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臂联合实时导航技术在脊柱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123456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O型臂(O-arm)联合实时导航技术在脊柱内固定术中的适用性和精准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1例脊柱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影像学表现。根据病变的手术范围分为枕颈融合组(19例)和胸腰骶椎弓根内固定组(12例),病变均在显微镜下切除,内固定在O-arm联合实时导航辅助下进行,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根据手术时间﹑透视次数﹑螺钉位置和并发症情况评价疗效。

结果

枕颈融合组19例患者中,共行颈椎植钉112枚,枕骨植钉57枚,术中三维影像显示有2枚穿破侧块皮质临近椎动脉;胸腰骶椎弓根内固定组12例患者中,共行椎弓根螺钉植入72枚,术中2枚椎弓根螺钉穿透到椎体外,术中及时矫正位置。O-arm扫描次数平均为3次/例;O-arm及导航操作时间每次为20~30 min;每枚螺钉植入的平均时间:颈椎5~7 min﹑胸椎8~10 min、腰椎6~8 min。

结论

O-arm实时导航螺钉植入可实时观察螺钉的角度和深度,大大提高了植入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同时降低了术者和患者的辐射剂量和次数。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儿童脑积水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经ETV治疗的脑积水患儿101例,年龄1个月至18岁(中位年龄29个月)。评估手术效果及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中位时间为25个月)。101例患儿中,ETV治疗后79例成功,成功率为78.2%。其中肿瘤和囊肿等占位引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形成硬膜下和(或)囊内出血及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单纯钻孔引流术16例、开颅清除血肿及造瘘术5例、囊肿-腹腔分流术20例、保守治疗8例。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7.2±4.7)岁,以男性(78%)、Galassi Ⅱ级(53%)、
目的探讨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脑血管重建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8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42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以及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神经医学中心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共46例。所有患者共50侧半球接受脑血管重建术,其中28侧行单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10侧行单纯
目的研究造影中岩下窦的形态及岩下窦开口与颈内静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行延迟旋转造影的患者46例(78侧),其中32例行双侧造影,14例行单侧造影。综合侧位造影、三维静脉旋转造影及双容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78侧岩下窦,按形态学分类为:单纯管型35侧(45%),单纯丛型10侧(13%),混合型30侧(38%),岩下窦未见3侧(4%);按岩
目的探讨全程在神经内镜下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治疗的松果体区肿瘤患者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4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全切除。术后除1例出现短暂复视外,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学证实,生殖细胞瘤、间变性星形胶质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各1例。术后行
目的探讨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在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经DSA确诊的32例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6个动脉瘤。其中32个动脉瘤(共32例患者)应用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进行栓塞,4个动脉瘤采用其他弹簧圈成篮栓塞。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结果术后即刻DSA检查结果显示,应用VFC弹簧圈作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经病理学证实的32例PCNSL患者,分析其CT及MRI影像学特征。结果32例中,单发者18例(56%),多发者14例(44%),共50个病灶;肿瘤好发于基底节区、胼胝体等深部脑组织,为76%(38/50),浅部脑组织为24% (12/50);瘤周水肿多为轻、中度(76%
期刊
目的比较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未脑疝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并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其中24例采用经额定向穿刺引流术(穿刺组),44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的病死率及术后6个月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