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予苦难 迹化生命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被誉为“中国梵高”的徐渭一生历经磨难,但一直用生命对待艺术,用艺术寄予苦难、安顿灵魂,同时又将生命迹化为书画艺术。正是这种在艺术中的自我生命的观照铸就了其独具个性的书画艺术。
  关键词:徐渭;书画;生命观照
  对自我生命的观照是艺术创作的诱因之一,也是艺术存在的价值所在。徐渭书画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其书画艺术中的自我生命观照,也正是这种自我生命的艺术观照铸就了其大写意花鸟画风格及狂草面貌,使他的书画艺术在晚明艺坛独树一帜,以“革新者”的地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而被誉为“中国梵高”。朱良志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论及中国画创作重视生命精神时,认为中国画对于生命的价值在于“通过创作来体验生命、以绘画形式来呈现生命、在艺术中安顿生命”。[1]这也深深体现在徐渭身上,徐渭在其书画艺术中体验生命、安顿生命、寄予苦难,并迹化生命,这深刻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价值和生命精神。
  一、艺术即生命,用艺术寄予苦难
  艺术之于人生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审美的。尼采认为:摆脱人生根本烦恼和痛苦有两条路,一条是逃往认识之乡,这样世界于你是一间最合适的实验室;另一条是逃往艺术之乡,即把这奇异的世界成为美学现象。尼采无疑肯定了艺术之于人生的救赎价值。[2]同样,宗白华也认为:艺术的境界介乎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即有前者的超功利性,又有后者的“返璞归真”。[3]再一次肯定了艺术给予人生苦难的宗教救赎价值。
  徐渭的一生苦难而坎坷,幼年丧父,屡试不第,婚姻多变,牢狱之灾,罢官之痛,疾病缠身,晚年贫困潦倒,颠沛流离。一生命运多舛和郁郁不得志使其精神极度痛苦。他郁愤的情感需要抒发,其困顿、痛苦的灵魂需要安顿。此时的书画艺术之于徐渭已然不是文人的“怡情娱性”手段,而是寄予和救赎人生苦难的工具。于是艺术成为其人生的一种寄予、一种信仰,成为其陈放和安顿灵魂的地方。因此,艺术即是他寄予苦难的载体,艺术即为其生命。艺术之于他而言,无疑具有人生救赎的价值,他将颠沛的生活和纵情山水的体悟、满腹的郁愤、一腔的冤屈完全寄托于笔墨之中,以此忘掉身体的痛苦,而求精神的超越。加之其书画艺术的深厚功底,和对前人技法进行了多年研摩,对书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了然于心。从而使得其书画作品既不同于宫廷书画的严谨程式和居高临下的“高贵”,又有别于文人书画自我陶醉的玩弄笔法和形式的“高雅”。其作品运笔纵恣,挥洒自如,直抒胸臆。墨色变化多端,酣畅淋漓,初看是墨线缠绕,乱石飞瀑,细看则墨线牵连巧妙,生活和生命轨迹清晰,“无法”中有法,“有度”中超度。笔下形象“不重形似求生韵,不重再现重性灵”“天机自出”,使其作品一反前人图式,而成为其身世、遭遇同构的美学图式。他的创作状态也不同于一般文人画的“聊以自娱”,而是一种激情的抒发和狂态的宣泄。正如李贽所言:“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又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4]因此,徐渭的绘画作品正是他狂态情感的物化和结晶,是个性人格在艺术中的凸现,艺术即为其生命。
  二、生命即艺术,将生命迹化为艺术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到艺术可能出现的三个层次或阶段,即:“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5]“人事之法天”是艺术对自然人生的遵从和模仿阶段;“人定之胜天”是艺术超越自然人生之上,对自然人生的美化表达;“人心之通天”则为艺术之最高阶段和境界,即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主客体的圆融统一。徐渭的艺术无疑达到了“人心之通天”的境界。在他的书画艺术中,往往借以恣肆纵横的笔墨把自然物象和自我精神圆融化一,将生命迹化为艺术。
  这首先体现在徐渭书画作品中随意挥洒,直抒胸臆的狂放笔墨上。他称自己的画是“杜撰之画”。作画随意涂抹,起笔,运行,转折,收笔,都没有固定法式,处处无法,从表现自己主观情感出发,以“开拓万古之心胸”把其狂态情感物化结晶于作品之中。这种笔墨风格外在表现为“狂”,用笔狂放,恣肆纵横,笔墨淋漓,不拘于形似,内在却饱含激情和个性。他以炽热的情感,振笔横扫,不受拘束,毫无雕凿,一改元明面貌。“笔随心动,墨由情发”,他充分利用“生纸”的渗水晕墨特点,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蘸墨的干湿浓淡,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水墨交响。他的笔墨形象也天机自出,成为其人格生命的寫照。
  其次,体现在其笔下塑造的物象形象上。其笔下物象多能折射其多舛的命运和郁郁不得志的心性。他笔下的梅竹形象不是前人平淡幽雅的形象,而是其寄托沉痛身世遭遇的载体,如其《杂花图卷》中的梅花枝干下垂,中间有一节浸在溪水之中,其画雪竹题诗为:“画成雪竹太萧骚,掩节埋清折好梢,独有一般差似我,积高千丈恨难消。”其《墨葡萄图》《石榴》中的形象一改丰收、多子的传统象征意义而成为其斑斑悲情的抒发。正如其题画诗所言“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态”,正所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凄楚落寂感油然而生。其《墨葡萄图》中的艺术形象更是其生命自我的再现,画面中一干横亘全幅中部,湿笔饱墨,顺着枝藤淋漓而下,藤条离披纷杂,果实晶莹欲滴,如飞欲动,置阵布势不求均衡,整个画面以其旋转飞舞的幻觉效果和强烈而激荡的感受表达了作者血泪斑斑的愤激之情。他在《黄甲图》中画了伞盖般的荷叶和一只肥大的螃蟹,上部题诗为:“兀然有物气粗豪,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6]“黄甲”二字语意双关,既指螃蟹,又借指科举及第者,讽刺这些人徒有外表风标,实则腹中无珠,空无才学,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又表现出自己孤傲和倔强不驯的个性。徐渭曾经反复地以水墨画牡丹,他在题画诗中阐明,“牡丹为富贵之王,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 [7]。画家一反前人,并不表现牡丹的富贵华美,而是“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扫尽铅华粉黛。这时徐渭笔下的牡丹虽然已“不是此花真面目”,却使人感到出神入化。他表达的是画家激愤沉痛之情。在其绰约的风姿中包孕着一种对抗黑暗风雨而不低首的独有风韵,这种形式的牡丹完全是作者个人人格品性的表达和迹化。
其他文献
作者簡介:  陈翠,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芦晓婧,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  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期刊
作者简介:  赵吉成(1970-),男,山东莱州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包装印刷。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项目(2017JGB495)]
期刊
作者简介:  刘海宾,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刘肖,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師:  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期刊
摘 要:对于特定年代成长发展的艺术家石强来说,时代让他伤痛也给予锻造。石强他既保留了传统的印记,又满足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的需求发展。《血肉》系列作品是石强转型后的一批力作,也是他反思历史潮流和当下关系联结的文化符号,画面给人的冲击力与内在传达的观念性是石强对于精神内涵的考量,也正是因为他对于历史的态度,才使得作品具有厚重的质感。  关键词:石强;当代艺术;历史;血肉  一、引言  在20世纪狂热的
期刊
童话小说里,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故事,总是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他们经历那么多艰难险阻,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等等,倘若我们进一步追问,他们幸福地结婚以后,过得怎么样?若干年后,他們会不会一样经历婆媳战争、七年之痒、审美疲劳、教育子女观念不同、性生活索然乏味……不堪想象,干脆不想,撂下作罢。  很怕人世间千年不变的世事沧桑和轮回无常,降临到美丽纯洁的公主头上。干脆戛然而止吧!让美丽的记忆,终
期刊
作者简介:  郑家金,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苏金婷,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  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藝术学院教师。
期刊
作者简介:  黄文桂,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蒙佩媛,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視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  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期刊
摘 要:二战之后,日本学习西方文化迅速强大起来。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大胆推崇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将日本本民族具有有代表性的文化融入其中,形成别具特色的日本当代艺术。除了建筑设计上,更体现在艺术文化方面。以日本当代艺术家奈良美智为例。其作品个性鲜明,其印象深刻的大头娃娃,拥有静谧表情的驯良白犬,还有孩童和小动物结合的小怪物形象吸引了无数的粉丝。从奈良的自白、艺术批评家的评论,、早期作品中的叛逆的情节到
期刊
作者單位:  景德镇陶瓷大学  指导老师:杨冰
期刊
摘 要:审美价值的民族化是油画在中国发展的核心议题和必经之路。中国近现代油画的发展历程即是母体文化认同和文化反思的历程。对此,与江苏关系密切的众多优秀油画家在绘画语言、意蕴表现以及文化价值体认等方面,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和有益的启发。研究近现代江苏油画发展,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大致脉络乃至基本规律。  关键词:油画;近现代;江苏;民族化  民国以来,在油画民族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