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效果取决于参与企业、政府、银行和居民各方博弈的结果,地方政府作为传导机制中重要的一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方政府干扰货币政策的根源与路径等方面,研究了地方政府在追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政策时滞;地方政府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0-01
一、货币政策概述
1.货币政策简介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调控利率,以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收支平衡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经济学理论指出,利率传导、资产价格传导和信贷传导为货币政策的三大微观传导机制。在我国制度背景下,占据主导地位的为信贷传导机制。因此,当出现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等经济问题时,为使得投资过热现象受到抑制,宏观经济合理运行,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反之亦然。
纵观这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例,中国人民银行频繁运用降准、降息等释放流动性,试图改善信贷市场融资环境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信贷市场的融资环境并未立即得到明显改善,即存在货币政策时滞。
2.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的形成与类别
货币政策的运行方式是宏观金融当局分析并确定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在宏观经济金融运行显著偏离运行轨道后,根据预定的政策目标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整个过程必然经过许多环节,各环节之间并未即时传导,存在程度不同的时间间隔,这就是所谓的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由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两个部分组成。内部时滞是指从形势变化需要采取行动,到政策当局认识到需要进行政策调控的时间距离,加上货币当局实际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外部时滞是指从开始实行经济政策到对经济变量完全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政府对内部时滞控制力增强,而外部时滞变得复杂。
地方政府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部门,应当将政府制定的政策贯彻落实在当地,保持全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然而,随着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力和资源配置力不断增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顺应中央政府调控目标的意愿减弱,加之与商业银行的密切关系为其干预信贷资金配置提供了可能,其支出行为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发生了偏离,最终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加剧货币政策外部时滞。
二、地方政府与货币政策时滞
我国地方政府为区域经济增长而竞争,主要取决于我国政治集权—财政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到了一定的干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地方政府有可能弱化了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干预动机
为了激励地方政府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形成了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地方政府也在此过程中被赋予了一定的财政支配权力。首先,地方政府作为传导机制中重要的一环,最主要的干预动机在于政绩诉求与政治晋升。地方政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可评估性较强的业绩任務上,从而达到良好的政绩评估和晋升途径。纵观我国现状,地方政府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信贷资金的控制上,这主要是由于辖区内的投资不仅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还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地方货币政策实施程度与实施效率难以评估,也为地方政府逃避究责提供了侥幸。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不重视区域内短期偿债能力,巧妙运用长期举债和还款之间存在的时间差,激励其在有限的任期内显著拉动本地经济快速增长。
2.干预机制
融资约束理论指出,在不完备的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存在融资约束,借款人融资的成本除了内部资金成本之外,还包括外部融资溢价。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改善借款人资产净值,促使其违约概率下降,降低外部融资溢价,最终导致借款人融资成本下降,反之亦然。不难得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而高质量的地方政府可以缓解交易主体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
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密切的关系,也为其干预银行信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如土地、矿产等商业银行眼中最有分量的抵押物,所以商业银行出于自身业务的考虑,也会迎合地方政府。
因此,当货币政策出现掉头时,企业投资趋势随之变化,但受到地方政府干预较强的企业变化幅度较小,这一现象在政绩诉求较高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政策建议
1.中央货币当局角度
(1)货币当局在制定及实施货币政策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为达到既定目标,还需要区分经济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把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梳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我国在实施一系列适合时宜货币政策后,实体经济稳步回升到健康的运行轨道上。
(2)准确把握经济政策外部时滞,是缩短下一轮经济波动认识时滞的有效途径,通过预测未来经济走向,货币政策可以在调整当前经济的同时,减小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3)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是通过利率来完成的,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是减少货币政策时滞的关键,但这也是目前我国存在的重大缺陷。
(4)中央政府应重视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地方政府的活动,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督促其执行中央货币政策。
2.地方政府角度
(1)加强地方政府控制,调整政绩价值取向,完善政绩评估体系。为了激励地方政府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中央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的运用对地方政府官员的选拔和晋升的绝对控制,同时应当建立不同的政绩考核体系。
(2)提高地方政府质量。髙质量的地方政府能够通过保护产权、降低税负、提高政府效率、保持清正廉洁等手段参与经济活动,为交易者营造好的经营环境,但又不过度干预市场正常运行。
(3)构建新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博弈应由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政策时滞;地方政府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0-01
一、货币政策概述
1.货币政策简介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调控利率,以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收支平衡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经济学理论指出,利率传导、资产价格传导和信贷传导为货币政策的三大微观传导机制。在我国制度背景下,占据主导地位的为信贷传导机制。因此,当出现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等经济问题时,为使得投资过热现象受到抑制,宏观经济合理运行,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反之亦然。
纵观这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例,中国人民银行频繁运用降准、降息等释放流动性,试图改善信贷市场融资环境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信贷市场的融资环境并未立即得到明显改善,即存在货币政策时滞。
2.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的形成与类别
货币政策的运行方式是宏观金融当局分析并确定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在宏观经济金融运行显著偏离运行轨道后,根据预定的政策目标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整个过程必然经过许多环节,各环节之间并未即时传导,存在程度不同的时间间隔,这就是所谓的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由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两个部分组成。内部时滞是指从形势变化需要采取行动,到政策当局认识到需要进行政策调控的时间距离,加上货币当局实际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外部时滞是指从开始实行经济政策到对经济变量完全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政府对内部时滞控制力增强,而外部时滞变得复杂。
地方政府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部门,应当将政府制定的政策贯彻落实在当地,保持全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然而,随着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力和资源配置力不断增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顺应中央政府调控目标的意愿减弱,加之与商业银行的密切关系为其干预信贷资金配置提供了可能,其支出行为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发生了偏离,最终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加剧货币政策外部时滞。
二、地方政府与货币政策时滞
我国地方政府为区域经济增长而竞争,主要取决于我国政治集权—财政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到了一定的干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地方政府有可能弱化了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干预动机
为了激励地方政府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形成了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地方政府也在此过程中被赋予了一定的财政支配权力。首先,地方政府作为传导机制中重要的一环,最主要的干预动机在于政绩诉求与政治晋升。地方政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可评估性较强的业绩任務上,从而达到良好的政绩评估和晋升途径。纵观我国现状,地方政府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信贷资金的控制上,这主要是由于辖区内的投资不仅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还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地方货币政策实施程度与实施效率难以评估,也为地方政府逃避究责提供了侥幸。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不重视区域内短期偿债能力,巧妙运用长期举债和还款之间存在的时间差,激励其在有限的任期内显著拉动本地经济快速增长。
2.干预机制
融资约束理论指出,在不完备的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存在融资约束,借款人融资的成本除了内部资金成本之外,还包括外部融资溢价。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改善借款人资产净值,促使其违约概率下降,降低外部融资溢价,最终导致借款人融资成本下降,反之亦然。不难得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而高质量的地方政府可以缓解交易主体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
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密切的关系,也为其干预银行信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如土地、矿产等商业银行眼中最有分量的抵押物,所以商业银行出于自身业务的考虑,也会迎合地方政府。
因此,当货币政策出现掉头时,企业投资趋势随之变化,但受到地方政府干预较强的企业变化幅度较小,这一现象在政绩诉求较高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政策建议
1.中央货币当局角度
(1)货币当局在制定及实施货币政策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为达到既定目标,还需要区分经济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把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梳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我国在实施一系列适合时宜货币政策后,实体经济稳步回升到健康的运行轨道上。
(2)准确把握经济政策外部时滞,是缩短下一轮经济波动认识时滞的有效途径,通过预测未来经济走向,货币政策可以在调整当前经济的同时,减小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3)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是通过利率来完成的,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是减少货币政策时滞的关键,但这也是目前我国存在的重大缺陷。
(4)中央政府应重视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地方政府的活动,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督促其执行中央货币政策。
2.地方政府角度
(1)加强地方政府控制,调整政绩价值取向,完善政绩评估体系。为了激励地方政府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中央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的运用对地方政府官员的选拔和晋升的绝对控制,同时应当建立不同的政绩考核体系。
(2)提高地方政府质量。髙质量的地方政府能够通过保护产权、降低税负、提高政府效率、保持清正廉洁等手段参与经济活动,为交易者营造好的经营环境,但又不过度干预市场正常运行。
(3)构建新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博弈应由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