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1月份以来,全国各地频频发生因电力紧张拉闸停电现象,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由于煤炭供应不足所致。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
煤炭增量高于发电增量
2003年全国煤炭生产增速强劲,供给充足。1到10月份,全国煤炭产量为12.86亿吨,同比增加2.27亿吨,增幅为21.4%。产煤大省山西1到11月份产量为3.75亿吨,同比增长6800万吨,增幅为22.3%。而全国火力发电量1到10月份同比增长16.51%,山西省省调电厂发电量1到11月份同比增长13.71%,均低于煤炭增长。
再以煤炭外运量来说,2002年全年铁路外运2.1亿吨,公路外运6600万吨,两项加起来是2.76亿吨;而2003年到11月底,铁路外运2.09亿吨,公路外运6234万吨。与2002年同期相比,铁路增加1387万吨,公路增加380万吨,全年可增运2000万吨。而且这些煤有百分之五六十是电力用煤。
截至2003年12月初,山西省煤炭企业对发电用煤所签合同的履约率达112%。因此,说煤炭紧缺导致供电紧张,未免有点勉强。
那么,导致电力用煤紧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订货合同严重不足导致电煤紧缺
据笔者了解,原国家电力公司和电力企业前几年在煤炭供应宽松时,大量减少订货计划。他们只按一定比例(约百分之七八十)订货,为市场自由低价采购留有余地。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后,电力企业又不愿意按市场价格购煤,致使库存大大减少。
以上海电力燃料公司为例,2003年全年重点订货合同是25万吨,1到10月份山西大同已向该公司供煤88.8万吨,全年可实际供煤110万吨,是原订货合同的440%;再以山西省境内的阳城发电厂为例,全年重点订货合同是110万吨,1到10月份实际供煤131万吨,合同兑现率达143%。截至目前,所有煤炭企业对电厂的实际供货都大大高于所签合同。
其次是煤炭订货会前的炒作,用户增加库存,对一些电力企业也产生了误导。从2000年开始,基本形成这样一个规律:订货会前用户抢购煤炭,增加库存,造成供求紧张;订货会结束后,市场马上出现供大于求,港口存煤剧增,价格下滑。2002年春节刚过,动力煤便出现过剩,秦皇岛存煤一度达到420万吨的历史高位,并持续保持350万吨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一些用煤企业对每年一度的煤炭订货缺乏重视。
三是一些煤炭产地的电力企业不参加国家订货。如山西、河南、陕西的一些电厂,以为自己是“近水楼台”,从建厂开始,就主要使用小煤矿的廉价煤。小煤矿因安全等原因关停后,缺乏稳定的煤源和运输保障。加之一些电厂不适应市场的变化,宁可停机也不采购市场煤,从而导致电力紧张。
四是煤炭进口减少。首先由于澳元升值,使澳大利亚煤炭的出口成本提高;其次石油价格上涨和海上运力紧张,导致海运运费增幅较大,澳大利亚出口日本的海运运费提高20美元/吨,比我国北部港口到日本高出12美元/吨左右。在运输成本增加的条件下,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上涨。动力煤现货价格在2003年12月达到32美元/吨,比2003年上半年上涨了8美元/吨,使国内用煤行业减少了煤炭进口数量。
当然,电力用煤紧张也不排除山西省停产整顿期间产量降低的因素。2003年8月份,山西省在连续发生3起重特大事故后,对地方、乡镇煤矿采取了停产整顿措施,使过高的煤炭产量增长势头有所放慢。在停产整顿期间,全省煤炭产量少增产约二千五百万吨,对全国煤炭市场变化产生了影响。到2003年12月中旬,全省验收复产的煤矿已过半数。而在停产期间,重点煤炭企业为保证重点用户重点合同,没有资源供应省内无合同用户,短期内导致了工业用煤的紧张。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针对以上状况,有关专家认为,煤炭订货会历来是煤炭产、供、销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煤炭生产企业更是吸取20世纪后期的经验教训,采取以销定产的原则,以减少库存积压造成的资金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以订货合同直接影响着煤炭的产量。专家建议,供需双方都要认真吸取教训,组织好每年的煤炭订货。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探索签订中长期合同的有效途径,引导和鼓励供需双方在互利双赢的原则下,签订中长期合同,使重点煤炭企业和重点煤炭用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避免再出现供需脱节、影响国计民生的不利状况。同时要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大型煤矿,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采用高新技术和和先进使用技术,推动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以适应国民经济对煤炭工业的需求。此外,还应当加快地方煤矿技术改造步伐,提高地方煤矿生产力发展水平。继续鼓励国有重点煤矿利用兼并收购和联合重组等方式,对合法小煤矿进行技术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县(区)以资源为纽带,走资源整合、关小上大、联合改造、淘汰落后、合理布局、规模生产的发展道路,以避免煤矿事故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煤炭增量高于发电增量
2003年全国煤炭生产增速强劲,供给充足。1到10月份,全国煤炭产量为12.86亿吨,同比增加2.27亿吨,增幅为21.4%。产煤大省山西1到11月份产量为3.75亿吨,同比增长6800万吨,增幅为22.3%。而全国火力发电量1到10月份同比增长16.51%,山西省省调电厂发电量1到11月份同比增长13.71%,均低于煤炭增长。
再以煤炭外运量来说,2002年全年铁路外运2.1亿吨,公路外运6600万吨,两项加起来是2.76亿吨;而2003年到11月底,铁路外运2.09亿吨,公路外运6234万吨。与2002年同期相比,铁路增加1387万吨,公路增加380万吨,全年可增运2000万吨。而且这些煤有百分之五六十是电力用煤。
截至2003年12月初,山西省煤炭企业对发电用煤所签合同的履约率达112%。因此,说煤炭紧缺导致供电紧张,未免有点勉强。
那么,导致电力用煤紧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订货合同严重不足导致电煤紧缺
据笔者了解,原国家电力公司和电力企业前几年在煤炭供应宽松时,大量减少订货计划。他们只按一定比例(约百分之七八十)订货,为市场自由低价采购留有余地。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后,电力企业又不愿意按市场价格购煤,致使库存大大减少。
以上海电力燃料公司为例,2003年全年重点订货合同是25万吨,1到10月份山西大同已向该公司供煤88.8万吨,全年可实际供煤110万吨,是原订货合同的440%;再以山西省境内的阳城发电厂为例,全年重点订货合同是110万吨,1到10月份实际供煤131万吨,合同兑现率达143%。截至目前,所有煤炭企业对电厂的实际供货都大大高于所签合同。
其次是煤炭订货会前的炒作,用户增加库存,对一些电力企业也产生了误导。从2000年开始,基本形成这样一个规律:订货会前用户抢购煤炭,增加库存,造成供求紧张;订货会结束后,市场马上出现供大于求,港口存煤剧增,价格下滑。2002年春节刚过,动力煤便出现过剩,秦皇岛存煤一度达到420万吨的历史高位,并持续保持350万吨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一些用煤企业对每年一度的煤炭订货缺乏重视。
三是一些煤炭产地的电力企业不参加国家订货。如山西、河南、陕西的一些电厂,以为自己是“近水楼台”,从建厂开始,就主要使用小煤矿的廉价煤。小煤矿因安全等原因关停后,缺乏稳定的煤源和运输保障。加之一些电厂不适应市场的变化,宁可停机也不采购市场煤,从而导致电力紧张。
四是煤炭进口减少。首先由于澳元升值,使澳大利亚煤炭的出口成本提高;其次石油价格上涨和海上运力紧张,导致海运运费增幅较大,澳大利亚出口日本的海运运费提高20美元/吨,比我国北部港口到日本高出12美元/吨左右。在运输成本增加的条件下,国际市场煤炭价格上涨。动力煤现货价格在2003年12月达到32美元/吨,比2003年上半年上涨了8美元/吨,使国内用煤行业减少了煤炭进口数量。
当然,电力用煤紧张也不排除山西省停产整顿期间产量降低的因素。2003年8月份,山西省在连续发生3起重特大事故后,对地方、乡镇煤矿采取了停产整顿措施,使过高的煤炭产量增长势头有所放慢。在停产整顿期间,全省煤炭产量少增产约二千五百万吨,对全国煤炭市场变化产生了影响。到2003年12月中旬,全省验收复产的煤矿已过半数。而在停产期间,重点煤炭企业为保证重点用户重点合同,没有资源供应省内无合同用户,短期内导致了工业用煤的紧张。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针对以上状况,有关专家认为,煤炭订货会历来是煤炭产、供、销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煤炭生产企业更是吸取20世纪后期的经验教训,采取以销定产的原则,以减少库存积压造成的资金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以订货合同直接影响着煤炭的产量。专家建议,供需双方都要认真吸取教训,组织好每年的煤炭订货。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探索签订中长期合同的有效途径,引导和鼓励供需双方在互利双赢的原则下,签订中长期合同,使重点煤炭企业和重点煤炭用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避免再出现供需脱节、影响国计民生的不利状况。同时要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大型煤矿,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采用高新技术和和先进使用技术,推动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以适应国民经济对煤炭工业的需求。此外,还应当加快地方煤矿技术改造步伐,提高地方煤矿生产力发展水平。继续鼓励国有重点煤矿利用兼并收购和联合重组等方式,对合法小煤矿进行技术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县(区)以资源为纽带,走资源整合、关小上大、联合改造、淘汰落后、合理布局、规模生产的发展道路,以避免煤矿事故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