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开剧场大门,一个短发的侧影瘦削,挺拔,目光久久凝视舞台。
舞剧《26分贝》进入排练倒计时,总导演刘岩紧盯独舞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做最后调整。她临场想到一个创意,边说边比划起来。修长的双臂展开,如行云流水,动作利落,干净。
讲解另外一个全身动作时,“你懂我意思了吧”,她顿了顿,对年轻的舞者说,“我没办法示范。”
她的手臂从空中落下,双手撑在轮椅上。
这是舞者刘岩与轮椅相处的第七年。内心深处,她尚在适应这双新“舞鞋”,但她的人生“舞步”一刻也不肯放松,节奏反而更快。
2008年7月27日,奥运开幕式彩排中,唯一独舞《丝路》的A角演员、有“刘一腿”之称的刘岩因不到一秒钟的衔接失误,从3米高台上跌落,致高位截瘫。受伤后,她在医院躺到年底,坚决出了院。隔年,她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并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刘岩文艺专项基金”(以下简称“专项基金”),关注贫困、孤残儿童的艺术教育。
于她,公益这条路走得自然而然。受伤期间,她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在特别渴的时候,别人给你一杯水,那是什么感觉?这个发心特别简单,我也想去给口渴的人送水喝。”
资助孤残儿童学艺术,是刘岩自己坐着轮椅找来的项目。
专项基金成立后,团队问刘岩,有了基金,你要干嘛?刘岩头脑一片空白,她走访医院、敬老院、妇联、儿童福利院,直到一个下午,才有了答案。
2011年三月的一天,寒意未消,在北京郊区的一所儿童福利院,车刚驶入大门,刘岩看见许多小孩子在操场上疯跑,尘土飞扬。那天是星期三,通常应该是上课时间。刘岩心生疑惑,校长回复她,“因为志愿者没来”。
刘岩脑中闪现出自己的一个朋友。不久前他们本来约定周末喝茶,但对方临时告诉她,周末得给儿子当司机,儿子周末排了满满的兴趣课程,美术、唱歌、书法……比自己上班还忙。
刘岩猛然意识到,“一个正常家庭,和没有父母的家庭”区别如此之大。自小学艺术,她知道艺术在一个人生命中“潜在的影响”,和校长聊天过程中,她一直在思考,并下了决心,要给这些没有父母的残疾孩子,在周末提供艺术教育,教他们跳舞。
“我们不是要培养他们成为下一个杨丽萍,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体会艺术的机会。”最初,福利院里60多个小朋友,有20多个自愿报名上课。之后,专项基金请来专业舞蹈老师,和北京市房山区儿童福利中心、通州光爱学校等几所定点机构合作,最多时有162个孩子上课。
上课的孩子中,一个叫范杰的小男孩给了刘岩格外的惊喜。范杰天生失聪,听不到声音,但对音乐的感悟力非常强,甚至不需要手语老师提示,完全靠内心节奏和观察搭档起舞。刘岩找到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两位专业舞者,配合范杰,以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为背景,第一次以编导身份创作了舞蹈《对他说》,并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由此,刘岩开始尝试更多舞蹈编导。她曾帮助一个残疾人艺术团,创作了一支舞蹈《我的未来不是梦》,在和专业舞者同场竞技中,获得了“荷花杯”舞蹈大赛特别奖。
执导舞剧,是刘岩的最新尝试。舞剧《26分贝》于2016年1月22日公演,16位群舞演员来自该残疾人艺术团,另外包括专项基金资助的5名聋儿。
因为操心的事儿太多,她一宿宿睡不好。序曲是她滑着轮椅,在台上一个一个动作排的;灯光和视频配合不够协调,她一遍遍调整;群演服装什么时间到位,甚至连演员能不能按点吃上盒饭她也要过问。“早晨醒来,就觉得跟自己已经开完一个会了。”
“自己忙碌的时候,反倒比较平静。”刘岩告诉《中国慈善家》,“我觉得这个节奏,能够平复我所有难过的感觉。”
专注做舞者时,刘岩更多时间只“苛求”自己的艺术表现,连大年三十都泡在练功房里。受伤后,她的世界有了新的视角,开始更多考虑到他人的角度和需求。
专项基金在2010年3月成立,半年多时间里,账上一度一分钱没有,难以开展项目。当年年底,12月17号,刘岩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在各界朋友们的帮助下,专项基金举行了第一次慈善拍卖活动。崔永元做主持,白岩松穿着火炬手服装,举着刘岩受伤后的第一张剧照,满场吆喝。最终,那张照片拍出20余万元,当晚共筹得善款600多万元,这是专项基金的“第一桶金”。
刘岩身上仍流淌着理想主义血液,她相信,“只要踏踏实实做公益,钱,真的别急。”日常和孩子们相处的点滴瞬间,被她请来的时尚摄影师收入镜头,取名“天使的微笑”,这一公益摄影展目前已举办四届。第三届时,摄影展获得珠宝品牌赞助,刘岩告诉团队成员,“这是一件好事,更多商业品牌商业元素进来,我们就会更大限度帮扶更多人。”
7年来,每年7月27日这一天,刘岩都会跟自己对话,重新看待高空跌落的那个瞬间,带给自己生命的改变。早年间,她更多把这个意外定义为负面,但她现在“间歇式”地觉得,“有时候它也会带给你生命不同层面的美好。”
2014年,刘岩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这是她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古典舞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某个周末,她去看望专项基金资助的孩子们,冷不防嘴里被塞进一块巧克力。她的舌尖重新回忆起这种甜蜜的味道,那是她受伤后再也没碰过的甜品。
“到现在我会觉得,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英文中有一个词,better,我很喜欢。可能best对每个人来说,标准不一样,但better就是,在那个转折点后,每天你会很享受,很快乐。”
舞剧《26分贝》进入排练倒计时,总导演刘岩紧盯独舞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做最后调整。她临场想到一个创意,边说边比划起来。修长的双臂展开,如行云流水,动作利落,干净。
讲解另外一个全身动作时,“你懂我意思了吧”,她顿了顿,对年轻的舞者说,“我没办法示范。”
她的手臂从空中落下,双手撑在轮椅上。
这是舞者刘岩与轮椅相处的第七年。内心深处,她尚在适应这双新“舞鞋”,但她的人生“舞步”一刻也不肯放松,节奏反而更快。
2008年7月27日,奥运开幕式彩排中,唯一独舞《丝路》的A角演员、有“刘一腿”之称的刘岩因不到一秒钟的衔接失误,从3米高台上跌落,致高位截瘫。受伤后,她在医院躺到年底,坚决出了院。隔年,她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并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刘岩文艺专项基金”(以下简称“专项基金”),关注贫困、孤残儿童的艺术教育。
于她,公益这条路走得自然而然。受伤期间,她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在特别渴的时候,别人给你一杯水,那是什么感觉?这个发心特别简单,我也想去给口渴的人送水喝。”
资助孤残儿童学艺术,是刘岩自己坐着轮椅找来的项目。
专项基金成立后,团队问刘岩,有了基金,你要干嘛?刘岩头脑一片空白,她走访医院、敬老院、妇联、儿童福利院,直到一个下午,才有了答案。
2011年三月的一天,寒意未消,在北京郊区的一所儿童福利院,车刚驶入大门,刘岩看见许多小孩子在操场上疯跑,尘土飞扬。那天是星期三,通常应该是上课时间。刘岩心生疑惑,校长回复她,“因为志愿者没来”。
刘岩脑中闪现出自己的一个朋友。不久前他们本来约定周末喝茶,但对方临时告诉她,周末得给儿子当司机,儿子周末排了满满的兴趣课程,美术、唱歌、书法……比自己上班还忙。
刘岩猛然意识到,“一个正常家庭,和没有父母的家庭”区别如此之大。自小学艺术,她知道艺术在一个人生命中“潜在的影响”,和校长聊天过程中,她一直在思考,并下了决心,要给这些没有父母的残疾孩子,在周末提供艺术教育,教他们跳舞。
“我们不是要培养他们成为下一个杨丽萍,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体会艺术的机会。”最初,福利院里60多个小朋友,有20多个自愿报名上课。之后,专项基金请来专业舞蹈老师,和北京市房山区儿童福利中心、通州光爱学校等几所定点机构合作,最多时有162个孩子上课。
上课的孩子中,一个叫范杰的小男孩给了刘岩格外的惊喜。范杰天生失聪,听不到声音,但对音乐的感悟力非常强,甚至不需要手语老师提示,完全靠内心节奏和观察搭档起舞。刘岩找到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两位专业舞者,配合范杰,以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为背景,第一次以编导身份创作了舞蹈《对他说》,并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由此,刘岩开始尝试更多舞蹈编导。她曾帮助一个残疾人艺术团,创作了一支舞蹈《我的未来不是梦》,在和专业舞者同场竞技中,获得了“荷花杯”舞蹈大赛特别奖。
执导舞剧,是刘岩的最新尝试。舞剧《26分贝》于2016年1月22日公演,16位群舞演员来自该残疾人艺术团,另外包括专项基金资助的5名聋儿。
因为操心的事儿太多,她一宿宿睡不好。序曲是她滑着轮椅,在台上一个一个动作排的;灯光和视频配合不够协调,她一遍遍调整;群演服装什么时间到位,甚至连演员能不能按点吃上盒饭她也要过问。“早晨醒来,就觉得跟自己已经开完一个会了。”
“自己忙碌的时候,反倒比较平静。”刘岩告诉《中国慈善家》,“我觉得这个节奏,能够平复我所有难过的感觉。”
专注做舞者时,刘岩更多时间只“苛求”自己的艺术表现,连大年三十都泡在练功房里。受伤后,她的世界有了新的视角,开始更多考虑到他人的角度和需求。
专项基金在2010年3月成立,半年多时间里,账上一度一分钱没有,难以开展项目。当年年底,12月17号,刘岩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在各界朋友们的帮助下,专项基金举行了第一次慈善拍卖活动。崔永元做主持,白岩松穿着火炬手服装,举着刘岩受伤后的第一张剧照,满场吆喝。最终,那张照片拍出20余万元,当晚共筹得善款600多万元,这是专项基金的“第一桶金”。
刘岩身上仍流淌着理想主义血液,她相信,“只要踏踏实实做公益,钱,真的别急。”日常和孩子们相处的点滴瞬间,被她请来的时尚摄影师收入镜头,取名“天使的微笑”,这一公益摄影展目前已举办四届。第三届时,摄影展获得珠宝品牌赞助,刘岩告诉团队成员,“这是一件好事,更多商业品牌商业元素进来,我们就会更大限度帮扶更多人。”
7年来,每年7月27日这一天,刘岩都会跟自己对话,重新看待高空跌落的那个瞬间,带给自己生命的改变。早年间,她更多把这个意外定义为负面,但她现在“间歇式”地觉得,“有时候它也会带给你生命不同层面的美好。”
2014年,刘岩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这是她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古典舞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某个周末,她去看望专项基金资助的孩子们,冷不防嘴里被塞进一块巧克力。她的舌尖重新回忆起这种甜蜜的味道,那是她受伤后再也没碰过的甜品。
“到现在我会觉得,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英文中有一个词,better,我很喜欢。可能best对每个人来说,标准不一样,但better就是,在那个转折点后,每天你会很享受,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