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书趣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夜,读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被那些写松树的句子深深吸引:“松声竹韵,不浓不淡”“菊花两岸,松声一丘”“山径幽深,十里长松引路”“溪响松声,清听自远;竹冠兰佩,物色俱闲”。一时仿佛万亩松林现于眼前,松风阵阵,松声阵阵。
  想起了校园里的那些松树。
  秋光灿烂的日子,一踏上校园大道,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天香一般,顿时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那是松树散发的香。
  校园大道的两旁,是一米多高的松树,明亮秋光下,它们闪着洁净的光芒,走近一棵树,凑近鼻子闻一下,一股淡淡的松香味在鼻息间流转,觉得能闻到此香,这真是美好的一天。
  故乡的大地多松树,松树一般都长在山里,我是从小就喜欢松树的。
  小舅家住北山,他家对面有一面坡,上面长了许多松树,小时候我常去那里玩。
  那些松树都是矮矮的,粗粗的,而且越矮越粗,上面长着许多枝杈,让人忍不住想去爬,每次只要一上那山,我就会找一棵长得好的松树爬上去。
  坐在松树上看满山的风景,是一件惬意的事。
  微风吹来,拂得人脸上痒痒的,枯黄的茅草地上,卧着一些黑色的大石头,奇形怪状的。我看着那些大石头,能给它们编出一大堆故事来,我常常被自己编的故事感动。
  冬天,山上除了松树,还有一种树也特别美。它们结满树红红的小果子,鲜红欲滴,一片一片,似云霞,如火烧,在冬天的荒草和青松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当地人叫它“葛棘梁”,这样的红果子长在那里是很诱人的,小孩子们都爱摘下它们来吃,可是味道太涩,不能多吃。
  那面松树坡,让我小小的心灵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后来到了北方工作,很多家乡的植物这边都没有。刚来的那一年,有一次爬山,发现那个山顶竟然有一片松林,很是诧异,原来这里也有松树啊,就像在他乡遇到了故人。
  那是一片小小的松林,松树长势不如故乡的松树好,没有那种苍翠如烟的感觉,但是有松树总是好的。偶尔得了空闲,便去看那些松树。
  找个地方坐下来,听风吹过松林,松针飒飒作响,那清越的声音抚过大脑,心里会变得很安静,仿佛自己的心也被收了去,化作松林里的一株松树,任风抚摸,任雨洗礼。
  不管来时怎样的心情,坐上一阵,去时都是一身轻松。
  有时返回时,捡几个松塔,或折一枝小小的松枝,采来路边小野花三两枝,回家插在瓶子里,便有了《归去来辞》里的“松菊犹存”,又能欢喜上半天。
  如今,各处的公园遍植松树,松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了。
  累了时,停下你匆忙的脚步,看看那松树之上的高天流云,你会感受到生之喜乐,生之美好。
  南宋倪思在《经鉏堂杂志》中说:“松声、涧声、山禽聲、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
  闲时,坐下来,听听风声,听听雨声,听听虫鸣声,听听鸟叫声,听听松声吧,“至清”之声,定会给你的心送去片刻清凉,让你的日子温柔生动起来。
  (编辑 王玉晶)
其他文献
巴西热带雨林,一旦入夏,干旱便魔鬼般肆虐开来,让无数生命望而却步。  然而,就在动物们争先恐后迁徙时,白蚁这小生命却异军突起,在旱地上建出一种奇特家园——红色蚁丘,像哨兵般高高耸立着。这些蚁丘内部,有肺脏般复杂多变的空间结构,向上呈树枝状,与丘体表面开口相连,向下则分成许多孔道,呈辐射状延伸后又合并成粗孔道,通往潮湿阴凉的地下深处。这些通天接地,相互连通的空间结构,使穴内空气保持新鲜,并使温度稳定
小升是一所名牌大学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是管理专业再加上小升所在的城市经济发达,需要很多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小升刚毕业就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这份工作不但专业对口,而且薪水福利等各方面的待遇都不错。   小升工作很努力,三个月试用期过去了,小升也成了公司的正式员工。可是让小升没有想到的是转正后的薪水也并没有按应聘时许诺的那样大幅度的提升。小升很不开心,渐渐也没有了刚开始工作时的那份热情了。  
陇东干旱,时间久了,人心也容易干燥、硬朗,但黄土绵软、深厚,就能有效地削减一切。  连日来多雨,习惯了干旱、干燥的人,一下子就烦躁了起来。这雨让人觉得或多或少有些沉闷和压抑,再加上小县城也就那么大,整日里上班下班,从北到南,再从南到北,总感到心不能宁,读不进书,写不出文章,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不知道该如何让自己宁静下来。  坐在书桌前,正烦躁、无奈着,抬眼向对面的书柜上望去,想找一本能读下去的书
那天翻看微博好友圈,看到久未联系的朋友发了一条动态。夜色如水的夜晚,她一个人去金碧辉煌的大剧院听梁祝音乐会。现场聆听如泣如诉的经典旋律,朋友身临其境,亲眼见证了梁祝化蝶飞的凄美哀怨,不禁潸然泪下,情不能已。  看惯了秀恩爱晒幸福的朋友圈,我对铺天盖地的炫耀已经无感了,偶然看到这么一条情真意切的心情动态,不觉心弦被轻轻触动,当即搜索本地音乐会演出场次,不问价格购买了一张日期最近的门票。  有多久,我
周末,读王小波,在他的一篇《我为什么要写作》里,读到一个词“减熵”,挺有意思。  有人问一个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是一件既危险又没有实际好处的事,而且还会导致肌肉疼痛,但偏偏还有人要去登山。王小波把这个现象叫做减熵现象。他说,通常人总是喜欢趋利避害,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做熵增现象,所以反其道而行之肯定减熵。  他拿自己当例子。他本身学的是理工科,以他的情形完全可以去经商赚大钱,可是他
1  世上万物,都争着往上走,唯独水,不争高,却总是往下走。世上最低的地方,常常能看到水的影子。水偶尔成瀑布,化雨雪登上高处,也不是为了高高在上,而是为了扑向下面的大地……  水往低处流,水知道把自己放低,四面八方的朋友就越多。  地球上为什么海最大,为什么条条江河都愿意奔向大海?因为海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2  大海是蓝的,黄河是黄的,小溪是绿的,水是无色的,可它们开出的花朵却都是白的。 
知人则哲  “知人则哲”句语出《尚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智谋所在。  知人则哲,是一种识人的智慧。不管是大敌当前,还是和平年代,知人则哲,于人生和大业,必然是有益而无害。  知人则哲,就是能鉴察人的品行和才能,体察人心,认清事物本质,又能掌握人与事物的变化之道。如此能识时务,?任人唯贤,尊重人才者,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理当为俊杰。  知人则哲,就是智慧和聪明的总结,比如一个睿智者,懂得欣赏那
鱼在水里,自由自在。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西到东,它天天游来游去。  一开始,它非常喜欢这闲适的生活,可时间一久,它有了见识,学会了思考,觉得一生若都是这样游来游去那多没意义。  于是,它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的目标,第一,要脱离困住它的水;第二,要学会在阳光下行走;第三,要爬上最高的山,体会一下俯视天下的感觉。  它这么想着,就开始努力。  它在水中使劲地游,然后冲刺,一下子将自己甩到了
雅皮的心情日志
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年少时就胸怀大志,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的大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15岁时,为逃避战乱,他随家人离开山东老家,辗转来到湖北襄阳避难,后隐居在城西的隆中边种地,边修学,边静观天下,待机而出,人称“卧龙先生”。  刘备为发展自己的集权势力,“三顾茅庐”真诚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深受感动,向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提出对策,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随后,诸葛亮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