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然而,据市德育教研大组对11所中职学校的调研显示,我市中职德育存在着“四不统一”现象。一是中职德育教材不统一,二是课程标准不统一,三是必修内容不统一,四是开设课程不统一。在选用教材上,有选用人教版的,有选用高教版的,也有以地理等课程代替德育课教学的。在课程标准上,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德育新大纲标准执行,出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标准“我”说了算的现象。在必修内容和开设课程上,实际执行不到位。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大纲》的系统贯彻与落实,妨碍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对此,应充分发挥市教研机构的统筹作用,在课程设置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学业考试等方面,加强管理和研讨,以突出德育为首,达到学生职业和人文素养综合提升的目的。
出台指导性意见,实现有效管理
应根据我市实际,出台我市中职德育课程管理指导性意见,意见应包括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以实现中职德育课程的有效管理。
课程设置规范化 我市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与内容应坚持“以纲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如目前,应把部颁教材《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列入必修课,并按规定要求排课;根据今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64次提到“创新”一词,学校觉得应重视征订使用省编《创新教程》和《创业教程》教材,并作出每周2课时的课堂教学要求;对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应根据各校的实际,大致每周安排1-2节的课时量,也可到衢州020云平台中选择课程。
课程实施特色化 在课程实施中,应继续探索“三特色”课程实施模式,一是分别在江山中学、衢州中专两次开展的“活动德育”观摩课教学比赛中展示出来的课程实施模式。其中有衢州中专的“特色活动”德育课,“室外活动”德育课,龙游县职教中心的“手编报活动”德育课,衢州工程学校的“四位一体”活动德育课,开化县职教中心的“文化墙编绘活动”德育课等。二是在衢州工程学校开展的“合作学习”观摩课教学比赛中展示出来的课程实施模式。其中有衢州中专的“小组合作教学”教学新模式等。三是实施以衢江中专为代表的“竞赛德育”模式。通过组织“文明风采”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采用“竞赛式”教学方法等途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德育实效。
课程评价多样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应将评价指标“格式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等思想贯穿其中,并利用优秀课程评比、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优秀课件比赛、学生“文明风采”竞赛、学生小论文比赛等评价杠杆,提高课程实效。应克服重学校德育工作评价,轻学生品德评定,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忽视对学生德育养成过程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职业教育中应该培养的实操能力和职业技能中反映出的德育水平。缺乏突出职教特色的针对性评价。忽视自我评价及社会行业评价等问题。
课程管理创新化 我市近几年主要探索了“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如衢州中专的田华老师在全国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龙游县职教中心的姚一知老师在全国“人教杯”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在2015年全国“人教杯”中职德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我市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金剑芳老师获一等奖,另由两位老师分获二等奖,都彰显了“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课程管理特色。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以“做中学”为形式的,具备主观性、内在性以及操作性强等特征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该模式表现出了受教育的主體位置,可以带动品德教育回归到生活情境中来,对于实现教学计划、执行教学内容、归还受教育者的主要地位、创建好的师生间关系等发挥了较好作用。
整合学业考试科目,实现优化管理
根据省课程改革方案精神,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原则,我市在2016年中职文化课学业考试中,采用“一加一减”的方法创新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学业考试模式,发挥“指挥棒”的功能,引导各中职学校课程管理向规范、优化方向发展。既突出了德育为首,又提升了学生职业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加一减”的必要性 所谓“一加一减”,就是在中职文化课统测高一年级中增加《职业与人文素养》科目,删减《英语》科目。为体现这一调整的科学性,我市在去年10月由市教研室和教研大组一起做了一次广泛的调研,范围涉及全市11所中职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历年的文化课考试结果和本次调研的情况反馈分析看,老的中职文化课统测科目设置存在如下弊端:一是原科目设置学生缺乏兴趣。尤其是英语,考试的时候,存在着好多学生睡觉的现象。二是合格率偏低。以2015年为例,我市有2000多人在60分合格线以下。三是原科目没有德育内容。这意味着德育课地位偏低,德育功能弱化,德育为首目标难以实现。
去年底,学校作出了在2016年衢州市中职文化课统测中增加《职业与人文素养》科目,删减《英语》科目的决定。当然,删减《英语》科目,并不是一删了事,学校采用了鼓励一些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较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辅导和考试。
“一加一减”的操作性 市中职德育教研大组召开了专题会议,讨论制订了2016中职文化课统测《职业与人文素养》大纲,对考试形式、考试范围、试卷题型等进行了原则规定。
在大纲中,学校以高教版《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参考教材,主要考查内容:围绕“职业生涯设计方案”的相关知识,设置了实践题,分值为30分;学校以高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参考教材,设置了分值为40分的实践题;另外,学校还把时事政治、文学常识、中国现代史知识列入考试范围,试图达到让学生关心政治、热爱生活、提高素养的目的。在命题中,学校要求题目要尽量生活化趣味性,难度系数预计在0.75-0.95,预测95%以上的学生能考及格。 “一加一减”的实效性 从5月12日全市9200多名学生考试的情况看,考场中规范有序,学生答题认真。从5月13日阅卷下来的统计分析,合格率大大提升,达到了预期的各项指标。更为重要的是,《职业与人文素养》的开考,促进了各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我市在2016年省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大赛学生素养创新创业赛中,共取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0项。全市成绩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有2所民办中职学校取得了零的突破。
创新课程开发模式,实现强化管理
中职课改要顺利推进,课程开发是前提,没有一批学生喜欢,适用实用的德育校本选修课程,那么,德育课改就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为此,我市中职德育教研大组,在校校合作开发“衢州市中职德育教学资源包”基础上,不断创新中职德育课程开发新模式,提高课程开发的数量和质量,为实现课程强化管理打下基础。
以“一个杠杆”促课程开发 教研大组于省中职德育宁海年会后,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调研中,“你認为是否应开展优秀课程评选”选项,选“是”的占93.8%,这说明以评价“指挥棒”这一“杠杆”促进课程开发工作十分重要。为此,学校举办了优秀校本课程评比1次,开展了课程开发成果展示活动2次,举办了各类课程开发研讨会4次。
以“两项激励”促课程开发 应采用“两项激励”的方法促进课程开发。一是启动课程开发校级评审机制,对纳入学生选修目录、出版、推广的课程分别给予奖励,对在省、市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奖的和出版的给予分等级给予经费支持。二是鼓励协调各县市区学校制定课程开发考核方案,将课程开发所用课时计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
以“三项举措”促课程开发 在调研中,还反映出如下问题:一是衢州地处浙西,课程开发信息交流相对较少,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二是校本教材开发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的课务和管理压力普遍较大,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显得精力不足。三是教师的开发能力和教材编撰能力有明显欠缺。四是校本教材开发对一线普通老师而言是新兴事物,老师们经验不足,没有相关的理论作为指导,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五是开发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导致校本教材开发进程滞后。
对此,学校采用“三项举措”促进课程开发。
一是开展专项培训,更新开发理念。学校利用市级德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由每个教研大组成员开一个讲座,聘请专家、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做专题报告等形式,提高了广大德育教师的认识水平,激发了他们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课程开发的理念更新。
二是开展内引外联,提高开发能力。针对信息不畅通,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机会少,课程开发出现闭门造车等问题,学校主要从三个层面解决。一是轮流选派,组织教师赴省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课程开发先进学校参观学习。二是组织教师到本市衢州中专、开化职教中心两所省新课改试点学校参观学习。三是召开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会,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三是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开发质量。针对课程开发质量不高、开发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学校采用学科“跨界”合作开发,名师、学科带头人引领指导,在举办课程开发成果汇编的基础上,集中举办了一次不同教研组课程开发成果展。学校还采用中职德育QQ群、微信平台等资源,开展合作交流,提高课程开发质量。
学校与浙江大学数字出版中心“立方书”项目合作,建成“衢州中职课程云平台”,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020模式,课程既可以印刷成纸质书,学生又可以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课程学习资源,并进行线上学习,线上考试,即时反馈,这种020课程模式融合了线上、线下学习,有效提高了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校校合作开发校本课程,产生了“1 1>2”的效应,截止到2017年2月,我市8所骨干职校已开发中职德育选修课程53部,正在开发的有48部。其中出版的由8部,获省级奖的2部,获市级奖的6部。《职业技术教育》和《浙江职业技术通讯》分别用4个版面报道了我市校校合作开发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的经验。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职业中专)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大纲》的系统贯彻与落实,妨碍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对此,应充分发挥市教研机构的统筹作用,在课程设置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学业考试等方面,加强管理和研讨,以突出德育为首,达到学生职业和人文素养综合提升的目的。
出台指导性意见,实现有效管理
应根据我市实际,出台我市中职德育课程管理指导性意见,意见应包括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以实现中职德育课程的有效管理。
课程设置规范化 我市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与内容应坚持“以纲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如目前,应把部颁教材《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列入必修课,并按规定要求排课;根据今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64次提到“创新”一词,学校觉得应重视征订使用省编《创新教程》和《创业教程》教材,并作出每周2课时的课堂教学要求;对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应根据各校的实际,大致每周安排1-2节的课时量,也可到衢州020云平台中选择课程。
课程实施特色化 在课程实施中,应继续探索“三特色”课程实施模式,一是分别在江山中学、衢州中专两次开展的“活动德育”观摩课教学比赛中展示出来的课程实施模式。其中有衢州中专的“特色活动”德育课,“室外活动”德育课,龙游县职教中心的“手编报活动”德育课,衢州工程学校的“四位一体”活动德育课,开化县职教中心的“文化墙编绘活动”德育课等。二是在衢州工程学校开展的“合作学习”观摩课教学比赛中展示出来的课程实施模式。其中有衢州中专的“小组合作教学”教学新模式等。三是实施以衢江中专为代表的“竞赛德育”模式。通过组织“文明风采”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采用“竞赛式”教学方法等途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德育实效。
课程评价多样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应将评价指标“格式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等思想贯穿其中,并利用优秀课程评比、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优秀课件比赛、学生“文明风采”竞赛、学生小论文比赛等评价杠杆,提高课程实效。应克服重学校德育工作评价,轻学生品德评定,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忽视对学生德育养成过程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职业教育中应该培养的实操能力和职业技能中反映出的德育水平。缺乏突出职教特色的针对性评价。忽视自我评价及社会行业评价等问题。
课程管理创新化 我市近几年主要探索了“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如衢州中专的田华老师在全国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龙游县职教中心的姚一知老师在全国“人教杯”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在2015年全国“人教杯”中职德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我市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金剑芳老师获一等奖,另由两位老师分获二等奖,都彰显了“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课程管理特色。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以“做中学”为形式的,具备主观性、内在性以及操作性强等特征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该模式表现出了受教育的主體位置,可以带动品德教育回归到生活情境中来,对于实现教学计划、执行教学内容、归还受教育者的主要地位、创建好的师生间关系等发挥了较好作用。
整合学业考试科目,实现优化管理
根据省课程改革方案精神,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原则,我市在2016年中职文化课学业考试中,采用“一加一减”的方法创新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学业考试模式,发挥“指挥棒”的功能,引导各中职学校课程管理向规范、优化方向发展。既突出了德育为首,又提升了学生职业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加一减”的必要性 所谓“一加一减”,就是在中职文化课统测高一年级中增加《职业与人文素养》科目,删减《英语》科目。为体现这一调整的科学性,我市在去年10月由市教研室和教研大组一起做了一次广泛的调研,范围涉及全市11所中职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历年的文化课考试结果和本次调研的情况反馈分析看,老的中职文化课统测科目设置存在如下弊端:一是原科目设置学生缺乏兴趣。尤其是英语,考试的时候,存在着好多学生睡觉的现象。二是合格率偏低。以2015年为例,我市有2000多人在60分合格线以下。三是原科目没有德育内容。这意味着德育课地位偏低,德育功能弱化,德育为首目标难以实现。
去年底,学校作出了在2016年衢州市中职文化课统测中增加《职业与人文素养》科目,删减《英语》科目的决定。当然,删减《英语》科目,并不是一删了事,学校采用了鼓励一些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较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辅导和考试。
“一加一减”的操作性 市中职德育教研大组召开了专题会议,讨论制订了2016中职文化课统测《职业与人文素养》大纲,对考试形式、考试范围、试卷题型等进行了原则规定。
在大纲中,学校以高教版《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参考教材,主要考查内容:围绕“职业生涯设计方案”的相关知识,设置了实践题,分值为30分;学校以高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参考教材,设置了分值为40分的实践题;另外,学校还把时事政治、文学常识、中国现代史知识列入考试范围,试图达到让学生关心政治、热爱生活、提高素养的目的。在命题中,学校要求题目要尽量生活化趣味性,难度系数预计在0.75-0.95,预测95%以上的学生能考及格。 “一加一减”的实效性 从5月12日全市9200多名学生考试的情况看,考场中规范有序,学生答题认真。从5月13日阅卷下来的统计分析,合格率大大提升,达到了预期的各项指标。更为重要的是,《职业与人文素养》的开考,促进了各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我市在2016年省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大赛学生素养创新创业赛中,共取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0项。全市成绩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有2所民办中职学校取得了零的突破。
创新课程开发模式,实现强化管理
中职课改要顺利推进,课程开发是前提,没有一批学生喜欢,适用实用的德育校本选修课程,那么,德育课改就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为此,我市中职德育教研大组,在校校合作开发“衢州市中职德育教学资源包”基础上,不断创新中职德育课程开发新模式,提高课程开发的数量和质量,为实现课程强化管理打下基础。
以“一个杠杆”促课程开发 教研大组于省中职德育宁海年会后,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调研中,“你認为是否应开展优秀课程评选”选项,选“是”的占93.8%,这说明以评价“指挥棒”这一“杠杆”促进课程开发工作十分重要。为此,学校举办了优秀校本课程评比1次,开展了课程开发成果展示活动2次,举办了各类课程开发研讨会4次。
以“两项激励”促课程开发 应采用“两项激励”的方法促进课程开发。一是启动课程开发校级评审机制,对纳入学生选修目录、出版、推广的课程分别给予奖励,对在省、市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奖的和出版的给予分等级给予经费支持。二是鼓励协调各县市区学校制定课程开发考核方案,将课程开发所用课时计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
以“三项举措”促课程开发 在调研中,还反映出如下问题:一是衢州地处浙西,课程开发信息交流相对较少,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二是校本教材开发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的课务和管理压力普遍较大,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显得精力不足。三是教师的开发能力和教材编撰能力有明显欠缺。四是校本教材开发对一线普通老师而言是新兴事物,老师们经验不足,没有相关的理论作为指导,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五是开发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导致校本教材开发进程滞后。
对此,学校采用“三项举措”促进课程开发。
一是开展专项培训,更新开发理念。学校利用市级德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由每个教研大组成员开一个讲座,聘请专家、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做专题报告等形式,提高了广大德育教师的认识水平,激发了他们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课程开发的理念更新。
二是开展内引外联,提高开发能力。针对信息不畅通,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机会少,课程开发出现闭门造车等问题,学校主要从三个层面解决。一是轮流选派,组织教师赴省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课程开发先进学校参观学习。二是组织教师到本市衢州中专、开化职教中心两所省新课改试点学校参观学习。三是召开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会,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三是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开发质量。针对课程开发质量不高、开发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学校采用学科“跨界”合作开发,名师、学科带头人引领指导,在举办课程开发成果汇编的基础上,集中举办了一次不同教研组课程开发成果展。学校还采用中职德育QQ群、微信平台等资源,开展合作交流,提高课程开发质量。
学校与浙江大学数字出版中心“立方书”项目合作,建成“衢州中职课程云平台”,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020模式,课程既可以印刷成纸质书,学生又可以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课程学习资源,并进行线上学习,线上考试,即时反馈,这种020课程模式融合了线上、线下学习,有效提高了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校校合作开发校本课程,产生了“1 1>2”的效应,截止到2017年2月,我市8所骨干职校已开发中职德育选修课程53部,正在开发的有48部。其中出版的由8部,获省级奖的2部,获市级奖的6部。《职业技术教育》和《浙江职业技术通讯》分别用4个版面报道了我市校校合作开发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的经验。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职业中专)