生阅读
会议
摘 要:当前的教育推崇全科阅读,所谓全科阅读即各科教师皆参与到学生课外导读中来,通过培养学生各科的阅读能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中间,对于阅读要求最高的依然是语文这门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教学内容涉及的文学内容比较广泛,在人教版语文课本中课后的名著导读所选取的内容中涵盖了科普、科幻类、国外文学、中国经典文学等书籍,然而针对初中学生特性,对于名著的阅读应当由浅及深地进行,应当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政策的不断推动,在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学生们的全面发展,那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成了教师一直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要想更好地在新课标下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一定要注重手段和方式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动机来更好地为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因此,本文我们将围绕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主题来展开分析,再提出
会议
摘 要: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难保证良好的注意力,同时也无法对阅读、写作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这样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整合措施进行分析,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整合措施  一、 引言  语文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帮助小学生培养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
会议
出处:UBS Investment Research,《全球经济研究报告》,“日本复兴的理想与现实”在从通缩均衡向通胀均衡的过渡中,日本金融市场波动率上升可能会带来深远的后续影响。再加上
摘 要:新课改政策以及素质教育理念在初中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使得初中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其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落后性,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现代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对策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